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人调侃说,世界上最不靠谱的就是天气预报。的确,气象工作者需要处理海量气象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后得出的预报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收看天气预报时,主持人只能说"降水的量级大概是……""时间段大约在……"这种论断。天气不仅受到各种气团的影响,而且受到当地地形、水域状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任何随机的因素变化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因此,天气预报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回顾史料,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天气预报"的  相似文献   

2.
春去夏来,乍暖还寒。如果你明天想穿上新买的裙子,如果你打算明天和同学们去踏青、游玩,那么你一定要摸清楚明天的天气情况。你知道明天的天气会怎么样吗?你会说:“嗨!这不简单?听听天气预报就行了!”是呀,我们现在想知道明天或者近几天的天气,打开电视或者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就可以了。但是,古代的人怎么知道明天的天气呢?  相似文献   

3.
陈之彤 《科技风》2012,(17):209
天气会商,是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从几个方面来阐述对天气会商重要性与必要性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技巧,以其更好的重视和完善这项制度.  相似文献   

4.
你知道吗?     
《百科知识》2013,(24):28-28
长期天气预报为何不准?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模型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的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正你们是不是跟我一样从来不看天气预报呢?不看天气预报,就不知道第二天的天气怎么样,因此我常常穿错衣服。天气变冷了,我却穿得很少,冻得直哆嗦;下雨天,我又经常不带伞。要是我戴的手表可以告诉我当天的天气就好了。因此,我想发明会"报天气"的手表。这种手表的外观跟一般的手表差不多,可以显示时间,但不同的是,它上面还会显示当天的天气和温度。  相似文献   

6.
正"未来三天,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西部和东南部、江汉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中到大雨。其中,四川盆地东部、陕西南部、江汉等地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这是中央气象台每天都会发布的《天气公报》,如果你经常关注天气预报,可能对此已经非常熟悉。在天气预报节目中,主持人在屏幕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背后,依据的就是这份《天气公报》。但你  相似文献   

7.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现在,天气预报已成为人们了解天气变化的主要途径,那些变换跳跃的数字,左右着人们的穿衣出行。可是,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是被外国人所垄断,直至1930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  相似文献   

8.
茫茫宇宙,气象万千。从远古占卜天气的记载到今天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类对神秘的天气预测追踪的步伐从未停歇。16世纪以前,人们只能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象、物象来判断天气或气候的变化。随着科学观天测云经验的积累,一些有预示性的云天现象被编成谚语流传开来,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等。在现代气象学尚未产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是个服务行业,按其服务对象可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这四者构成了比较全面的气象服务网。现阶段,我国对天气的预报和预测的准确性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有了大幅下降,极大了提升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但天气要素都不可能被完全预报。所以说,准确预报是相对的,预报偏差是绝对的。提升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能力永远是大气科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本市预报天气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天气预报所带来的影响和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措施两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6,(21)
随着气候变暖现象的频现,极端天气的出现频发,人们越来越关注天气变化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的保障,人们也越来越追求健康的饮食、健康的环境、健康的呼吸。环境和气象因素的影响是其中一项是。医学上早已证明,现在社会疾病的诱发很多与气象、气候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各省市气象台、国家气象台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天气预报,包括各种指数的预报,以此来指导人们合理安排生活。我们应该根据天气的变化采取各种方式适应,将恶劣天气对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1.
孟加拉湾风暴对低纬度高原区域的气候以及水汽输送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主要利用JTWC风暴、TBB卫星资料、NCEP/NCAR以及FY-2卫星云图资料,以2007年5月、9月以及2008年5月为例,主要研究了孟加拉湾风暴对青藏高原地区造成的强降水过程,并且比较了2007年5月和2008年5月在风暴期间对云南地区造成的强降水空间分布差异性。研究表明,①2007年5月16日孟加拉风暴开始向北移动进入中国青藏高原南部西风槽区域,在西南部区域造成了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水天气,造成中国西南部区域累计降水量集中在40-100mm之间,有小部分区域累计降水量高达100mm;②孟加拉湾风暴形成于阿拉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并且风暴逐渐向北方移动,在中国青藏高原区域存在一个闭合的低压活动,风暴登陆后强度显著性的递减,但副高之间形成的西南气流以及低压环流仍然控制我国西南区域,地面冷锋迅速向南移动至滇西南地区,且降水空间分布特征与风暴的路径具有密切的关系,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于孟加拉湾风暴与青藏高原低压系统相互配合的形势下;③低层区域水汽输送较为强烈,而高层水汽输送相对较弱,且水汽输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5月期间出现的孟加拉湾风暴在西南方向上对水汽输送的实际输送量是10-11月风暴期间的4倍,5月份是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的重要系统之一;④2008年5月风暴期间造成的云南地区降水量极大值要远高于2007年5月份,且2007年5月出现的垂直速度场峰值要大于2008年5月份,这两次风暴期间垂直速度场强上升区域均集中在气压为500-300hPa之间。通过对孟加拉湾风暴的研究,有利于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气候以及天气系统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高青藏高原地区防灾减灾工程工作效率以及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机     
天气预报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如果人类也能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地震,那该多好!  相似文献   

