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2017年4月20日,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新科技革命与雄安的未来"高端论坛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这是中央宣布成立雄安新区以来,首次在雄安举办的高端学术论坛。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许宁致开幕辞,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副书记党晓龙出席论坛,来自中科院相关研究单位的院士专家学者、河北省政府及雄安新区的代表等100余人参加论坛。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主持论坛,并作了题为"新科技革命与三元融合社会"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2.
中国缺少像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那样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科技创新、制造业和新经济成果,特别是能够引领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博览会。"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聚焦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产业革命前沿与高端制造业发展主题,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和新经济发展的成果,宣传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理念,加强我国科技和产业标准、技术路线的引领,扩大中国制造、中国解决方案的国际影响。筹划创办"雄安世界创新发展博览会"无论对于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还是对于雄安新区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符合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有成功的国内外经验可供借鉴,应从规划、建设、组织、宣传、产业发展等方面加以统筹谋划。  相似文献   

3.
新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各国普遍存在政策焦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足,对新科技革命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通过政策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要正确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本质,尤其要把促进新通用目的技术的扩散作为驱动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能在核心技术尤其通用目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能赢得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并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重塑制造业的发展要素、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融合实践进展缓慢。需要找准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发展范式和战略路径,积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竞争性范式中,智能制造范式最具有包容性,工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实体经济或者制造业为实施载体,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彻底改变制造产品、过程、装备、模式、业态等,促使制造业发展步入智能化阶段。智能制造范式代表了未来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是推动新科技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所有发展阶段、全生命周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联发展、同步发展。制造业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互联网企业是参与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角色,从分工来看,对于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对于集成方案供应商,主动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帮助制造企业实施云平台布局。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强烈愿望,我国要不断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目的属性,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并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尽早形成主导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明确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目标、方针和路径;通过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及其融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补齐行业短板,打造工业互联网体系;探索数据信息规范监管,规范网络平台治理问题,以及强化人文学科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正值推进城市"多规合一"的最佳时机,亦是推进国家"多规合一"的理想试点之地。在雄安新区推进"多规合一"的基本策略为:确保雄安新区"一张蓝图"绘制到底,推动雄安新区"两类用地"(地上用地、地下用地)上下协同,做到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无缝对接,实现雄安新区"四种指标"(坐标、定标、目标和限标)精准统一,强化雄安新区"五条红线"(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水红线、资源环境承载上线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线)刚性约束,推动雄安新区"六大统一"(一个总控、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标准、一个法规和一个平台)全面落实。为了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快将雄安新区纳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建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和典范区;最大限度地协调好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京津保城市总体规划的精准对接关系;适时启动雄安新区"多规合一"智能化生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建设;积极承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将雄安新区建成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新高地;优先做好白洋淀生态绿心规划,将雄安新区建成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紧凑型的雄安新区,避免出现新一轮城市病和"新区病";推动保定当好雄安新区建设的"服务员"和"净化器",高度对接建设"新保定";突出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国际一流和中华特色,成为承载国家千年大计、实现国家大事的典范区。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新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河北雄安新区作为我国的"千年大计",承担着引领我国未来新区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文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新的一般性生产条件和新的关键生产要素的更替出发,提出了雄安新区建设要基于新技术-经济范式树立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即要从创新创业、产业、市场、社会和城区5个方面进行创新经济生态的全面营造;并提出要基于创新经济生态的这5个方面构成,研究和设计有针对性的促进政策。基于该政策体系构成,文章针对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提出了20条框架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区域关系中具有平台性特征,未来协同中特别需要理顺其与河北省其他地方的关系.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应以绿色环保为导向、以助力京津冀区域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引进发展高端化产业增强新区的产业引领力和辐射力,走一条与京津等重要城市产业经济"抱团式"发展的道路.雄安新区设立对于改善河北省与京津之间因科技创新能力的断崖式落差而造成的协同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梳理了构筑"雄安质量"的十大绿色元素,提出推动金融创新是建设绿色雄安的战略选择,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GDP的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对其现有产业结构影响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雄安质量"的绿色金融"11223"创新路径,即制定一项战略(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发展战略);建立一套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标准);发展两类产业(实现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构建两大平台(雄安新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发布服务平台和绿色金融风险模拟平台);优化三种工具(创新绿色信贷、发展绿色保险、发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与产品)。  相似文献   

