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视学术界对张爱玲《小团圆》的研究,从对作品体例的关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对艺术形式的研究三个方面,回顾《小团圆》出版至今的研究成果,归纳与辨析研究观念与研究方法,展望《小团圆》 研究的可能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小团圆》给“张迷”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兴奋点,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的读者,对这部小说都有太多的感受需要表达。文章立足《小团圆》所勾勒的盛九莉的人生之路,直逼盛九莉和作者张爱玲本人最真实的人生姿态--充满“竞争”意味的一生,深入探讨《小团圆》文本内外的“竞争”意味,归纳“竞争”的特点并分析成因及结局,并试图重新评价张爱玲一生及《小团圆》的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用自己最深知的材料去书写自己身边的人与事,这种写作手法更能揭示出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在这些作品中《小团圆》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与她自己生活最贴近的。《小团圆》是张爱玲用小说的形式完成对自我的一次漫长性书写。《小团圆》作为张爱玲个人生活的自叙传,是一个女作家家族溃散、情场失意之后感悟人性的"小悲剧",所以在阅读《小团圆》时带来强烈的苍凉凄婉之感,而这又与小说的自传的叙事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吴晓东:张爱玲《小团圆》的出版发行,某种意义上构成了2009年上半年文学界甚至文化界的事件。我参加大陆版首发式的时候,得知《小团圆》首印量就达到了50万册。从发行到造势,继而是媒体上对《小团圆》的各种言说,使得张爱玲的轰动效应又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个现象本身也是值得讨论的。前段时间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声音大体上还是文化消费领域对于《小团圆》的反馈。当这个高潮渐渐平歇之后,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真正从文学批评的意义上对《小团圆》进行客观、公允、深入的讨论。所以我们今天回到小说文本,从这部小说在张爱玲创作生涯中的位置,以及小说自身的艺术水准等角度切入,看看从文本分析的意义上能够谈出什么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小团圆》是张爱玲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曾经因为自传体引起一时轰动。《小团圆》拖延了很久才与读者见面,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部经典作品的价值。作品中处处流露着现代小说的因素,这使得《小团圆》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而弥新。打破大团圆的结局,尤其是在一个喜欢皆大欢喜的国家,使作品更加真挚动人,好评如潮。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的艺术魅力和“张爱玲式”风格总是引起一次次的轰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带给读者说不尽的感慨和思索,而今随着遗稿《小团圆》的面世,新一轮的“张爱玲热”也相伴出现。同时纵观《小团圆》,不难发现它与前期作品存在着一些差异。今即从文字、意象和人生观察透彻方面人手,以《倾城之恋》、《金锁记》和《小团圆》为代表,初略地探讨半个世纪以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和“花开花落”。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面世以来,外界对其艺术成就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本文力求以文本为依据,从结构方面剖析《小团圆》的艺术得失。结构是作者对作品有深意的构思安排,它既包括如作品的起承转合等外在的结构之技,也包括如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结构、语言、意象、典故、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团圆》的艺术特色。文章认为《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复杂精巧、语言的繁复精炼、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介     
《河南教育》2009,(5):49-49
《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千里走三国》,《一句顶一万句》,《小团圆》(张爱玲最神秘小说遗稿),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通过描写女主人公盛九莉的故事,书写了自己个人的成长史、家族史和情感史。小说通过对九莉与母亲蕊秋、恋人邵之雍以及童年往事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爱情和童年的难忘回忆。文章据此分析张爱玲在创作《小团圆》时持有的老年心态和对自我形象的文学化书写。  相似文献   

11.
《小团圆》是张爱玲创作后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诠释了人间冷暖,充盈着生命的悲怆情怀,集中体现了作者晚期小说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了《小团圆》所反映的其晚期创作风格的转变,一是内容上趋近平淡自然,二是语言上更加朴素化,又极具蕴藉性。  相似文献   

12.
巴金作为思想改造对象在《团圆》的创作中,思想并不是在自如的空间运行的,作品显得滞涩、沉重。《英雄儿女》的作者毛烽本身就是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写革命文学,在创作空间中是较为自由的,作品流畅,基调比《团圆》明亮得多。《英雄儿女》比起《团圆》显得通畅明快也与文体有关系。小说《团圆》中有很多叙述、议论,全篇采用的基本上是间接叙述。电影《英雄儿女》就得考虑直观的表演效果。《团圆》的人物处理是分散形的,《英雄儿女》的人物处理是向心形的,还充分调动了电影的声像艺术手段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3.
萧红作品《小团圆媳妇之死》是一个悲剧,作品致力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进行个性化的映射,表现更加本原、更加永恒的生命底层苦难。本文通过分析在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悲剧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的不同表现,倾听并探究这些女性发出的不同声音,从而揭示这个悲剧故事的四层深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小说《今生今世》和《小团圆》的研究,提出传统中两性失衡的婚恋地位决定了胡兰成和张爱玲站在失重的婚恋天平上追求同一份爱情是婚恋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萧红《呼兰河传》、张爱玲《小团圆》这三部作品为例,侧重论证读者阅读现代女性自传体小说时产生的心理功能,进而探索由作者、文本、读者三维互动生成的意味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小团圆》的出版问世,掀起了"张爱玲热"的又一个高潮。《小团圆》蕴含着对于"伟大传统"的解构思想。这种解构主要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倾城恋曲"对"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尚"的反叛;第二个方面是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三个方面则是群体性反抗的解构行为。这些都为解构"传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阅读视角,同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媚 《学语文》2021,(2):76-77
萧红的写作,与生命同行。她的人生始于北国的呼兰小城,在她的生命将近终点的时候,她写下了《呼兰河传》这部巅峰之作,小说在五、六、七章分别写了三个悲苦的人物: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小团圆媳妇的故事被放在首位,这足以见得它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小团圆媳妇的一生是短暂而又悲苦的,但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不仅是呼兰河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据《新民晚报》消息,虽然张爱玲已去世多年,但近年来不断有她的遗作被整理出版,不过记者了解到,最近出版的《雷峰塔》《易经》这两部张爱玲自传体英文小说的简体中文版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在上海书城2楼的张爱玲作品区域,两本新作与《小团圆》《异乡记》  相似文献   

19.
《文城》中,余华从爱情故事起笔,引向漂泊人生。爱情神话之陷落、欺骗与受骗导致的双向后遗症、溪镇与“文城”的格格不入,造成了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文城”之间的错过“。文城”这一空间意象既指向虚无、荒诞和无止境的漂泊,又象征理想之域,发挥着催促人物行动、推动情节展开的重要功能。小说结局未设置成“大团圆”模式,也没有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而是在审判之后施予救赎,故而丧失者在失去后有所获得,受罚者在挣扎后终得解脱。在很大程度上,《文城》是一部书写“小团圆”的作品,《文城》中的“小团圆”书写彰显出余华对人性的体贴、对精神信仰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解读,阐述了带有自传性的主人公九莉母性遗失背后的情欲意识的自信、自觉,以及其中体现的张爱玲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