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通过文献及现行法律梳理了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的发展过程和现有的调整方式,即从草原的全民所有到草畜双承包制再到目前的“双权一制”。通过法律文件的对比,分析了目前“三权分置”下草原承包经营权法律体系的不足,具体包括对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赖较强没有突出草原特点、“三权分置”下草原承包经营权法律依据不足、地方立法滞后等问题;明确草原承包经营权法律体系的完善,形成以《民法典》为引领、以《草原法》为主干、以地方草原相关立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洪雅 《福建教育》2023,(12):62-63
<正>最近我们一直在幼儿园西面的“草原”(一块草坪)开展探秘活动。在探秘过程中,幼儿发现“草原”上有许多生活垃圾。幼儿认为,生活垃圾导致我们的“草原”环境变差了,为了保护“草原”,幼儿决定行动起来,故事也由此而展开。“草原”上的垃圾今天的活动原本是观察“草原”的动植物。可刚到“草原”上,源源就发现了一截绿色的塑料管子。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实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主导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框架下开展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在中哈两国政府实施互办“旅游年”国家旅游战略大趋势下,两国需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从以下方面科学选择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法律机制的新路径:通过多边磋商、双边协议、内国法对接、区域管理协作的方式在旅游免签制度、国际旅游合作准入机制、哈萨克草原文化主题国际旅游合作示范区制度、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园区管理办法方面着力,为中哈两国开展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感知草原景,初识爱美情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首先提问:草原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自学课文,顺利地找出了草原“一碧千里”这个特点。接着,我又提出一问: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呢?有的同学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看到了草原的“一碧千里”;有的从草原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的句中体会到了草原的“碧”。有的从“翠色欲流”和“流入云际”这富有动感的两个“流”字中,也感觉到了草原“一碧千里”的独特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草原的印象或感受大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开始的,即蓝天白云下的碧绿如毯、清澈透明的河流,鸟语花香的旷野,这种表达没什么错,只是它不够全面。仅仅给草原定位在几个形容词上是一般而言,诸如“美丽”“漂亮”等等。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在于此——草原,美的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明确的目标     
《现代语文》2005,(8):40-40
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停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父亲摇摇头说:“不对。”老二的问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而老三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这时父亲才说:“你答对了。”  相似文献   

7.
叔叔的一个电话,让我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暑假,也让我做了个草原的天堂梦。 叔叔在草原工作.他盛情邀请我们暑假到鄂尔多斯草原避暑、游玩.并告诉我们:这边的“扬眉吐气”正在进行大开发,再晚些就看不到真正的草原了。经妈妈解释,我才知道“扬眉吐气”是鄂尔多斯的“羊煤土气”四大资源。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但近年来。“草原歌曲”的文化认同倾向非常明显,“文化自觉”的意识非常强烈。由此显现出的却是潜在的悲剧色彩。却是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9.
今年八月二日至六日,在草原明珠——锡林浩特市召开了“中国少、穷、牧、岛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研讨和草原流动幼儿园现场会”。这次会议是在内蒙古教育厅的支持下,由内蒙古师大教育系主办的全国性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有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办事处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0.
七月,是如火如荼的季节,更是草原草肥水美的好时节。怀着对红领巾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少先队辅导员,相约在美丽的贡格尔草原,相聚在宽广的达里湖畔,参加“全国辅导员技能技巧研修营”,为红领巾的事业加油鼓劲。看!辽阔的草原敞开了它温暖的怀抱,热烈地欢迎我们;憨厚的草原少先队工作者捧出了精心烹制的“活动大餐”,热情地招待我们;可爱的草原“雏鹰”们更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用优美的舞姿、奔放的鼓点感染我们。七月,我们领略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更领略了草原少先队独特的工作特色。七月,在草原的日日夜夜,我们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体验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 中原农耕化的内涵,早已熟稔于人们的心脑,而“草原化”,却还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奎曾在《草原化与草原学》中的论述或可作为一家之言:“当我们阐述草原化时,指的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历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带有骑马民族特点和草原生活特色的多民族化。”“其内容是以草原和草原主人的眼光和视角,去观察、感知和认识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并通过特定的化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2.
梦在草原     
草原是我心目中最美的地方。这次,我有幸来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希拉穆仁大草原。草原的确很关:起伏不平的绿地毯一直铺到了天  相似文献   

13.
陕西庙戏楼     
此图为陕西庙戏楼。该戏楼位于毕节市中华南路。毕节草原艺术研究社曾在此活动,因“草原社”原活动地点川主庙已荡然无存,故将“草原艺术研究社旧址”牌子挂在此处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4.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草原》(第九册10课)一文的结句。联系文章的中心对它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始觉此结句乃神来之笔。其作用有三: ①“天涯”和“碧草”分别言草原的“大”与“绿”,表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何忍别”、“话斜阳”表现了“蒙汉情深”,团结友好。因此,它起到总结全文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自启动以来,研究成果非常显著,而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价值取向上的集中体现,亦成为近几年草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如何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我区建设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区,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使命.本文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梳理,希望对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会有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6.
“创建并发布网站”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与评价方法,在制作过程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初步了解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时的基本规范和伦理要求。在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指导下,依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利用“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的教学网站实例作为引领,设计并开发专题网站——“Dreamweaver”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对“走进内蒙古大草原”专题网站各网页的分解学习而掌握制作网站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草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是情景交融的佳作,读来很有蕴藉含蓄、寻绎难尽之感。尤其是一些难句需要我们涵泳其中,反复体味,才能悟解真谛。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取此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相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  相似文献   

18.
一 “景”与“言”——美感的联通 1.走进文本。弄清“事实”。师:课文哪个部分写草原景色美呢?生:第1自然段。师:谁来用朗读把我们带人草原?(指名读第l自然段)师: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生:我看到了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的草原。生:我眼中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相似文献   

19.
女孩的梦     
女孩从小长在穷山沟里,爱幻想,总想着山的那一头是什么。哥哥告诉她:“是草原!”“草原的那一边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姐姐跟她说。女孩喜欢哥哥姐姐们,他们有见识,他们穿越过草原,看过大海,这也是她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草原》,文情并茂,美妙动人。但是有几处描写蕴藉含蓄,需要反复体味才能真正悟解。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老舍初到草原,心情非常激动,感受分外深刻,因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碧千里”的草原,不禁油然生爱。然而既写它“一碧千里”,也就是十分(?)阔,又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这岂不是自相矛盾的吗?我们以前接触过“茫茫”一词,比如《草地夜行》“茫茫的草海”,通常是以无边无际来解释的。我们说,释词也要兼顾特定的语言环境,这儿的“并不茫茫”是针对“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而说的:草原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放眼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