13.
天气观测是人们探索天气并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中国的气象观测服务水平,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综合气象观测服务的控制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对于气象工作部门来说,有效地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方向。对内蒙古地区来说,提升公共天气预报能力,有效提高地方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更精细、更客观、更定量地为公众提供天气信息,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突发性灾害天气,还能更好地支持社会生产发展。本文主要就当前内蒙古地区气象工作的现状,探讨如何提升内蒙古对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13年影响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北印度洋孟湾热带风暴资料及西藏地面降水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了2000年以来造成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孟加拉湾风暴生成时间、源地、移动路径、中心强度及影响范围。结果表明:影响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孟湾风暴年变化呈现双峰型分布特征,峰值在5月和10月,影响区域主要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一线和藏东地区;风暴最大风速10级以上;主要生成于10~150N,85~950E;移动路径偏北或西北;150N以北、80~950E是影响西藏暴雨雪天气的关键区。孟湾风暴特征与西藏暴雨雪天气的范围和强度有关,当风暴中心位于900E及以东时,主要带来藏东的暴雨,中心位于900E以西时,造成喜马拉雅山脉一线的特大暴雪;其次风暴强度越强降水越大;风暴移动越偏北降水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进入冬季,暴风雪不仅会造成人们生活不便,而且是造成灾害的一种重要原因。遭遇暴风雪是一种意外,但对意外首先还是要做好预防。因此,无论工作和旅游外出,首先要查询天气预报,尤其是"灾难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在有灾难性天气时,  相似文献   

17.
微信公众号"青海微气象"自2017年6月创建以来,关注群体及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本文统计了2020年"青海微气象"的阅读数据,结合西宁天气预报及实况信息,对公众阅读习惯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天气的关注度,与暴雨、降雪、寒潮等高影响天气,以及人们近期的共同天气诉求密切相关;晴好天气及节假日时,阅读量明显下降。另外,公众对降雪预报的关注度极高,其他预报则很难形成阅读高潮。  相似文献   

18.
黄中 《世界发明》2002,25(3):32-32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模型模拟天气的演变。他原本的意图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均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9.
喀什是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地区。本文针对天气雷达资料在喀什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气象局于2006年在全省首次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定量评估"工作。根据对全省695份随机抽样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总体评价较满意,天气预报基本准确;公众关注的气象信息类型前四项依次为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天气实况信息、未来0~12h天气预报、未来3d的逐日天气预报;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主要渠道依次为电视、手机短信、广播;绝大多数公众收听(看)天气预报的次数为1天1次;较为关注晚上播出的天气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仍是公众需求的首选;青海省2006年的气象服务水平在全省公众中产生的效用,用货币来衡量至少为1.8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