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2.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后期国民党战场上最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在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遭到了惨败。本文主要从抗战中后期国民党的政治军事方针、国民党军队战役的具体指挥、军队的战斗力、军民关系等方面探讨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背景链接 这里节选的故事背景是秦末天下纷乱,群雄争霸,最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决战,长达四年,史称“楚汉相争”。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却得不到重用,后来经丞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通过破魏之战、井陉之战、淮水之战等著名战役取得了楚汉较量中的优势。他还参与指挥垓下决战,...  相似文献   

4.
中途岛战役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同美国海军进行的一场决战,其结果是日本海军遭到惨败。中途岛战役使太平洋战争发生转折,日本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一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日本以最无耻的方式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赢得了这场战争中最初的几次战役,取得了令人瞠目的胜利。不久,它又击沉了英国远东舰队的主力、新型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战  相似文献   

5.
涿鹿之战指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联合在河北涿鹿战胜东夷集团蚩尤部族的战争,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且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一场战役,揭开了华夏文明发展史的序幕。涿鹿之战体现了黄帝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是一场叛乱与平定叛乱、分裂与反对分裂的斗争。这场战役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并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民主思想、法治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方面,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公元200年,在群雄割据的三国初期,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刘焉、马(腾)韩(遂)、张鲁等均称霸一方。其中,袁绍、曹操是两支劲敌。袁绍雄踞北方军事力量最强,号称"带甲百万",而曹操已将天子汉献帝刘协迎奉到了许都,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于是,袁曹之争不可避免。官渡之战就是记载这两大军事集团胜衰的经典战役,并以强大的袁败弱小的曹胜而告终。本文通过战争背景、战前准备、战役过程及其结果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与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曹必胜、袁必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在中国革命形势由量变到质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具有鲜明的战略特色:一方面这场决战规模之大,人民支前之踊跃,取得胜利之辉煌,都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在战役的进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决策的高度民主化、战略战术的灵活创新、后勤工作的坚强有力等特色。正是这些使广大指战员的集体智慧得以发挥,使人民群众的支前积极性空前高涨,保证战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这次战役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色,也是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官渡之战,是曹、袁争霸之战,曹操以其多谋善断,从侧攻到正面攻击,最后围而歼之,彻底推毁了袁家军。这在历史上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强弱悬殊:袁绍有大军70:百,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90余里,曹操则只有7万。曹军正面迎战不利,只能死守,袁军屡攻经月不下。因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意欲退军,乃致书留守许昌的荀彧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54页讲到莫斯科战役时说:“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但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第126页在讲到“不列颠之战”时又说:“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不能实现,是法西斯德国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那么究竟这两个战役哪一个才是希特勒自发动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失败呢?笔者认为,“不列颠之战”是希特勒德国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理由有:第一,从时间上看,“不列颠之战”发生于1940年秋至1940年11月,而莫斯科战役发生于1941年秋至1942年初。显然,莫斯科战役晚于“不列颠空战”。第二,从战略角度看,希特勒制定了独霸欧…  相似文献   

10.
一、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整体描写匀称和谐,重点突出《三国演义》中描写得最成功的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次战役对天下局势的形成有重大的作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胜袁绍而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之间的战斗,在此战役中,刘备在痛失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后,不听劝谏,为兄弟报仇,结果自己也在战争中身亡。二、把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注重描写战前形势的分析、力量对比,参战各方之间以及某方内部的矛盾层次,战争过程中主观人为对于客观形势的转化作用。斗智与斗争相交错,在…  相似文献   

11.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袁绍轻视皇权,拒迎献帝,荀彧旋即弃袁投曹,曹操得到"吾之子房";曹操因为挟天子而赢得了政治上、人才上以及在割据势力分化组合等方面的主动,进而在最后搏弈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兵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军兵边情况历来有多种意见,通过对九位参加官渡之战的主要将领情况,以及军粮供应、战场态势、作战状况和兵力部署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得出:曹军的兵力不会少于一万八千人,其中骑兵亦不会少于一、二千人。  相似文献   

14.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15.
曹操作品中对《诗经》的引用主要有借用意象,直引原句、篇目,整合概括句子入诗入文等形式。与前代文人引用《诗经》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前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和概括式的引用,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突出引用的实用目的。后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对原文直接引用的形式减少,概括引用的形式增多;与先秦文人的引诗、赋诗必须有一特定的时间场景不同,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主要讲究的是文中的语境;曹操作品中的引诗与前人引诗的情感参与方式、程度不同,前人的引诗多以政治伦理色彩为主,曹操多是以主观情感色彩为主。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订下列二事 :一 ,正元初年阮籍因参与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一事有功 ,迁散骑常侍 ,这时他主动要求外放为东平相 ,是不愿意参加曹髦主持的政治性学术讨论 ,并远离阴谋家钟会其人 ;二 ,袁准 (孝尼 )与嵇康、阮籍相熟 ,他是一个懂得时务的理论家 ,所以与阮籍关系密切 ,而与嵇康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曹操确是一将《孙子兵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典范,其生平战例中处处闪耀着孙子的身影;而《曹操注孙子》又是曹操“孙子研究”的最重要载体,所以,《曹操注孙子》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其影响自然也异常巨大;但曹操毕竟不是一名专职的学者,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环境,学者们的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与秦汉以后是很不一样的,正源于那些学术断层、文献失落和“独尊儒术”的影响,使得身处汉末战乱时期的他,已难以去真正找回《孙子兵法》失去的“旨要”,这样,跨越曹操,还原孙子,成为当代孙子研究学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史学界一般认为功曹、五官掾是两个职位。宋一夫认为功曹、五官掾是同职异称。文章在详细推敲其各个论点论据后发现均存在问题,并得出结论认为:汉代功曹、五官掾实为两个不同的职位。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曹操确是一将《孙子兵法》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典范,其生平战例中处处闪耀着孙子的身影;而《曹操注孙子》又是曹操"孙子研究"的最重要载体,所以,《曹操注孙子》在学术史上的地位非常崇高,其影响自然也异常巨大;但曹操毕竟不是一名专职的学者,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学术环境,学者们的认知特点及思维习惯,与秦汉以后是很不一样的,正源于那些学术断层、文献失落和"独尊儒术"的影响,使得身处汉末战乱时期的他,已难以去真正找回《孙子兵法》失去的"旨要",这样,跨越曹操,还原孙子,成为当代孙子研究学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