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2.
诗与人生     
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君,远之事父;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是孔子教导儿子的话,就具体的语境来理解,意思是学诗可以修身养性,成为有教养的人。如果我们不局限于孔子举出的“...  相似文献   

3.
童媛华 《现代语文》2009,(7):121-122
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因此,诗歌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诗教是传统教育宝库中众多优秀教育值得借鉴发扬的方式之一。它历史悠久,最早创立“诗教”内容和方法的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最早认识到“诗”的多种作用,并把它作为教学内容。他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母,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于这多种作用,孔子有“性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见解和主张,甚至于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他要求学生“诵诗三百”为此他完成整理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教”课本。  相似文献   

4.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可以说是孔子对诗歌特性的简明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诗》理解为广义的艺  相似文献   

5.
冯媛媛 《现代语文》2009,(1):150-151
在《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呜兽草木之名。’”从古至今,许多人从不同的视角对孔子“兴观群怨”说进行了不同的解渎,阐述了它在不H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建义 《现代语文》2008,(12):94-95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在《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育状况就可知道。凡是老百姓温柔敦厚的,那是诗教的结果。当然诗教本指《诗经》的教育作用,后来泛指诗歌的教育功能。孔子是诗教的首倡者,《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许多谈论诗歌的话。一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她滋养了无数中国人。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三干余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谆谆教导年轻人应学诗;1999年的一个盎然春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上劝勉我们:“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相似文献   

8.
<正>《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可以抒发情感,观察朝政得失,可以凝聚百姓民生,可以增长见识。孔子对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更是重视诗歌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歌,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但是到了高中,很多高中生最头疼的就是诗歌,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语言跳跃,用词精炼,情感含蓄,加之对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诗教的功能,应当抓住孔子的《诗》论。整体地全面地剖析孔子的诗教理论,是揭示中国诗教功能的关键。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这一诗教学说有三层意思:一层是兴、观、群、怨,这是论述诗教的心理功能:诵诗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培养人的观察力(分析力)、促进人  相似文献   

10.
孔瑞生 《现代语文》2009,(2):101-102
美育对今天的人们来说绝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当然也绝不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在我国卷帙浩繁的典籍当中,美育思想时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兴”这一词其源头来自上古时期的乐舞.《论语·泰伯》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乃孔子心目中理想人生之写照.自此“兴”与诗教紧密关联,成为诗歌作用于人的基本方式.儒学思想史上,诸家对“兴”的定解多为熏染、道德教化、引譬连类;这种解释模式仅关注了“兴”之后效,而非“兴”之本体.引入胡塞尔现象学中时间境域的思想,“兴”之意蕴可以更为立体且更加本真,进而揭示出“兴”与传统、当下与主体多方位的关联而造就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具有普遍性的做法。孔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开创我国语文教学的鼻祖。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难看出,孔子以《诗》为语文教材是有他整套见解的,其中第一目的——兴。所谓兴就是激发士气、树立理想、积极向上,做到“事父”“事君”,我们对他道德规范的是非先不评析,而只想说明,孔子对语文教学的德育职能是十分重视的。台湾、香港都按照各自的标准强调“文道统一,文以载道”。香港国文教学目标规定:启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并增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台湾高中阶段教学目标规定:灌输固有文化、启迪时代思想、以培养高尚品德、加强爱国观念、宏扬大同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语》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在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并行的今天,诗歌更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诗圣”杜甫的诗歌历来倍受推崇.被人们尊称为“诗史”。杜诗,从总体上说,充分体现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杜诗,会有不同的价值与闪光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王震亚 《家庭教育》2010,(12):45-45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教孩子学诗学礼的事。有一天,孔子正站在自家院子里思考问题,他的儿子孔鲤(伯鱼)从他面前走过。孔子喊住孔鲤,问:“你学过《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我还没有学过。”因为那时候诸侯国之间主宾的应答,以及上层社会交际场合的交谈都要引上《诗经》中的几句诗。于是孔子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  相似文献   

16.
杨准 《湖南教育》2002,(5):27-27
透过《论语》,我们可以解读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论语》中有许多章节论述了人格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例如在《学而》中就明确指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强调学习应以忠心与信用为主。怎样进行品德修养呢?他认为要常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就有道而正之”(《学而》),强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不要与没有道德的人交往,有错误一定要改,“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同时,他强调加强品德修养要落实在日常行为中,时刻以一定的规范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在《论语》中,孔子的教学内容记载得十分清楚:“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所教的文,就是诗、书、礼、乐。“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行和忠、信都是德的范围。孔子因人施教,曾有不少具体的内容,但《论语》中从来没有关于六艺教学的记载。六艺是《周礼》规定的奴隶主子弟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说:“养国子则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一种简练的文学体裁。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同时,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即所谓诗言志。《论语·阳货》中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可以从诗歌中得到熏陶,得到教益,也可以从不同的诗歌中,体味到作者的心灵和脉搏,直至产生深深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八、“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杨伯峻:《论语译注》)这是孔子鼓励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0.
张悦华 《山东教育》2002,(34):14-15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载入《宋史》之中而被广为流传。试问:用半部《论语》处理国事、治理天下,那另外半部《论语》作啥用呢?有答案曰:“半部《论语》兴教育”。《论语》作为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言行集录,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苦学乐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教育理念,时至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广大。孔子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