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悲剧性与悲剧精神在美学理论中,悲剧性这一范畴一般简称为“悲剧”。悲剧性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痛苦和毁灭的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对悲剧主人公在遭受到不幸与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换句话说,美学悲剧性是从人生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的现象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并对这种苦难中的美进行审美判断与评价。因此,在美学悲剧性的领域中,往往把其他类型的美,诸如和谐之美、自然中的优美、形式美及喜剧性的欢笑之美排除在自己的对象之外。文学与艺术悲剧性作品,正是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毁灭等生命痛苦现象的集…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的美感、朦胧和悲剧性源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必须和审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距离对审美起到一种神奇的间隔、超脱和过滤作用,从而突现和彰显美的本质。唐宋词的朦胧体现在距离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唐宋词的悲剧性的背景乃国势衰颓或个人不幸命运使然,但究其产生悲剧性的根本原因仍在于审美距离。审美距离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距离的把握全在于作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人都可以列举出100条不幸福的理由和证据。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生的人,更有一系列经历苦难的记忆和痕迹:如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工作遇到下岗,孩子上学交高学费等等,真是倒霉极了。许多人觉得自己不幸运、不幸福,正是被这一面面苦难的墙遮挡住了幸福的花园。我们为什么不翻过墙去,看看墙的另一面是否藏着快乐的宝藏和知识的树木?有的人津津乐道于苦难,有的用放大镜放大着不幸,还有的把苦难当作沉重的包袱肩负在身上,对于蓝天上美丽的云彩视而不见。苦难人人都有,不幸人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是观看的视角和面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欣赏朱敦儒词作时多重视其隐逸词及其审美价值,但是朱敦儒在南渡后初期的爱国词作同样也值得我们重视。时代的苦难和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词人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往昔隐逸词的风格,其思想内容充满了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家国之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化学理论,从词史与东坡词创作历程的背景上,考察东坡密州词。东坡之前,词坛上儒佛道文化未曾沟通。东坡知密州时的词作,融汇贯通三家思想,而又以其独特的“超然”思想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代表中国士人审美情趣的文化品格。东坡词既表现苦难忧患,又力图摆脱忧患,给人一种超越感,密州词是最早体现这一特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刘星剑 《师道》2002,(5):4-6
耳边常能听到那些处在人生低谷的人发出无奈的感叹,幸福的人总是有着相同的幸福,不幸的人却有着各自的不幸。记得有位诗人曾经这样说道:“幸运是幸运者的地狱,苦难是苦难者的天堂。”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  相似文献   

7.
崇高的举动     
同情别人的苦难只是一种人性的表现,解除别人的不幸才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6,(6):70-73
"出走意识"是萧红人生之路与文学之路的精神基因,对其文学创作的内容选择和审美风格形成影响深远。萧红以"出走意识"为基点,融合其一生漂泊的悲怆、苦难与辛酸经历,在作品中热切关注社会最底层妇女的命运;她把自己的不幸与苦难、不堪忍受与希望写进作品,通过描画愚昧麻木、软弱忍耐的女性形象,以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倾诉女性的悲哀。"出走意识"还呈现为萧红作品的漂泊感、抒情风格和语言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运用化学理论,从词史与东坡词创作历程的背景上,考察东坡密州词。东坡之前,词坛上儒佛道化未曾沟通。东坡知密州时的词作,融汇贯通三家思想,而又以其独特的“超然”思想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代表中国士人审美情趣的化品格。东坡词既表现苦难忧患,又力图摆脱忧患,给人一种超越感,密州词是最早体现这一特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或用饱蘸诗意的笔墨抒发自然人性的美妙,或用含蓄委婉的笔调抒写苦难人生之不幸,或用讽刺幽默的笔法揭示社会现实之污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苏轼一生的经历为线索,从儒、释、道几个方面去寻找苏轼在贬谪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赵汝鐩为宋代宗室中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在当时就颇有影响,现代学者也多给予好评。赵汝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艺术上是"诗兼众体,风格豪放";内容上则视野开阔,题材丰富。他的诗歌成就的内容,大致有五个方面:抒发报国之志、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离乱女性、批判昏庸君主以及大量的抒发性情的写景纪行之作。  相似文献   

13.
海瑞一生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他采取的劝课农桑、保障农民耕地、保护农业劳动力、兴修水利等重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海瑞的重农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南宋文学家晁公遡的不少诗作表现了抗金复国的时代主题,反映了金人的侵略战争和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同时他有更多的作品反映民生疾苦,揭露封建官府的横征暴敛,披露官场内幕和各种社会矛盾,将封建官吏的日常政务引入诗中,对宋诗题材具有明显的开拓。其数量较多的日常题材诗作,富有生活气息,以俗为雅,意趣不凡。在艺术上,晁公遡的诗歌避免了北宋后期诗歌的典奥,风格平易,反映了南宋前期诗歌逐渐走出了江西诗派的樊篱。  相似文献   

15.
叶绍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生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他的小说,关注普通人的人生,反映人生的疾苦,表达对普通人生苦难的同情和对造成人生苦难的社会的批判;坚持现实主义的方向,关注时代风云,在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中展现人物思想变化的脉络,对整个人生派小说创作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战之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女子解放运动的进行,一些最先觉醒的女性怀着为国、为人、为己的抱负走向社会创办实业。随着女子实业家认识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女子实业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在创业的过程中,她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沉重的代价,面临多重的困境,这包括创业的艰辛、在家庭和事业间的两难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17.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一个繁荣时期,瓷器的纹饰和造型不同于前代,在前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很多瓷器与花连在一起,不仅在纹饰上大量采用花的图案,而且造型上也运用花的外观,这是文人的审美思想在瓷器制作上的反应,形成一种花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宋朝政策轻松、经济空前发展、文化高度繁荣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萧红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用她一生的苦难命运,来折射黑土地上女人的生存困境和生育苦难,并挖掘她们苦难命运的根源,即男权社会下对女性的践踏.  相似文献   

19.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适应了农耕文化生活节奏,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故成为“士群体”阶层的钟爱之器。在宋代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古琴艺术闪现出更加璀璨的光辉,鼓舞着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反映出不同于汉唐的新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0.
以大量历史事实阐述了爱国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指出在新时期我们仍面临各种“内忧外患”,增强忧患意识,化爱国情为建国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