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正>2013年,中国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进口了6300多万吨转基因大豆。进口的主要原因是,转基因大豆价格便宜。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制造大豆油,因此,中国的家庭和餐馆普遍使用了转基因大豆油。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相关专家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话说转基因     
《百科知识》2013,(14):1
<正>事件农业部近日发放了三份转基因大豆进口安全证书,使转基因食品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转基因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政府应如何对其进行管理?对于转基因食品公众有哪些知情权?各方议论纷纷。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同时测定防城港口岸进境的不同原产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 Soybean,简称RR大豆)中氟乐灵、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吡氟禾草灵、烯禾啶的残留量。方法为采集原产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的RR大豆各3批,样品磨碎过筛以乙腈(含1%乙酸)为萃取剂用加速萃取仪进行萃取,萃取液过Envi-18固相萃取柱,再经Sep-Pak Carbon/NH2双层柱进一步净化后,加入20μL环氧七氯内标溶液,用正己烷定容至1 m L供GC-MS分析。结果表明,氟乐灵、甲草胺、异丙甲草胺、吡氟禾草灵和烯禾啶在不同浓度范围内的线性良好(r0.99),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7.4%~92.5%,相对标准偏差为4.5%~10.1%,定量下限0.01~0.05 mg/kg。该分析方法,方法准确可靠,回收率和精密度符合残留检测要求,对提高进口转基因大豆监管工作效率和进一步分析评估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安全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活》2013,(9):2-3
今年6月13日,农业部批准三种转基因大豆进口,而近期,郎成平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谈到转基因时,也列举了一些骇人听闻的研究结论。他提到,2007年,法国科学家证实,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美国孟山都出厂的转基因玉米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具有毒性:2008年,  相似文献   

5.
《百科知识》2010,(6):1-1
多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商业化问题一直在国内外争议不断。200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意味着转基因稻米在中国向商业化生产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内科学界、媒体甚至是普通民众的热烈争论。  相似文献   

6.
曲哲 《华夏星火》2010,(11):74-75
欧洲联盟法庭7月宣布,孟山都公司不能阻止阿根廷向欧盟出口大豆食品,即便这种食品是使用该公司在欧洲申请专利的一种技术制造的。孟山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试图阻止这一出口,它认为阿根廷大豆食品侵犯了欧洲专利,即便它之前允许该技术在阿根廷自由使用。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我国仅有的转基因主粮作物——两个转基因水稻作物的安全证书,以及一个转基因玉米作物的安全证书,在今年8月17日同时到期,研发转基因水稻的华中农大已经向农业部递交续期申请,但过了8月17日节点仍未得到批复。  相似文献   

8.
宋洁 《科学中国人》2014,(15):62-64
正专家简介:崔金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安阳)常务副主任,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和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研究。兼任农业部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与治理专家组成员、农业部棉花生产专家组植保专家、全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安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棉花学会理事等。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现实情境,结合社会系统论和风险社会理论引入系统信任、风险/收益感知、科技观、传播媒介等系列变量,对重庆、湖北、浙江三省市城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比较国内研发的转基因水稻和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公众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众对转基因水稻的接受度比转基因大豆的接受度高,受到更多风险感知等结构因素的显著影响。信任国内转基因研发机构、转基因技术保障粮食安全的收益感知是对这两种转基因作物与食品的公众接受度都有正向显著影响的关键因素。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转基因风险管理要聚焦粮食安全保障、专家系统的信任机制建设和科技观引导。  相似文献   

10.
《华夏星火》2004,(4):10-10
就在美国转基因大豆获得中国通行证时。中国的转基因农产品也在悄悄试探包括美国在内的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1.
黄斌 《科学中国人》1997,(10):38-40
如果说,1985年获得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为植物基因工程拉开了序幕,那么,10余年来,植物的基因工程已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果。一批具有抗虫、抗病毒、抗除草剂和其他特殊性状的转基因植物相继问世;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转基因品种,已从实验室和试验田走向了日常耕作的大田。科学家们预言,植物的基因工程必将带来农业领域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2.
王小莜 《百科知识》2010,(19):17-20
198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作物诞生于美国,是一种抗除草剂转基因烟草。1996年,美国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现在,美国、阿根廷和巴西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数量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它们种植的转基因作物面积都超过了1000万公顷(1公顷为115亩)。  相似文献   

13.
从转基因作物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非洲和欧洲正在设法在境内彻底消除转基因作物,但美国却有超过50%的大豆都是转基因产品。转基因作物究竟是解决饥荒的良药还是危害人类的毒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最近为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这两种水稻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5.
试论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技术是目前争议颇多的话题,自2009年11月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以来,更加备受观注。那么它究竟存在着哪些隐患?对人类健康是否零风险?我们做好了接受转基因作物的准备了吗?应该怎样看待转基因技术与常规农业技术二者的关系?基于上述问题.本期本栏目将从生态安全、医学等角度来谈一些不同观点,以期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要求,厦门市消委会对厦门市场上销售的大豆及其制品的转基因食品标签、标识进行了调查,并对《办法》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和涉及商品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历时一个月,在厦门岛内外选择了不同区域的多家超市、零售店、豆腐作坊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商品的生产单位基本上没有按照《办法》的要求进行标识。被调查的133种商品中,99.25%的商品均没有标明是否含有转基因成份。其次,调查中发现销售单位对什么是转基因成份并不清楚。此外.根据《办法》的规定,要求使用“文字标识”,却没有规定标识应标注在外包装上的什么地方,这种由企业自定的方法,不方便消费者查找标识。厦门市消委会对市场转基因食品的调查,其目的就是希望有关部门规范商品标识,再度引起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关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相似文献   

17.
《科学生活》2011,(9):28-29
“许多消费者对于哪些食品可能含有转基因成份,始终怀着疑问。由于目前全世界广泛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包括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油菜等,而大豆、玉米及其衍生产品(如大豆磷脂、大豆蛋白、玉米淀粉等)最常被拿来作为食品原料和添加剂之用,也就可能添加在日常接触到的饼干、方便面乃至婴儿奶粉等食品之中,使得含有转基因成份的食品也因此无所不在。”——《避免转基因食品指南》  相似文献   

18.
试论转基因植物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6月,中国农业部批准了三种巴西转基因大豆的进口证书,由此,我国公开的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达到82个。与此同时,"登海3686"、"中农大236"、"中农大4号"等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种转基因水稻以及Bt转基因棉花品种在我国国内的违规种植呈蔓延趋势。理论研究和实验都表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转基因植物会对附近的近缘野生种产生遗传层面上的影响,干扰和破坏自然界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可能威胁整个自然生态平衡,由此引发的生态灾难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大豆生产上也有了应用。介绍了转基因大豆主要特性,评价了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展望了未来转基因大豆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2月15H,阿根廷农牧渔业部部长阿尔贝托·亚乌哈尔先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支树平签署了三个协议,其中包括阿根廷向中国出口玉米的卫生议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