8.
陈劲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1):1256-1259
将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是雄安新区面临的战略机遇,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文章认为,必须以综合集成和引领创新作为雄安的科技创新战略,并在创新主体引入和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金投入、创新城市建设等方面做扎实的部署,尤其应在科技项目的公共性、知识产权的共享性等方面做重大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内江科技》2020,(1):96-97
通过对雄安新区人口、产业发展分析,提出沧州市对接雄安新区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重要举措。提出在雄安新区发展过程中,将受到水资源、热力资源等资源的限制,现有自然资源可利用量,将不能满足雄安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的要求。本文从沧州市地理位置、区域定位、产业布局和技术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沧州作为雄安新区水、热供应基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湖北省现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提出应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保障、开展基础融合研究、建立人才储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11月15日,2018第三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在珠海召开,大会聚集了中德两国人工智能视觉领域的多位专家,并在会上成立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战略联盟。此届大会由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办,高新区科技产业局、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承办。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产方式。此届中德人工智能大会以"中德智造·共塑未来"为主题,瞄准科技  相似文献   

12.
正国内首届军民融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4月14—15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300余位军民融合与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学者及企业代表,以"创新、引领、开放、融合"为主题,就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船舶等领域展开深层次探讨、交流与合作。据了解,论坛由青岛市西海岸经济新区管委会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简称  相似文献   

13.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彰显了党中央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邓中翰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与航天等重要领域一样,必须实现底层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发展自主人工智能芯片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领先,要采用"跟跑、并跑、领跑"同时推进的方式,争取在人工智能芯片技术"无人地带"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5.
先进制造业是新时代高科技人工智能创新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中国要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必须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两者的创新融合具有数字化、制造智能和集成化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智能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图书馆也必将面临新的发展与变革。如何在智能革命时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一个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知识服务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探讨了智能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及起步区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深入分析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的现状空间特征,对于推进新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时相Landsat-TM/ETM+/OLI遥感数据解译,分析了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和耕地质量的区域差异。提出了雄安新区起步区的三个可能备选方案,并分析了其各自利弊。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土地呈"六田、二建、一水、半分林"特征;现状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较大;耕地质量及其利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显著,容城、安新耕地质量好,复种指数高,分别达1.92和1.87,雄县耕地质量较差,复种指数明显偏低,仅为1.32。综合考虑起步区的相对完整性、未来发展的可拓展性、与周边县市的兼顾性和防洪安全性,统筹权衡优质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征收拆迁成本等因素,本文建议以位于容城东部与安新、雄县交接处的"中方案"作为起步区的优先方案。针对新区建设需要大量占用土地的现实需求,本文建议优先通过农村(含乡镇)集体建设用地的征收与节约集约利用解决;新区建设不可避免会占用耕地,建议优先安排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尽量保护优质高产耕地;建议合理确定土地征收与征用时序,分类施策,优化土地资源管控。同时指出,雄安新区大部分地势相对较低,新区规划、选址和建设需要高度关注防洪排水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8月23日在重庆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指出,我们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任务。习近平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全球正经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说蒸汽机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发电机是电气时代的标志,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那么机器人就是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标志。机器人产业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革前沿阵地,综合运用了传感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直接引发了新制造模式和新商业模式的兴起以及智能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20.
高波  汪婷 《科技广场》2021,(3):55-62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七大建设领域之一,人工智能是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引领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江西不断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科研支撑日益增强、特色应用稳步推进,但仍面临政策条款待细化、应用场景少、专业人才匮乏等三大问题,江西应立足发展优势和潜力,明确路径目标,积极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构建具有优势特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补齐短板,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强化人才、政策保障,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江西人工智能发展强势起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