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情散曲主要抒写对世俗社会人生的摒弃,警醒世人摆脱尘俗,也表达出作家无欲无求,归隐山林的思想。道情曲因其主旨而总是显得有些悲观失望,但对人世和人生的思考更为深广。粪土王候、名利、富贵的傲岸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独特的视角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2.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魅力独具。环县道情皮影以独特的唱腔、精美的工艺和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而享誉海内外。本文分析了环县道情皮影特点、影响及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道情皮影的艺术魅力和环县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
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元初散曲家刘秉忠,无论是其为数不多的散曲作品还是集从多身份于一身的独特人生形态,都有耐人寻味,引人探究之处。本文从其人生遭际,人格心态诸方面探讨其散曲的内容及其审美趣味,从而全面展示其曲、其人的风貌。  相似文献   

5.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的说唱形式.也是江西省重要的曲艺曲种之一。高安道情的唱腔音乐主要由《太平调》发展而成,它的发展经历了渔鼓道情、丝弦道情、戏曲道情三个阶段。为适应戏曲道情的需要,高安道情正朝着板腔体音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9,(1):45-51
徐大椿为乾隆时期的名医,受家庭出身影响,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极有建树。其创制的《洄溪道情》承继以往文人创作道情思想,扩大了道情题材,发展了道情的内涵,探究道情的古乐。其真朴狂傲的性情、畅达优美的语言,言志言情,自成一家,体现了清代道情创作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7.
道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最为古老、最为庞杂的民间艺术之一,是道教思想文化和民间音乐曲艺长期融合、衍变的产物。道情的发展历程可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和地域道情三个阶段,道情一千多年的发展流传历经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庙宇到乡野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曲折延绵和深厚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9,(1):78-82
介绍老道情、东路调、五花调三大陕北道情的唱腔体系,并结合综合体系、唱腔联缀来阐述陕北道情的唱腔体系,从虚实结合的词曲结构、婉约奔放的旋律特征、滚动环绕的音调韵味、情采丰盈的唱腔音乐等4个方面探析陕北道情的人文风采,以进一步领略陕北道情的独特地域风采和诱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徐灵胎是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所作的《洄溪道情》属于诗歌道情,是清代道情的代表作之一。《洄溪道情》扩大了道情的题材,以儒家的警世教化思想为主,半为警世之谈,半写闲游之乐。徐灵胎还辨正道情之曲,并推广其音,表现出文人从事说唱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环县道情皮影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本文力图从环县道情皮影对道教音乐的天然依赖、环县在中国历史发源中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农耕文化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影响、陇东地区的民俗氤氲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龙吟:郑板桥的书画堪称是艺术珍品,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佳作。他创作的《道情十首》几经增改,不仅在当时被很多人传唱,而且一直影响至今。上一讲中,我们介绍了郑板桥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身边聚集着一批诗书画全能的文化人,郑板桥的创作得到了滋养,并最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这一讲,我们一同来品味郑板桥著名的《道情十首》。"道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原本用来演唱道教故事,因而内容多是宣扬消极避世。它以唱为主,伴以独白,也有完全演唱的,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街头艺术。在南方,"道情"还有个别  相似文献   

13.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选译     
绿叶阴浓,遍地塘水阁①,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②。乳燕雏营异语③,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似珍珠乱糁④,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⑤。穷通前定⑥,何用苦张罗⑦!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⑧。且酩酊⑨,任它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相似文献   

15.
“观物取象”是《周易》的创作原则,它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贯穿于《周易》创作的全过程;“感物道情”是朱熹对《诗经》创作旨趣的概括,他认为《诗》既不是“史”,也不是“论”,而是“感物道情”。从“观物取象”到“感物道情”,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周易》中蕴涵的艺术知觉元素。  相似文献   

16.
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艺术形式,宋元明清以来在中国社会颇为流行。通过对《庄子叹骷髅》道情文本及其与全真道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到《庄子叹骷髅》道情的题材和思想内容直接来源于先秦老庄道家的著述。《庄子叹骷髅》宣扬的是老庄道家思想,是金元时期以道情的题材来演绎道家思想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7.
马致远散曲中的叹世归隐主题反映的是特定时代中下层文人的现实人生大退却。其叹世、愤世是基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时间的无限感伤,以至于最终将儒家传统价值体系完全消解了。马致远晚年在其自然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理想世界,这种精神皈依是通过审美超越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环县道情皮影,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采用有效方式进行传承与保护。对于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研究,要强调乐谱整理的重要作用,通过乐谱整理,厘清环县道情皮影的特点与内容、结构与特色以及文化与内涵,真正发挥环县道情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与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道情戏起源于唐朝,宋朝以后流行于民间。太康道情戏亦被称为河南道情,是流布于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虽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也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困境。要传承和保护太康道情戏就必须从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声腔表演体系、改善演出条件、提高艺人待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董斌 《文教资料》2009,(8):72-73
山西省临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临县道情便是其中之一.其风韵多姿多彩,极具艺术特色.但在今天,其处于严重的边缘化境地.本文对临县道情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色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保护临县道情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