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少华  张民芳 《收藏》2012,(14):24-31
栗宪庭,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百度上有关他的搜索结果超过十万个,百科名片中是大篇幅的关于他的个人简介。大事年表等等。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三十多年中,他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把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变化,开创性地策划了诸多重量级的代表着重要艺术潮流和走向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一个坐标,被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最大的"腕"。2012年6月21日,西安初夏明媚的午后,曲江一处古雅的院落,水声鸟鸣中,在挂满嫣红梅李的果树下,栗宪庭侃侃而谈,态度是那样率真、谦和,话题围绕中国当代艺术,又超越中国当代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2,(22):42-47
"2012年10月7日也许是艺术圈选择遗忘的一个星期天。当晚香港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专拍上,贴有中国符号标签的当代艺术名家几近遭遇集体滑铁卢,或在泡沫挤干的底价位上不断流标,或以市场价30%或更低的‘白菜价’成交资本雄霸中国当代艺术的‘黄金八年’曲终人散"这是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代亚洲艺术"拍完以后,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顾振清所发的一条题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黑色星期天"的微博短短几天内,这条微博就被转发600多次,引发圈内广泛关注与讨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实际情况到底有多严重?本刊带着疑问采访了顾振清先生。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飘洋过海传入中国。于是,一个拥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再度迎来了思想意识领域的一次争鸣与抉择。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该如何发展?艺术该走向何方?只要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艺术家,都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复地追问与探索。因为有这样一群善于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艺术家存在,中国的艺术开始由"直线"走向"分叉",由"单级"走向"多级"。从"圆明园"到"798",从"地下室"到"美术馆",从"乞丐"到"王子",中国的当代艺术终于以自己崭新的形象和姿态迎接着世纪的朝霞。西安有当代艺术吗?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最终又走向何方?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4.
金秋时节,京城大大小小的当代艺术展览都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中。先有"艺术北京2007当代艺术博览会",后有"环铁时代首届当代艺术家提名展",还有正在筹备中的第三届宋庄文化艺术节等等,与近年来火爆的当代艺术市场相映成辉。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究竟怎样?是谁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如何成为当代艺术的收藏大家?本刊记者通过对这些活动内外的采访,并约稿于当代艺术界资深业内人士,形成以下一组稿件,希望能从不同侧面勾画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和市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杜曦云 《收藏》2013,(10):168-169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程度取决于社会的富裕程度,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才可能去消费艺术品。而且,消费者还需具有文化、艺术消费需求。从艺术品生产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品如果想成功销售出去,消费者能否接受价格,以及能否在艺术方向、趣味上接受艺术品,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艺术方向,决定了艺术品的流向。"中国当代艺术"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含混的。目前出现的冠以"中国当代艺术"之名的艺术品,艺术方向也是非常多元的。从艺术市场的角度看,这些不同方向的艺术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也各有不同。"当代艺术"是源发于西方的,西方当代艺术史的逻辑演进很清晰:现代主义在解构了以"再现客观表象"为基点  相似文献   

6.
Vivian 《收藏》2013,(2):26
总结一下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动向),当代艺术正遭遇着近几年最大规模的"寒潮"。画廊盈利堪忧,拍卖市场不振,藏家热情退却,曾经备受市场追捧的"前卫艺术",如今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这种情况并不仅现于中国。欧洲债务危机拖累着全球经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又增长乏力,如此大环境下,谁还愿意大肆铺张?无数经济学家的研究证明,所谓的经济不景气并不代表"钱都没了",而是富裕阶层开始变得异常谨慎,不愿意让自己的资产蒙受风险。以此类推艺术市场,还未被历史证明其价值的"当代艺术",自然成了藏家敬而远之的对象。可是,艺术市场里的钱,同样也不会凭空消失,从当代艺术领域抽离的资金,最终必会寻找一处避风港,于是,那些艺术史中早有定评的经典作品,无疑成了大资金的首选。藏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7,(9)
正国内创办最早的艺术收藏类杂志《收藏》与中国最大的艺术家百科平台"百度艺术百科"联合打造跨平台的"名家百科"。我们要做的:1、以《收藏》为平台,向数十万读者推荐当代优秀的艺术名家;2、协助百度,协助艺术百科,推荐艺术名家,建立、梳理并调整百科词条;3、为当代艺术名家提供"杂志+网络+新媒体"的跨媒体宣传平台;4、为当代艺术名家提供个性化、跨平台的媒体传播方案。  相似文献   

