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中国画线条不但以“写形”、“写意”,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写心”、“写情”,尽情展示丰富多彩的主观认识世界。文章通过解读中国画线条背后的隐性世界,探究了中国画线条与画家情感世界的内外化规律。认为: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中国画家笔墨与精神的结合体,是中国画画家的情感和生命留下的轨迹。画家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世界不同,所留下的线条轨迹亦不同。线条价值就在于线条能传递出各种不同的信息,并跨越无限的时空,不断映射出隐在画中的画家精邃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之论。六法为: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转移模写。  相似文献   

4.
艺术钟情于空白。 国画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境界空灵、意趣无穷。中国画取景构图讲究“以虚带实”,画家描绘景物从不涂满全纸,而是细心斟酌“留白”。比如,中国画画修竹、兰草,从不画背景,但天光日影却宛然在目。  相似文献   

5.
画贵能极”说是 2 0世纪中国画巨擘潘天寿先生的名论 ,多年来一直为国画界津津乐道 ,然而对这四字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本文认为“画贵能极”其内涵包括 :主张人品极高洁 ;学问极深广 ;艺术境界极脱俗 ;绘画风格极强烈。与传统山水画家“集大成”的方法比照 ,属于强化个人风格、一线突破的创新思路 ,但也往往导致不易归于“平淡”之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传神”之说,几乎是个做烂了的题目。古往今来,许多美学家和画家都有过论述。但清人蒋骥所云“凡传神须得居高临下之意”(《传神秘要》)一语,仍然发人深思。当然这不在于“传神”本身,其精彩之处却在“居高临下”四字上。可惜蒋氏惜墨如金,语焉不详。我以为,它对于中国人物画,尤其是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都富有启发性,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对于中国画,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的结合,强调画家的古典文学修养,笔墨功夫,而白话文运动造成国人在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当代中国画坛无法出现如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8.
艺术是哲学的体现 ,中国画画家的“人品”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是指历代画家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相似文献   

9.
邓蕾 《考试周刊》2010,(20):43-44
当代青年画家接受的传统绘画教育是被西方艺术感染之后的教育,因而水墨的样式和中国画的概念被局限在西方的理论范畴,甚至以西方的艺术理论价值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美术的状态。于是现代中国画不再讲究意境,单纯寻找视觉冲击力。近代徐渭、虚谷、林凤眠、傅抱石等画家在突破传统的同时从观念层次上拓宽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照样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境界。如何真正继承传统拓展新的语言成为当代中国画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2.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家庭”观念却承受着巨大的变迁。首先是男性的绝对家长尊严的丧失,家庭成员由家庭本位转向社会的“群”,这使得现代家庭的建立成为可能,而“群”中“个”的建构及其“度”的问题则又成为现代家庭建立过程的一个难解之题。这种建构的困难其实是现代中国建构之艰难的一次很好的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北京人》、《憩园》、《伤逝》、《寒夜》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前三部记录着传统家族的衰败,而后两部则记录着现代家庭建构之艰难。  相似文献   

13.
古代艺术家们把情感注入客观对象,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构成作品,关注所绘山水之外的境界,蕴涵于画中的诗情便油然而生。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对笔墨有意、韵、活、趣的要求,追求情趣和气韵,神似高于形似。在画中“诗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国画形神合一,得神于形。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短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诗歌如果没有鲜明的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在探讨绘画、诗歌艺术特征时永远用的是“情”“趣”“神”“韵”“气”“势”“意”“境”“妙”“味”这些生命姿态所照应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怀的方式,更表现生命意识、宇宙意识、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写意是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尤其体现写意的精髓,意境优美广博而深邃,又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通过山水画的"笔墨"展开论述是因为"笔墨"是山水画写意性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人性的表现,是中国艺术的深入精微之处,驾驭山水画的写意性也是当代山水画重现写意精神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5.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梅、兰、竹、菊等“君子画“题材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具备了古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文精神.这种画题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人讲修养、重品德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元蒙政权建立所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和元代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大发展为君子画的兴盛提供了最适宜发展的土壤.从事君子画题材创作的人数众多,成绩斐然.元代君子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正迈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艺术也进入了重新认识与重组的过程。当下艺术状态的观念更新与表现的多样使得传统工笔不得不思考与新创作空间寻求并存的问题,如何做到保留工笔本质而又能适应当代艺术的审美,并能确切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本意。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新工笔”创作面临困难与挑战。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指出了“新工笔”的发展趋势:突破材料界限,打破传统思维束缚,融合中西方审美文化,利用传统带动创新,突出观念的表现。当代艺术家将“观念”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新工笔”即是借助“观念”这一形式,在艺术创作主题上关注当下的生存体验;在形式上展示着艺术家的人文思考。“新工笔”是艺术家的另一种世界观的呈现方式,另一种表达语言,其改变了传统工笔的固有创作思维,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陈郢 《培训与研究》2005,22(1):85-87
传统技法经过一代代承传到今天,面对现代社会赋予人们的崭新的视觉领域,艺术家如何才能将主体意识的新活力注入到传统笔墨中,是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所面临的思考。把山水画的境界尽可能放置于宽阔广远的宇宙之中,用笔墨营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人格力量以及审美情操之间的一个中介,艺术的魅力也全在一个"游"字上.游则动,动则灵,则有生命力,中国艺术的最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表现人的生命精神、哲学精神.正是在"游"这种美感心态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渊源下,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才那么韵味无穷,那么轻松、自然、豪放."观万象达于心而后立象","游心"于笔墨,表现出来的才是画家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而笔墨之得失,亦本乎于"游"."笔墨当随时代",然观乎笔墨之现状,觉得确实令现代人深思.现代中国画出新,关键在于一种全新的理解,解释和实践!当以"游"之,游则动嘛!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专业新生学习中医基本术语时,最大的障碍是中医概念的多义性、模糊性,而《医古文》课承担着中医基本术语的训诂任务,对学生能否顺利打下专业学习的语言基础至关重要。文章从“气”“阴阳”“营气”“厥阴”等术语的造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内涵关系中,梳理中医概念特点,并进行中医思维特色的概括,以期在教学中更快帮助学生理解中医术语,顺利进入中医学习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