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股新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其关于剥削是否正义的争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也造成了极大混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伍德一派主张马克思反对正义,肯定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性.而胡萨米一派则认为马克思赞成正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二者争论的实质在于没有理解马克思评价社会历史的两个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罗默发展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在产生剥削的基础方面,罗默拓展了剥削产生的基础,他所依据的财产关系比生产资料私有制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使剥削概念更加宽泛。在方法论上,罗默引入了博弈理论,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剥削的范围上,罗默关注的是一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剥削理论。  相似文献   

3.
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罗默发展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在产生剥削的基础方面,罗默拓展了剥削产生的基础,他所依据的财产关系比生产资料私有制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使剥削概念更加宽泛。在方法论上,罗默引入了博弈理论,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剥削的范围上,罗默关注的是一种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剥削理论。  相似文献   

4.
在罗默看来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已经过时,无法解释当代社会一些新的经济情况,因此他主张采用西方经济学方法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进行重构。该理论代表了西方当代剥削理论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罗默的剥削理论在解释剥削问题时,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对罗默所使用的方法论以及要用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权取代剥削的观点进行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从批判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剥削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之上开始,进一步把仅在私有制社会中存在的剥削扩展到"社会主义剥削",直至泛化为一种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他企图用一种普遍性的剥削取代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的剥削。其在基本方法论、主要观点和理论归宿上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采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剥削理论微观基础进行重建,其方法论基础是功能解释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依据这种非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在分析马克思理论中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时,容易陷入相对主义或绝对主义。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马克思对待资本主义剥削的态度:资本主义剥削既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又是非正义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通过对近代资本主义非人道和剥削的批判,致力于阐明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不合理性、非正义性。马克思通过对正义存在方式的批判,把正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历史范畴;对正义实现方式的批判,认为正义的实现必须经过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对正义内涵的批判,指出正义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约翰·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罗默剥削理论,这在中外理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罗默理论影响到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地位,影响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科学性,因此,有必要对罗默理论进行分析,理清理论思路,更好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以发展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证社会主义较之于资本主义的道德优越性,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建构剥削不正当的规范依据和批判当代自由主义正义理论这两种基本进路转向了政治哲学研究.他们从规范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辩护不仅提示我们反思传统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几乎不关注平等、正义等道德话语的问题,也能为当前国内学界重点关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提供借鉴.但若要切实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须在基本范式、方法论与话语系统等方面充分体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特质,由此才能克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哲学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引发了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长久争论。这一争论主要涉及四个主题: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观点不乏深刻见解,但也有许多误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据,探求“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真实原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与正义”这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胡萨米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首先,他阐述马克思的社会道德观,他认为马克思是基于社会道德观来评价资本主义;接着,他阐述了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原则;最后,他论述了马克思依据分配正义原则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的观点.胡萨米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观的研究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研究的重要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12.
伍德与胡萨米在"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这个问题上的争论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焦点,这场争论从三个方面展开:(1)马克思的权利和正义标准;(2)马克思是否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3)马克思缘何谴责资本主义.研究表明,分析备执一端并不足以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实现更高层次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3.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各代表人物在理论上往往相互借鉴。赖特对罗默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了剥削的前提性原则、组织资产剥削的概念,并细化了罗默所提出技术资产剥削概念,指出了罗默的封建剥削概念的缺陷,提出重树封建剥削概念。在此基础上,赖特构建了他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然而,对什么是剥削,马克思未提出明确定义.分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艾伦.布坎南重构了剥削理论,分别从纵向和横向上创建了跨历史剥削概念和一般剥削概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剥削与异化的关系及对三个质疑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意见进行了批驳.在马克思文本中,剥削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过程,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跨历史剥削概念与一般剥削概念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分.因此,艾伦.布坎南把马克思剥削理论解释为抽象概念是有失偏颇的.比较两种剥削理论,对于科学、全面地认识马克思剥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约翰.罗默,试图建构一个平等主义的正义理论框架,旨在为左派的解放斗争提供理论和方向。罗默认为资本主义的不公正之处在于没有提供平等的机会,正义则要求机会平等;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处在于它更为平等;平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更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正义目标。罗默的机会平等与个人责任相统一的思想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弱势群体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其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探讨社会正义问题时聚焦于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的探讨并形成了“马克思反对正义”和“马克思赞成正义”两大基本论调。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无论持哪种观点都认为平等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之处,他们的目标是为了寻求一套可行性的能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正义方案。分析马克思主义流派对社会正义问题研究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正义理论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但也存在着思维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正义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规避和忽视。关于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争议一直在持续,自“塔克一伍德命题”的产生至今也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是这并不妨碍讨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正义及其观念在调节社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为社会公众提供道德评判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文章以马克思理论的人学意蕴为核心,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研究马克思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私有制基础的非正当性、国家权力主体(少数人)对权力客体(大多数人)统治的不合理性以及表征社会成员政治生存状况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政治价值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对新世界即无产阶级国家进行了构建。其中,马克思对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的揭示与展望,是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政治正义的超越性追求,它同时具有现实性。这是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贯穿罗默的从剥削到市场社会主义路径建构的核心线索之一是财产关系。首先,罗默否认劳动价值论之于支撑剥削理论的有效性,以财产关系取而代之,用博弈论的表达建构起“一般的剥削概念”。进而,在其社会主义蓝图中,直接并且唯一改变的就是初始财产的分配方式,这便是对资本主义的进步性替代方案。罗默将对剥削和社会主义的探讨全部简化为财产分配问题,甚至不主张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这注定会是一条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认清其局限性对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活在19世纪社会最底层的无产阶级所遭受的环境不公正,也即分配的不正义、承认的不正义、参与的不正义和能力的不正义等进行了深入揭批,由此开启了对资本主义进行环境正义批判的先河.对此议题的关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环境正义思想的研究,实践上对观照和反思我国经济建设中农民工所遭遇的环境不正义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