8.
周文昭 《收藏》2012,(4):122-127
黄笃,中国当代艺术著名策展人,多次参与策划国际大型艺术双年展,并曾策划中国当代雕塑家隋建国、展望、向京、张华等人的展览,同时将西方艺术推向中国。不久前,他策划了著名意大利"贫穷艺术"大师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的全新个展。而在东西方雕塑艺术的碰撞中,中国当代雕塑的种种问题也浮现出来,让我们走近黄笃,听听他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藏界资讯     
《收藏界》2015,(1):150-151
"回问-王利丰2014艺术巡回展"开幕由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主办,浙江西湖美术馆、天津梅江国际艺术馆、深圳会展中心承办的"王利丰2014艺术巡回展"于2014年12月7日下午15:30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隆重开幕,展期为2014年12月7日—2015年1月7日。王利丰2014艺术巡回展,策展人将展览主题确定为"回问",旨在表达王利丰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中国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杨国亮 《收藏》2012,(10):72-77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回头来看,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也不过才十来年的时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来声名显赫的当代艺术F4等人也不过是不安分的艺术青年,日后屡创天价的作品在当时并无市场;即使到2000年左右,在外部资本的关注下已经有了起色的当代艺术的市场,低迷还是常态;但2005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行情迅速开始启动,成交总额逐年呈爆炸式增长;在2009年短暂的回档与调整之后,2010年至今,市场又有一波新的行情。香港苏富比春拍历来被看作是市场的风向标。2012年4月初的香港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春拍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这次拍卖有天价,有赔本,有流拍,亦有600万的"新势力"——这些都是市场的表象,如何透过表象了解到当代艺术市场的背后所蕴藏的趋势?本刊为此专访了长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赵孝萱博士。  相似文献   

11.
何必 《收藏》2013,(12):34-49
在不少古代文明的世界观中,宇宙并不唯一,这点,后来被某部红极一时的漫画借鉴,并发展出一个专指个人精神能力的词汇:"小宇宙"。仔细想来,这所谓"小宇宙"说得不就是青春么?塞缪尔·厄尔曼的短文《青春》开头:"年轻,不是人生旅程中一段时光,也不是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脚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生机,是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从古至今,"青春"二字,就是艺术的原动力。致不朽的年轻人  相似文献   

