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玉 《声屏世界》2014,(5):64-66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是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传媒扮演了公共领域的建构者的角色,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中与公共领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态是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基于19世纪60年代西方政治体制提出的理想政治协商模型。该模型提出后随着民主制度与传播模式的实践不断调适。20世纪初期,网络社会的崛起促进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公共对话突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边界,学界构想出“脱域”的基于“世界公民社会”的网络公共领域。当下关于公共协商的讨论从西方语境逐步过渡到全球实践,本文梳理了公共领域模型经历的几次冲击与重构,并试图跨越中西方语境实现一次理论对话:网络公共领域是否有助于突破地域壁垒,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内容效应"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网络舆情监测及舆论引导的发展现状,着重从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对其进程进行辨析,旨在强调回归理性对话协商及重新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必要性。本文主张,网络舆情监测在确定热点/议程的基础上,应加强对于不同群体/阵营之间意见互动的探讨;同时需针对"意见气候"的互动性探究不同观点形成及变动的路径,从而展开针对性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是民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它的形成是公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媒介成为人们发表意见的载体,而电视媒介因为同时具备了"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质,对社会舆论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所以电视是可以积极拓展公共空间的一种重要公共媒介.  相似文献   

7.
王菲  马磊 《东南传播》2011,(12):51-52
微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的融合性媒体,它蕴涵了巨大的能量与可能性。新闻信息的多元、多媒体化的标志性特征与庞大的用户群使微博日益成为舆论滋生的平台和舆论意见的集散地。多元的新闻信息、众多的参与者、自由表达的可能似乎预示着微博成为意见交锋的自由市场,兼具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特征,但是,纵观社会热点事件中微博舆论的走向与数量,其更多的呈现出一种"舆论一律"的状态。本文旨在揭示微博舆论所呈现的错误逻辑与其非"公共领域"的具体表征以期对如何建构理性的舆论做出一番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范榕 《今传媒》2014,(12):54-55
南希·弗雷兹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解读,探讨的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平等问题,她批判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即平等、单一、公私对立、社会国家对立,提出了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争取话语权等看法。文章从弗雷泽的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指出其批判思想的片面,认为公共领域应鼓励多元声音,但建立多个公共领域的想法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多元公共领域理论作为出发点,基于个案研究法,聚焦于欢案在网络空间的传播过程,从媒体和公众两个角度探寻于欢案何以能够从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成为众人关注的公共事件,并最终实现舆论与法律之间的良性互动。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有助于提高新闻事件的"可见度",而大众传媒则在引导和凝聚舆论方面作用显著。围绕事件议题而形成的事件公众,通过诉求多元、情绪与理性交叠的讨论和互动,有助于获得司法机关的正面回应,推动事件进入政策议程,并最终在人性伦理和法律公正之间实现平衡。  相似文献   

10.
柴燕宾 《今传媒》2011,(10):17-18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网络技术升级到web2.0阶段,以BBS、博客、播客、维客等为代表的微内容短时间内也呈现出井喷式发展。由于微内容的主体的广泛性、大众化与多元性,信息交流系统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以及内容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契合了公共领域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此对公共领域在信息时代的构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微内容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网络环境中集结公共话题,并对此展开争议与辩论,最终促使趋同意见的形成。在微内容的机制之下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其拓宽了信息的来源,使人们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不同观点得到交流与碰撞,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但是由微内容构建的公共领域也存在着相对不平等现象,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各种力量的侵蚀,另外其个人性也会削弱公共领域的理性基础,多元化特征也带来了公共领域的"碎片化"等问题,必须对其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11.
章玉政 《新闻界》2012,(6):29-33
"方舟子韩寒之争"喧嚣一时,呈现出网络语境下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的典型冲突。本文从哈贝马斯的理论出发,认为这场论战为当下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但同时注意到,由于公共讨论的规则缺失,人们对于对话的姿态、言论的边界等问题,仍未有明晰的答案,这将考验着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界的智慧。而通过这场争论,媒体更应反思自身对于"神话"构建和祛魅的热衷,回到专业主义,对等呈现各方观点,方能真正实现"从公共领域到公共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杨建宇 《今传媒》2011,19(3):54-55
在转型中国利益多元博弈加剧,传媒技术和社会因素错综复杂的当下,仅仅停留在对网络的赞美中是远远不够的,逐渐成形但尚未成熟的网络公共领域,具有让人振奋又需要警惕的双重特性。"宜黄强迁"网络舆论特征表明,强迁案中,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开始受到网络力量有意无意的鼓励,放弃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诉求的努力,从而不同程度地消解了社会得以运转的正常秩序;网络在推动平民政治兴起的同时,也使部分网民习惯性地抢占道德高地,缺乏论证耐性;一些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戏剧化"处理,对"多数人意见"的盲目迎合,使得"批判的批判"成为必需。网络公共领域——作为公共精神"逐步展开和仍然萎缩"的综合体,不同利益者的公共关怀仍需加强,理性自主的政治文化亟需培养。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与司法打破了二元对立关系。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等多种现实因素将其关系解构。必须从更加宏观的层面,将传媒、司法置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乃至整个正在形成的公民社会中考量。建构传媒与司法之间良性的多维关系,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客观看待二者冲突,形成保持合理张力;宽容意见表达;正视公共领域在社会中的作用;司法实践中客观考量民意诉求;以新闻立法保障信息传播的平等与自由;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营造宏观现实环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共领域开拓了新的存在形态.作为公共领域的网络空间,在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因其不规范而存在种种危机.本文从公共领域的角度探讨了网络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微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借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梳理微博的公共领域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慧劳教事件"的分析,指出微博作为公共领域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呈现社会问题,并通过形成公众议题的方式引起公共权力部门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其具备社会预警功能。  相似文献   

16.
浅谈互联网对当代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菲 《新闻世界》2009,(8):87-88
从哈贝马斯提出“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这个概念以来,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互联网蓬勃兴起后,它为公共领域构建了新的对话平台,激活了传统媒体的公共领域对话空间,推动着公共领域朝着更为开放,更具包容和更为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遭遇诸多困扰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藉由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得以确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焦点。在对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存在着立场清晰的态度分野,或认为互联网为建构理想的政治讨论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此空间无疑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实践作用;或则认为新媒介为协商民主实践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乐观,理论在网络实践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持不同态度的学者观点及研究结论予以爬梳考量,并辅之以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以期较为理性地展示这一论争的多重维度和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空间的特质出发分析了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同时分析网络公共领域中话语权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网络公共领域里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将成为公共意见形成过程中话语权的掌握者。  相似文献   

19.
杨俊 《新闻世界》2011,(7):115-116
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影响并不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和技术优势,而在于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理性传播条件。本文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四个特征出发,试论微博对于中国公共领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陈淼 《新闻世界》2012,(3):95-96
公共领域,不仅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实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哈贝马斯对社会进行批判所使用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深刻,寓意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以《时务报》为首的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