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现代称主人叫“东家”。某某人请客吃饭, 则称“我来做东”或“我来会东”。这种说法追本溯源,是“东道主”一词。“东道主”最早出现于《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说的是春秋期间的郑国被晋国军队和秦国军队所包围,情况危急。郑国派烛之武去面见秦国国君,陈述郑国被夹击、消灭之后,只会对  相似文献   

2.
好词实验室     
东道主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一起围攻郑国,郑国于是派烛之武去秦国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郑国在秦国的东方,秦国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到各国来来往往,缺少的食物、物资都由郑国来供应,这对秦国不是也挺好的吗?”  相似文献   

3.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据《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春秋时期,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缒城而出,进见秦穆公说:“(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思是,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秦也没有什么害处。秦穆公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待客的主人,其方位的含义已不复存在了。如: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一诗中写道:“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相似文献   

4.
行李是古代汉语中来历悠久的词语.在上古是指代表国家出使的使节。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意为秦国如果放郑国二马,郑国可以担当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节出使东方,郑国可以供给歇宿与物资,对秦国来说没有什么害处。)  相似文献   

5.
《同学少年》2015,(3):55
<正>"东道主"这个词来自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老臣烛之武求救。烛之武想了很久,决定深入险地,凭自己的口才设法为郑国解围。当夜,烛之武趁着天黑叫人用绳子把自己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会见了秦穆公。晋国和秦国是当时的两个大国,但它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它们的矛盾,他对秦穆公说:"秦晋联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教师》2010,(1):59-59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既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8.
柯玉升 《家教世界》2014,(10):44-44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 果不其然,大难临头之时,年近七旬的烛之武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  相似文献   

9.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有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的是烛之武在郑国即将灭亡之际,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瓦解秦国和晋国联盟,表现了烛之武超人的智慧和口才。我觉得烛之武的表现真是精彩极了,但思考之余,觉得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国与国之间政治的博弈上,秦穆公、  相似文献   

10.
东道主     
春秋时,秦、晋两个大国围攻弱小的郑国。面对危机,郑文公恳求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夜里去见秦穆公,他用谦卑的口吻,将灭亡郑国后秦国的得失说了一遍,又提起晋国不讲信义的事。在讲到保存郑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果不其然,大难临头之时,年近七旬的烛之武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  相似文献   

13.
知进与知退     
锯能够成功地完成工作,是因为它有进也有退,水能够最终奔向大海,也是因为它懂得适时进与退,人生亦如此,若想有收获、成功,就得知进亦应知退。知进退,开疆拓土“多个朋友多条路”,秦国深知这一点,答应晋国共同攻打郑国,进而增进友谊,使国家更稳定,当听完烛之武的正确分析后,立刻选择了退兵。秦选择了“舍郑以为东道主”,从此以后“行李往来”在此得到供给,这也为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若他只知进不知退,真的灭亡了郑,那么也许真的是“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了。可见知进亦应知退。知进退,实现抱负司马懿也是三国中的英雄人物,诸…  相似文献   

14.
一、课文悟读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  相似文献   

15.
人们一向把“退秦师”的功劳算在烛之武的身上.这一方面是由于烛之武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退敌“百万之师”,另一方面是由于烛之武的辞令占了文章的大半篇幅。至于郑国大夫佚之狐,似乎只是作者用来从侧面陪衬烛之武的,使烛之武人未见而才已显。其  相似文献   

16.
<正>公元前630年,晋文公为了报复郑文公在自己流浪时的无理之举,联合秦国一同攻打郑国。此时,郑文公想出了一条离间秦晋联盟的妙计,并决定从游说秦国入手。只要秦穆公被"忽悠"住了,那晋国就如断臂之敌,击败它只是个时间问题。年近七旬的烛之武老伯挺身而出,挑起了"游说"的重任。在烛老伯的劝说下,郑秦两国签订了友好合约。事情的发展看似一步步地朝着郑文公的设想发展,  相似文献   

17.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精彩 ,可谓巧言善辩 ,各臻其妙。《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君的辞令引人入胜 ,非常漂亮 ,可谓点击要害 ,应对从容。秦晋围郑 ,完全与秦无关 ,秦国所以出兵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地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说辞的巧妙还表现在 ,他奉命去说秦君 ,完全…  相似文献   

18.
秦伯是聪明人,他听懂了烛之武的意思,所以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之后显得非常高兴。秦伯绝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高兴,而是因为已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而且郑国降秦不降晋,那更是符合秦国的利益,秦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胜利者,秦伯能不高兴吗?降秦不降晋也是郑国损失最小的最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内容解析】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相对简单,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烛之武奉命前去说退秦军。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最后使秦军晋军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但以下几个方面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重点与难点:1.本文言简义丰,意旨深远,对文中重要字词如"许""缒",需仔细体会,方可体会其语言之精,进而体会"春秋笔法"的妙处。2.了解秦晋郑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理清烛之武  相似文献   

20.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讲的是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伯让烛之武出面单独与秦穆公谈判,晓以利害,终于说服秦穆公撤军,使秦晋联盟破裂,从而顺利解围,郑国得以保全的事。文章篇幅短小,人物着墨不多,叙事简洁,尤以语言描写见长,备显烛之武的说话功力。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请烛之武出面与秦军谈判。烛之武因早年不受重用,牢骚满腹无处宣泄,现正好借此机会发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委婉含蓄,其言外之意是:我年轻的时候您不用我,如今国家有事您才来找我,我不干,您另请高明吧,!”郑伯既惭愧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