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14,19(6):132-135
煌文书中有少量的西魏北周时期的民众写经。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我们可知道当时流通的主要是《大般涅槃经》等经典,在中原地区盛行的佛社组织同时也出现在敦煌民众之间,民众写经的用途主要是用来供养、流通和受持读诵。写经题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敦煌民众写经奉佛的社会思想心理。  相似文献   

2.
煌文书中有少量的西魏北周时期的民众写经。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我们可知道当时流通的主要是《大般涅槃经》等经典,在中原地区盛行的佛社组织同时也出现在敦煌民众之间,民众写经的用途主要是用来供养、流通和受持读诵。写经题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敦煌民众写经奉佛的社会思想心理。  相似文献   

3.
盂兰盆节在中日两国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节日体系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反映中日两国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异同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节俗的比较研究,归纳出存在于两国节日习俗中的同质性与差异性,并从节日历史发展过程和文化思想角度对其产生原因做了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盂兰盆节日在发展传承、佛教影响和祖先信仰等决定节日特点的方面上,呈现出主体内容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以及局部的差别性,最终形成了两国相互联系又区别的节俗。  相似文献   

4.
从辽朝社会一直存在的钱币供应危机,元宵节燃灯供养佛塔、舍利,佛诞节、盂兰盆节的习俗,以及寺院成为社会文化中心,佛学成为契丹王朝的精神支柱这些社会现象来看,辽朝确实是一个宗教盛行、整个社会虔诚信佛的朝代。  相似文献   

5.
盂兰盆节起源于中国,在飞鸟、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后,先在皇宫、寺庙之间盛行,后经中世时期至江户时代在顺应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日本本土文化进行糅杂,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重要传统节日。现代日本的盂兰盆节在对祭祖等主要节日内涵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融入新元素,使盂兰盆节成为弘扬日本传统文化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载体。对盂兰盆节在日本的历史变迁与现代传承的考察,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异域的传承与变迁的情况,这对当今中国在深化改革,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勘2926号写卷,包括三种写经,同时同一人抄写,从古写经目录学上说,叫做“三经同卷”。这三经是: 1.佛说无常三启经,头稍残,尾题:“佛说无常三启经一卷”,其下有双行小字注,文曰:“初后赞劝乃是尊者马鸣取经意/而集造,中是正经,金口所说,事有三开,故云三启也。”这  相似文献   

7.
鬼节的来历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等活动以示庆祝。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幼儿园,十分重视保持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特色,他们每年都要开展庆祝传统节日的活动。日本的民族传统节日很多,有盂兰盆节、播豆节、偶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宪法纪念日、敬老日、时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9.
释教节日盂兰盆会古印度本无,是中国汉传佛教徒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建成的"救拔父母"度七世父母的一种法会,在中国本土文化冲击下,深受儒、道、俗的影响,孟兰盆会由庄重肃穆的佛教行仪日益演变成中国的一大民间节日。由"斋僧"到"荐亡",由寺院到民间,在其民俗化进程中传载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徽州目连戏     
《黄山学院学报》2006,8(1):80-80
目连故事源自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孟兰盆经》及唐代的《目连缘起》和《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说的是王舍城中一个虔诚信佛的家庭,傅相、刘青提夫妻生前和死后的一些经历。以及他们的儿子傅罗卜(法号目连)为救母脱离苦海,只身前往西天取经,学得佛法,深入地狱,救出母亲,全家团圆。最早的演出,大约是北宋末年在汴梁(今开封)演出的《目连救母》杂剧。民间艺人演《目连救母》和卖《尊胜目连经》、焚盂兰盆等相关连。是佛教中元节的一项内客,带有祭祖、报丰收、祭新坟、赈孤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唐代佛教寺院与民众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表现在唐代小说中尤为明确。在唐代寺院故事中,佛教寺院承载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或作为真实地理参照,在小说中营造出似真还幻的情境;或烘托审美氛围;或作为重要的契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或是空间场景主题化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5.
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里,对佛教灵异事件详加描述,无不透露出他对佛教神秘力量的肯定,郁结着浓厚的佛教情节。而作者在现实中却是排佛的,他以国计民生为重,描述佛教灵异事件是对统治者佞佛迷梦的警醒。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区域的佛、道活动,早在东汉时代就已开始。千百年来,古海州地区的佛寺道观星罗棋布,金碧辉煌,与山海奇观相映相衬,吸引历代文人为之顶礼膜拜,盛加咏赞,这便是古海州地区佛寺道观诗层出不穷的原因。这些佛寺道观诗,客观反映了佛、道活动的历史遗迹和当时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灵山仙境的咏赞和与僧侣道徒的友情,从而为连云港市作为“东海名郡”增添了极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古海州的寺观山海具有万古长新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古代佛寺遗址很多,其中有昆仑山北麓的佛寺壁画,天山以南的佛寺壁画内容极为丰富,构图丰满而不繁琐,线描挺拔而不生硬,色调浑厚富丽而又不乏爽朗明快之感。这些壁画用线造型,以形写神,赋彩说情,技法高超,充分表现了虚幻的宗教境界和佛教艺术美学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长安作为唐代都城,佛教寺院星罗棋布,与佛教有关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佛教寺院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朝廷在这里举行佛事活动,百姓僧众在这里举行节日庆典;同时佛教寺院也成为百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僧人的俗讲,还是庙会中的戏场,都对百姓有吸引力,此外风景优雅的寺院还是文人游乐、集会的场所。因此与佛教寺院有关的种种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长安的城市生活,见证了长安文明,成为不可忽视的唐代佛教文化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杨街之在《洛阳伽蓝记》里,心念旧都,悲怆往昔,以状记佛寺警醒时局,记叙历史。作者虽有排佛之迹,然而其书中对佛教灵异事件详加描述,无不流露出他对佛教某种神秘力量的肯定,透露着浓郁的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