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2.
执著与超越本来是两种具有一定矛盾性的精神气质。一般而言,执著者往往难于超越,而超越者往往不会执著,但魏晋士人却把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他们高度的人格之美。在一个社会动荡,道德解体的时代里,魏晋士人们的这种高度的人格之美让他们身上散发出德性的光辉,也让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如果中华民族想要重塑自身优美的精神气质,那么魏晋士人所具有的执著与超越相融合的人格之美也不乏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士人隐逸山水的产物。山水之美和士人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融合,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美。从先秦的比德山水,探寻山水中的哲思;到秦汉时期对山水的客观摹写,再到魏晋南北朝,融主观情感于山水之中,山水文化才真正独立存在,展现它独特的存在个性。  相似文献   

5.
唐代佛教影响深远,山东士族女性中信奉者颇多.山东士族女性素以家风自持,信仰佛教者多为儒佛兼修,这在唐代墓志中有着突出反映.佛学的盛行,一方面使山东士族女性传统家风中的现实性与佛学超越世俗的终极关切相互结合为一体,对其传统家风起到了强化作用;另一方面,对佛教的信仰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因素,导致山东士族女性的传统家风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某些变异.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学价值范畴的转换李春青中国古代士人对人格境界的追求恰如西方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一样执着。作为士人阶层精神文化主要代表的儒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人格境界是士人阶层自我意识、自我规范的产物,是他们安顿心灵、消解心理紧张与焦虑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一部全方位反映魏晋士人人格形象的"原生态叙事"式的经典著作。魏晋士人以一种超物质实用功利、超世俗礼法常规、超现实生存困境的审美态度待人接物,建构起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人格美范式,对于我们克服人为物役和人的异化,培育具有诗性精神的审美人格和诗意栖居的生存智慧是极为宝贵的思想参照。  相似文献   

10.
况山 《文教资料》2007,(29):53-54
士族存在形态和士族政治,是研究中国中古时代的根本性问题。魏晋时期国家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巨大变化,是随着士族社会的兴衰而形成的。魏晋南北朝士族政治的坚强有力,也是根源于士族在乡村拥有巨大的社会势力及文化优势。所以本文探讨了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下士人的家族观。  相似文献   

11.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由此形成了“三纲六纪”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形成对士人的政治人格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士人束缚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奴性进一步增强;但是另一方面,士人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中获得了物质和精神的支持,从而在“道”与“势”的对抗中保留了部分人格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2.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士人政治地位提升。士人面临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又鉴于五代士风的消沉萎靡,因而大力提倡自我砥砺的人格精神,士人风貌开始转变,范仲淹是引起宋初士人风貌转变的标志性人物。范仲淹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断完善个人操守,形成重名节、重人格的精神品质,并在仕宦实践中身体力行,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言行对当时士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特质,成为时人的精神楷模。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19,(1):23-26
清代的文士十分仰慕陶渊明,并纷纷学习陶渊明的人格思想及其艺术风神。笔者以清人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为线索,从对陶渊明的人格之推崇、诗文之赞誉以及人格与艺术成就之间的交融几个方面入手,映照清代的众多士人,将文学与士人心态研究结合起来全方位立体的审视清时期中国传统儒家文士们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同时将陶渊明放在清代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而总体梳理清代文士的精神面貌,还原陶渊明的精神文化品格,明确清代士人对陶渊明之接受。  相似文献   

14.
"屈骚风骨"是指具有审美性的屈原人格精神,其实质是将真理和道义担当到底的悲剧精神,可谓中国人的"脊梁"精神。"屈骚风骨"弥补着儒、道人格精神之所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屈骚风骨"最突出的体现在那些坚守正义、抗击腐恶、正道直行的士人身上,如汉末的"清流"士人和明末的东林党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屈骚风骨"亟待发扬。  相似文献   

15.
屈大均人格精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大均的人格精神体现中国古代士人匡时济世积极进取的一贯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迥异于他人的个性色彩。在国变父亡之际,屈大均选择了逃禅,然而,他与禅并没有在宗教层面上缔结姻缘。他的主导人格是儒家人格,兼有游侠人格。从人格学角度说,屈大均的人格是一种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6.
《贾奉雉》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名篇之一。作者以荒诞的笔调述说着一个士人的故事,其实也借此揭示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遭遇。传统士人品格与八股文化人格的两难选择,自我拯救的努力与精神逍遥的无奈,构成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作者以泣血的哀感寻求灵魂的安顿;同时又以凛然的风骨探寻着自身的文化归属。而贯穿全篇的隐喻结构,使作品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以前,占据士人格中核心地位的是儒者大力提倡的“士志于道”。玄学的兴起,打破了儒家这种单一的入世文化结构,道家的认知二元分裂给传统士人格注入了新鲜血液,从此成为中国士阶层之人格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对东方士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嵇康所关注的,是士人个体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与社会责任。通过老庄思想,他论证和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人格建构的理论。嵇康的人格思想集中体现在养生论中。他提出了养形与养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把个体生命的长延与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融为一体。嵇康又提出以音乐养神、山水养神的思想。嵇康的人格实践,从内到外,闪烁着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先秦时期,客观上,诸侯纷争,天下离崩,出于需求,诸侯们迫切招挽士人;主观上,士人们掌控了文化的生产与销售,处于主动地位,因此他们的人格精神能够得到尽情彰显。两汉以降,天下一统,君主们相继推出三种取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控制了士人们的出仕之途,士人们逐渐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他们的人格精神也受到压抑,逐渐走向萎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内涵。中国的崇高美类型既有基于自然价值取向并作为客观精神形态呈现的雄浑与冲淡,也有基于张扬主体人格精神之价值取向而具有主观精神形态特征的豪放与劲健。豪放的本体精神是道家的.而劲健则本源于儒家的人格理想。东方和西方由于对崇高阐释的文化维度不同,决定了豪放和劲健所展现的人格美内涵与西方崇高所展现的人格关内涵在多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