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小说,已由汉魏六朝时期的初具规模走向成熟,呈现出兴旺繁荣的景象.初唐人刘知几《史通·杂述》说:“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爰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鹜,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记,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史通》成书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七一○年),所谓小说“斯道渐烦”,刘知几指的是初唐的事,“其流有十”,当然不包括盛唐以后兴盛起来的传奇小说,但刘知几颇具慧眼,他看到了唐代小说将兴盛发达,掀起高潮的趋势.唐代小说真正繁荣是在开元、天宝以后,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相似文献   

3.
当《左传》作者完成《左传》时,他为实现主流意识,以史官的特殊身份代替社会和群体发言而高频使用的“君子曰”(含“君子谓”、“君子是以知”、“君子以为”)生成为“君子曰”评论式模式,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司马迁《史记》有意识地沿用了《左传》“君子曰”评论式话语模式,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固定之套数为历代之正史绝无例外地承袭。宋明“讲史”和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之“入诗入话”、“结论结诗”,既为“说话”本身的艺术规律(吸引和控制引导听众)所决定,又乃《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出的新范型。“笔记小说”发展至《聊斋》,其“异史氏曰”成为《左传》“君子曰”评论式模式扩张的极致,《聊斋》正因此而攀上了古代短篇小说创作之颠峰。  相似文献   

4.
《太平广记》收录“梦”类小说共七卷,可分为四类,即“梦休征”“梦咎征”“鬼神”“梦游”。这些小说是不同时代的创作者根据传闻改编、杜撰的作品,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愿和时代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太平广记》中唐代之前的“梦”类小说甚至不能称之为小说,更像是故事梗概。而唐代之后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更加关注个体生命和个体情感,文学价值极高,具有愉悦性情的功用,有“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说听》是明人撰辑的一部记载奇闻异事的笔记小说集。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4种不同的署名:一曰“陆延枝”。见《烟霞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及《吴县志·艺文考》等。二曰“陆粲子”。见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三曰“陆粲”。见刊印于民国四年的《说库》本。四曰“陆廷枝”。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中,司马迁创立了“太史公曰”的论断形式,为后世文言小说创作及编选者所继承。清代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很多作品后,都以“异史氏曰”发表自己的观点,将这种篇末自评的论赞方式固定下来,成为以后文言小说集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吴趼人为《李伯元传》曰:“君之才何必以小说传哉,而竞以小说传,君之不幸,小说界之大幸也。”,吾于趼人亦云,吴趼人不仅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名于晚清文坛,而且以其小说理论与梁启超等人合力指导和推动了小说界革命。其历史小说,社会小说,写情小说与笑话小说理论皆对晚清文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8.
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由否定性的排除,可以走出“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通俗小说”不是“不严肃小说”,不是“不高雅小说”,不是“不纯的小说”,不是“缺乏艺术性的小说”。“通俗小说”与“非通俗小说”的区别,在类的不同,而没有美学价值上的高下与尊卑。  相似文献   

9.
本是一篇读书札记。从容谈及清代小说《浮生六记》的笔记特征,曰散,曰杂。思想内容,重视分析其“全面高压”下的人性“潜流”,初具人主义萌芽,指出沈、陈因身份普通,其悲剧也才更具普遍意义。艺术上既走明小品的路子又颇具近代特色。最后指出其美学价值在于清晰体现了“历史挫折期”的感伤主义特点,在艺术情趣上,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追求:幽、朴、巧。  相似文献   

10.
庐隐小说中所表现的艺术氛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小说中蕴涵的“沉痛哀戚”的悲剧美、心灵雕塑的流动美以及悲凉凄冷的意境美是庐隐小说艺术氛围审美特征的有力表征  相似文献   

11.
小说诗化,是现当代小说一个重要特色。诗化小说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在对生活素材处理的以小及大、侧面切入,着意于对“美”和“情”的发掘上;对人物刻划,着力于人情美;常常通过景物描写和氛围的创造着意构造诗的意境;结构散文化;语言既诗意盎然又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官场小说"热潮的历史文化缘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官场小说”的热潮。从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考察,“官场小说”可以说是百年文学中官场叙事传统在新的时代境遇中的延续和发展。一方面,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官场腐败与自由宽松的话语氛围为它的兴盛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另一方面,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官场小说”是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对自身角色的确证,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批判与建构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作者实践钱理群教授“投入式”阅读的先进理念,在鲁迅小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文本,让鲁迅小说中的形象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投入式”阅读教学的探索成果:一、在文本诵读中感知小说的时代氛围;二、在细节品味中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三、在人物比较中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四、在多种关联中加深理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教师被尊为“人民教师”,体现了人民给教师以重托,教师为人民而执教。所以,教师形象,美喻多多:曰“红烛”,曰“春蚕”,曰“园丁”,曰“人梯”,曰“人类灵魂工程师”,又曰“教师是学生前进的路碑,学生是教师人格的丰碑”。我不知道天下还有哪个行业的人被赞以如此之多的美喻。  相似文献   

16.
吴圣昔在他的新著《西游新解》中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以往对《西游记》的看法归结为三大类:一曰宗教手册,二曰寓言小说,三曰政治小说。对此,他均持否定态度。吴氏认为:《西游记》并不是一部借形象来通俗地宣扬宗教教义的手册,更不是成仙了道的天书;虽然《西游记》中的某些具体描述具有寓言意义,但从总体上考察,也  相似文献   

17.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18.
<正>说起“《诗经》六义”,我们就会想到“风雅颂赋比兴”。这个观念较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师》中:“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又总结归纳,在《毛诗正义》中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抒情小说的情绪美刘华现代抒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它“偏重于表现人的情感美、道德美,弥漫着较浓郁的浪漫主义氛围。”笔者认为,现代抒情小说的魅力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情绪美的力量。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