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文学特色极其鲜明,他追求人物,情节的浪漫,并在作品中融入诗歌,他创作风格的形成不但与自身的写作风格,五四的时代精神有关,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吸收借鉴中外文学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他的历史剧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因此,要深刻理解其创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剧的文化底蕴。从中了解到我国上个世纪的爱国情、民本心、英雄气。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同志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五四”时期的伟大诗人,杰出的剧作家和历史学家。从他开始创作起,便不懈地以文学这一武器为革命斗争服务,有力地打击敌人、鼓午人民的斗志。他的早期诗歌和历史剧,以充沛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壮丽雄浑的风格,纵情地唱出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希望和理想,在我国现代文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采。他不但以自已丰富的创作、而且也以多种活动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诗人出身的郭沫若在他的历史剧中仍然追求浪漫主义风格的格调,这便使他的历史剧呈现出浪漫主义诗情.诗歌的直接运用,剧中诗意般的正面人物形象,抒情诗般的独白和舞台说明的抒情意境是郭沫若历史剧浪漫主义诗情的四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4.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其所以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浪漫派的灵魂,不仅因为他撰写了许多浪漫主义理论著作,指导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给法国浪漫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具备着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传统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认识,以他的传统观来研究他本人同样合适。他受到多种文学传统的影响而进入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他受到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象征主义诗歌、古典主义和玄学诗派,而浪漫主义对他的影响较为复杂。他曾强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但他又没能脱离浪漫主义的影响,在他创作的早期更是如此。他反浪漫主义与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不矛盾,与他对传统的重视也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郭沫若重新肯定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积极意义,创作出具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大特点的历史剧,最终以历史剧创作的实践实现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这表明他在创作方法道路探索上找到一条正确途径。郭沫若选择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除了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外,还与个人气质、生活经历以及艺术修养等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浪漫主义",随后在19世纪20年代音乐届也迎来了浪漫主义的变革。浪漫主义的特征是追求个性、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感情重于理智。诗歌《水上吟》是古典主义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期间的一首代表作,之后被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舒伯特及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李斯特采用而创作了艺术歌曲《水上吟》及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李斯特对于诗歌《水上吟》的进一步创作,从器乐的创作领域为诗歌融入了新的音乐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诗歌《水上吟》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诗歌《水上吟》的广泛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郭沫若一度消歇了的诗思重新勃发起来。两年多的时间中,他连续创作了六部浪漫主义历史剧,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竖起了又一块世人瞩目的方碑。这六部历史剧题材的相似性、基本主题的一致性、以及题材和主题强烈的现实性,已经  相似文献   

9.
苏曼殊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翻译、介绍。这种翻译、介绍,影响并滋养了近现代浪漫主义作家。作为诗僧、情僧、革命僧,苏曼殊身上的浪漫因子在其作品中得到极致展示,他的文字以其典型的主观自叙传色彩、鲜明的浪漫抒情和感伤倾向以及孤独悲苦的漂泊者形象成为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资源,引领了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涌起。无论是翻译还是创作,苏曼殊都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以其诗歌和历史剧创作的巨大成就,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但他的小说也写得很有特色。本文对郭沫若小说的开创之功和独特的认识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白凤欣  佘平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12-14,22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又是一位哲学诗人。"矛盾的普遍性"的思想统摄着他一生诗歌的创作过程。他认为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其诗歌中体现矛盾的"对照"(contraries)频频出现。从主题思想、语言文字、写作技巧三个方面分析布莱克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中永恒的"对照"手法。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具浪漫才情的一位诗人。他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既与他那流丽清脆、轻灵飘渺的诗歌魅力有关 ,又与他那不同凡俗的浪漫婚恋分不开。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是诗化的人生 ,他的诗歌是他人生的诗化。要真正领略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之美 ,就必须读懂他的浪漫人生 ,了解他婚恋的追求。在“五四”一代作家中 ,乃至在中国新文学史上 ,没有谁比徐志摩在爱情至上和爱情神圣的思路上走得更远。对浪漫之爱的终其一生的追求 ,使他的个人经历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也决定了他最终的悲剧命运 ;同时 ,作为“五四”一代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品格 ,也…  相似文献   

13.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讴歌自然的典范,也是当今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浪漫主义诗人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表现出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文章在浪漫主义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浪漫主义诗歌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作了逐一探析,着重研究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并结合社会现状阐发了此论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①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总是以卓绝的艺术形式,充满革命的激情,深刻地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政治的和艺术的轰动效应.受到社会和人民的独钟.在他“献给现实的蟠桃”中,最为鲜亮和厚重的是他的史剧创作.郭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杰出代表.他是以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登上文坛的.诗人式的浪漫主义、主情性地表现自我贯穿在他的全部文学创作之中.他说;“广义地来说吧.我写的好些剧本或小说或论述,倒有些确实是诗的.”②他还认为剧是诗的分化.是诗的一个分支.所以他总是以诗写戏,戏也便成了诗.他把早期几个剧本称为“诗剧”并收入诗集,人们把他前期写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中期以《屈原》为代表的六部历史剧也往在当作诗歌来读,都说明了他始终是以浪漫主义诗人的激情和手法来营造他的历史剧金字塔的.郭老在1946年的一次关于历史剧的讲演中,借《诗经》的赋比兴,把历史剧分为三类.一是准确地再现历史的事实(赋),二是以以历史比喻今天的事实(比),三是依据对历史的兴趣.按照自己的理想、个人的感情进行再创作(兴),并说:“我的《孔雀胆》与《屈原》二剧,就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倡导者,威廉.华兹华斯在诗歌理论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诗歌理论及诗作一直是文学研究者的焦点。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华兹华斯代表作《咏水仙》的赏析,探讨了华兹华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实施其创作理论,如何利用自己飞扬的想象力实现自然情境与诗人情感的完美融合,赋予诗歌无限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16.
刘岳勤 《考试周刊》2010,(37):21-22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人物。他的文学作品内容庞杂。他的诗歌创作思想,以及后人对他充满争议的评价有时令人费解。本文通过对几首布莱克诗歌代表作的浅析,展示诗人的创作思想和他在诗歌中对当时英国社会中诸如种族歧视、雇佣童工、宗教迫害、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丑恶现象的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17.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沈从文作为30年代田园牧歌型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构建了一个浪漫、乡土、田园、抒情的世界,本文将试图透过其代表作《边城》解析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年轻的诗人普希金(1799—1837)开始在俄国文坛升起。普希金的创作道路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过程。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的发展,对俄国解放运动的推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俄罗斯文学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学,并且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而迅速进入世界文学的前列,普希金是开山祖。他为俄罗斯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19.
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将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冠之以“瑰诡”两字,这真是一语点出李贺诗歌的风采精神。所谓“瑰诡”,就是指李贺诗歌那种语丽辞奇、光夺眼目的艺术风格,和那冷艳凄清、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李贺的这一奇崛幽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也为我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20.
牛汉早期独特的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带给他诗歌创作戏剧化的启示。诗人汲取戏剧文学的有益养分,将戏剧元素注入诗歌,运用戏剧化手法进行创作。戏剧化场景的呈现,戏剧性独白、对白、旁白等言说方式的巧妙设计,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戏剧性色彩。戏剧化手法在牛汉诗歌中的运用,代表着一种新的尝试,促进了诗歌艺术与戏剧文学的融合与发展,加速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