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学生在本质上是具有社会性的,他们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满足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需求,他们才能在愉快的心境下完成学业任务。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在交往中希望得到三个方面的满足感:被接纳感、责任感、显赫感。美国教育专家提醒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应当重视学生之间的社会交往,学校、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满足学生的这种发展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业的提高。以下是美国教育专家提出的具体建议:1要重视青少年学生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2.
人文关怀:教育转型期师生交往的新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教育探索》2003,(11):106-108
新的世纪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处在教育转型期的师生交往也必须适应这一社会要求,因此它需要渗透一种新的理念。而人关怀在关注人的同时兼顾社会和自然,这恰好满足了师生交往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是一种集体活动,其教与学的行为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助的过程。任何人都有一种与他人交往的心理需要,促进个体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结成特定的群体。根据心理学的需要理论,人具有生存、活动、交往、发展和成就的基本需求,交往和归属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学生在学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需要相互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消极型教师是指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一系列的与学校交往的过程中,因个体的某些需求或利益没有得到尊重、满足继而对管理者产生不满甚至怨恨的一些教师。他们往往本着消极的心态以  相似文献   

5.
吴晓红 《宁夏教育》2008,(12):65-65
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护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而且是形成舆论、士气、时尚等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际交往既需科学性,又需艺术性,在交往中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交往效果,改善人际关系。善于交往的人,不但能使起初不相识的人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能广结人缘,到处受人欢迎;而不善于交往的人,  相似文献   

6.
消极型教师是指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一系列与学校交往的过程中,因个体的某些需求或利益没有得到尊重、满足,继而对管理者产生不满甚至怨恨的教师。他们往往本着消极的心态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抵制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使学校内部产生各种离散现象,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转化与调控。  相似文献   

7.
交往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离不开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必然要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相互知觉和相瓦作用.教育交往是交往者在教育系统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们在一定教育观的支配下,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满足个体的归属感需要,运用教育影响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情感互换的过程.教育交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师生交往最经常、最富有教育意义,最能体现教育交往特色.师生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消极型教师是指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一系列与学校交往的过程中,因个体的某些需求或利益没有得到尊重、满足,继而对管理者产生不满甚至怨恨的教师。他们往往本着消极的心态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抵制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者刘晶波、张博、哈依霞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的交往(简称师幼交往)中,教师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师幼交往中的作用也是主导性的。目前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对师幼交往的忽视及师幼交往双方地位不平等——说明教师的关注与师幼交往的质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语文教学彰显人文性,需要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把教育教学当作一门交往艺术,创设人性化的交往空间,语文教学交往以真诚为心理基础,以倾听为实现方式,以心灵由为根本指归,实现平等教育主体间的共同完善,即“人之为人”。  相似文献   

11.
教师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一般来说,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教师人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服务是信息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教育专业网站是这种服务的直接体现。教师的发展需要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需要、教学技能训练需要、教育教学研究需要、教育交往需要、教育资源拥有需要、排疑解惑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等,远程教育网站在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教师教育专业网站应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共享与教育交往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中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涵盖了师生交往的全部领域。集体教育制度出现后,师生间的非日常交往逐渐增多而日常交往逐渐被分离出去,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学生精神家园丧失。本认为日常交往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精神世界的丰满,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琴 《山东教育》2011,(7):29-30
孩子2岁以后,渐渐产生了与外界接触、和同伴交往的需求。此时,幼儿园既是专业的保教机构,又为孩子提供了体验集体生活、满足交往需求的最佳场所。此时的孩子,也将面临从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幼儿产生许多不适应。因此,每年新生人园之时,也总是家长、孩子、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大战时刻。“战争”从孩子的哭闹声中拉开帷幕,状况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学家曾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如亲情关系、朋友关系,这种关系往往较为亲密持久。一种是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性连结,靠认知、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利益得失来维系,一旦失去这种利害基础,这种人际关系也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另一种就是缺乏任何基础的人际关系,它通常存在于路人之间。当前的师生关系大多属于第二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即师生的交往是建立在利害关系基础之上的。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当前校园中也弥漫着功利性色彩,使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侵蚀,教师与学生交往大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作为教师来说,与学生交往并非是自愿的,而是为了能使教学取得好成绩。或是为了在学生民主评教的活动中能给自己打个好等次。对于学生而言。与教师亲密关系的建立,无非是为了给教师留个好印象,在评优、评先活动中能优先考虑。这种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师生交往,必然给师生关系蒙上了灰色的阴影,伤害了师生的感情。  相似文献   

16.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即“交流信息”和“相互作用”。凡是交往都必须有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属于认识方面的信息有知识和经验等;属于情绪方面的信息有需要、愿望、态度等。交往还必须有双方心理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交往的双方都是积极活动的主体。相对于一般的交往来说,师生交往有其独特之处。师生交往的主要方式是教学交往,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交往过程服务于教学目标,其功能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但由于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识、经验和情感上比学生较为丰富和成熟,而真正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因此,对于处于较“主动”和“优越”地位的教师来说,对自身的要求必须高和严格,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17.
消极型教师群体是指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一系列的与学校交往的过程中,因个体的某些需求或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继而对管理者产生不满甚至怨恨的一些教师自然形成的一种群体。他们往往以消极的心态用个体或群体的形式抵制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使学校内部产生各种离散现象,教  相似文献   

18.
佚名 《高中生》2008,(1):45-45
进入青春期,人的性意识开始觉醒。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在与异性交往中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以及释放性心理能量。正常的男女间的交往有利于相互了解,消除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网络游戏者的角度探讨其心理需求、以及网络游戏能够在哪些方面满足这些需求。文章分别从体验不同角色,自我实现,满足快感、释放潜意识和交往四个方面阐述了网络游戏带给游戏者的心理满足,并通过网络游戏对游戏者心理满足的分析来解释网络游戏迅猛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胡丹 《江苏教育》2013,(9):34-35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思考教育的意蕴.叩问班集体建设的良策,我们应该把关注的视角投向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的交往,尤其是师生交往——这一对整个教育过程影响最大的交往形式,以此探寻其非比寻常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