12.
黎薇     
《收藏》2013,(6):21
黎薇的雕塑作品,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细到眼睑、每根睫毛都栩栩如生。不同的眼神、表情,使每一张"人脸"都像一个故事。黎薇对塑型技术的掌握扎实而不乏灵气,在关于艺术是否本质中具有中国特性的问题上,她一针见血地说:"我不认为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必然是中国艺术。这个想法是愚蠢的,尽管如此,现在许多人还是这样认为。"黎薇对精神的回归使她把审美冲动普适化,她说:"发现真理的过程便是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30年代,Aldous Huxley不朽之作《美丽新世界》讲述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机械文明制造一个反乌托邦式的社会。近日,在北京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798地区,长征空间、映画廊艺术中心、东京画廊分别展出了"美丽新世界:当代日本视觉文化"展。这也是在中国举办的首界综合呈现1990年代以来日本当代文化的展览之一,共展出34位创意人士的作品,涵盖媒体艺术、建筑、时装、漫画、动漫以及当代艺术诸多领域。在北京的我们还对"大声展"上近藤聡乃的《瓢虫安魂曲》意犹未尽的时候,日本的艺术家们带着他们的得意视觉制作终于再次杀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中国当代艺术以及在海内外市场的起伏涨跌,我的认识是: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扭转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局面。本土有识之士已经逐渐觉醒,在国际艺术市场的视野中,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兼具中国本土元素与时代风格。从此前当代艺术品大量流到国外并被许多国外的藏家和美术机构抢先收藏于手中的中国当代绘画、雕塑多达千件以上,以及当前如纽约苏富比这样的国际大牌公司在征集如张晓刚、刘晓东等人的作品时都困难重重的事实来看,再一次感觉到我们又走在别人的后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3,(6):IF
有用之物转为无用之物,考校的是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幽默感,对待生活轻松惬意的状态。试想一下,一个终日奔波,为稻粱谋的人,怎么舍得将有用变为无用?能欣然观看这种转化的人,自然拥有一份笃定自适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某种超强的容忍能力)。Curt Stenvert的作品"The Year of theChild Is Over!!!",似乎是一个解释"有用转为无用"的范本,他将儿童自行车的前轮,替换成圆锯,如教科书一般地为我们呈现了当代艺术如何用观念来消解现实性的经典手法。  相似文献   

16.
瑞则思 《电子竞技》2011,(5):116-117
首先,我表明我对你在1月上有关电子竞技和体育关系的有许多观点的认同:电子竞技就是"体育竞技"。你还说过这句话经常被人耻笑。想来其实我也一样,过去我在论坛我也总说"电子竞技就是体育",但是各种被围。仔细想来如果E-SPORT不是SPORT,这不就是荒谬吗?好像说SUPERMAN不是MAN一样荒谬。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也是生命化的艺术。唐人张彦远说:"无线者非画也",一根线条的质地、弹性、节奏与韵律,承载着作者的品格、灵气、情性与素养,蕴含了一个人在当下的所有生命信息。白描,无疑是中国人对于世界美术史的独特贡献——以"无"为"有"、以"有"为"无",将自然物象中并不存在的"线"概括提取出来,而物象的实处却化为空白。从一根线发端,"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纯粹地以线造型、以线传情、以线达意,通过线条来表达自己对于整个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近两年当代艺术市场的一路冲高,来自各方面的强烈质疑一直不绝于耳,在2008年春拍的震荡之下,各家的褒贬更莫衷一是。仔细剖析热闹的当代艺术市场沉浮表象,或许可以更接近"当代艺术",可以更容易解开某些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疑问。  相似文献   

19.
张鸿宾 《收藏》2016,(5):148-149
正当下,中国艺术与艺术家选择一个怎样的平台与渠道走出去,是一个务实的讨论。《收藏》自2010年起就开始关注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大奖赛不断成长的影响力。经过多年经营,"拉古纳国际艺术大奖赛"开始被誉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圣地之一。由意大利文化协会与拉古纳艺术奖工作室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拉古纳国际艺术大奖赛"将于2016年3月在威尼斯军械库  相似文献   

20.
卢婧 《收藏》2013,(2):92-95
新工笔兼具的中国传统性与当下的时代性,无疑引起了藏家们的普遍共鸣并显露出审美回归的强力趋势。对一些中国藏家而言,收藏具有中国文化内蕴的当代艺术品,或许比单纯追崇四方审美的当代艺术更具安全感和价值感。随着新工笔学术价值的确立,越来越多的藏家及艺术机构了解并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各大拍卖公司也纷纷把关注焦点转向新工笔艺术。中国嘉德:率先在2012春拍中推出"水墨新世界"专场,涵盖新工笔艺术的重要作品,表现不俗。本季秋拍,嘉德"水墨新世界第二回"再度发力,成绩更加出色。北京保科:于2012秋拍前,举办"妙机其微——现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现当代中国水墨回望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