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我在版面值班时看中一篇自发来稿,欲发头条,但有些情况需要核实,便交待编辑给作者打电话。大样出来后,发现原稿中的一位作者变成了两位作者,一名特约记者的名字被编辑加了上去。问及原因.编辑答日。原作者所在部队的本报特约记者听说了此事.觉得上个头条不容易,强烈要求署上自己的名字。他既没参与采访。更没参与写作,凭啥要署上自己的名字呢?  相似文献   

2.
佚名 《出版参考》2011,(2):10-11
“你见过我这样没房没车,不敢生病,老了也不靠谱的中产么?”  相似文献   

3.
名片     
我刚学两天车,小D就听说了,急匆匆打来电话,再三吩咐:一定要记得买好车啊!我呵呵一笑,车本还没拿到呢,买什么车啊。小D还挺认真,说,就得早点提醒你啊,否则,后果很严重。我不由一愣,问,怎么了,你那辆QQ车不好吗?小D说,从我内心来讲,这辆车很好,能满足我的需要,价格也能承受,经济上没负担。  相似文献   

4.
飞机停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机场。取了行李,出了海关,到了大厅,没见到接我们的人。过了有20分钟,一位女士跑了过来,说:“是杨先生吧?对不起,因为交通管制,绕道来的,晚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又说:“你们等着.我取车。”说着,跑走了。又过了10多分钟,不见动静。我们正焦急.见她在大厅门口招手,说:“快出来.警察不让在门口停车。”  相似文献   

5.
前段时间,我到报社附近的一家报亭,翻看最新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遇到一位家庭主妇来买报.摊主熟练地丢出一叠当天的报纸,没想到这位系着围裙的女士没正眼瞧,抓起来一掂量,便要求换一份周五的报纸."我是用来擦玻璃的,这么薄,擦不了两次."此言一出,我差点被"雷"到.  相似文献   

6.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7.
高红十 《传媒》2001,(1):27-28
2000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回想自己从业17年的经历,有难忘大事,也有穿梭其间深深浅浅车轮的辙印。 1985年我单独赴浙江温州采访。火车到杭州后,上了一辆赴温的长途汽车。因与温州市公安局的作者通过信没见过面,便拍电报通知乘某日车到,“接背红挎包高红十”。  相似文献   

8.
编辑专家论与出书分工说──抓精品图书的两大法宝侯天祥何谓精品图书?精品图书就是无差错、有价值的优秀图书。有差错的图书不是精品图书,没价值的图书不是精品图书。如何抓出精品图书?我认为,第一,编辑应是专家;第二,要加强出书分工管理。这是抓精品图书的两个重...  相似文献   

9.
接纳痛苦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只猴子跟随主人多年,整天被耍来耍去,便生出想当人的念头。一日,照例被耍了一通,向众人要过小钱后,猴子便向主人提出喝口酒的要求。喝罢酒,仗着酒劲儿,猴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猴子道:“我跟你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吧?”主人说:“那当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猴子道:“那我就斗胆提一个要求,我不想当猴子.我想做人。”主人踌躇了一会儿,终于说道:“那好吧,你这么多年也的确不易。不过,做人就得拔毛,拔毛是要承受痛苦的。拔一根,忍受一番痛苦,人性就提升了一分。你得拔掉全身的毛,怎么样?”猴子爽快地回答:“没问题。要做人嘛。哪能怕承受做人过程中的痛苦?”于是主人拿出一把小镊子给猴子拔毛,刚拔了一根,猴子便疼得嗷嗷叫。主人叹口气说:“你一毛都不肯拔。如何能做人?”猴子羞愧满面地说:“没想到做人真不易呀,我还是不要做人了吧!”  相似文献   

10.
刷脸卡     
记得单位刚装上刷脸考勤机的那天早上,同事的微信群里一片鬼哭狼嚎。小咪胡搅蛮缠地说:“红外线扫描每大对着我们的脸扫来扫去,对皮肤有没有伤害?毁容了算不算工伤?”老Q则紧张道:“好像要迟到了,我这老脸要是刷不上.就没脸见人了!”结果,老Q果然没刷上他的老脸,但也没丢脸,因为,呵呵,考勤机不知道被哪个有创意的天才浇了杯开水,死机了。  相似文献   

11.
一个热心的通讯员就像精通生意经的商人一样,十分注意在“新闻市场”中抓“行情”.我们在阅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时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市场上的货”,自己身边就有,或是自己没动手抓,或是抓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体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识货”,二是出击的“火候”没把握住.要解决这类问题,办法很多,作为一名通讯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和群众交朋友.  相似文献   

12.
探讨党报的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党报发展必须科学定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是谁?”有的叫报社,有的叫报业集团,有的叫传媒集团,不管叫什么.我们是搞媒体的,是党报传媒集团.主要还是搞报纸。所以我们是这么提的,就是集中精力抓报业,风吹雨打不动摇。为什么这样坚持、这样定位呢?  相似文献   

13.
不知您注意没有.北京内九门城楼牌匾上的“门”字.个个都没钩儿。“门”字为何没钩儿,您猜,这是怎么当子事?  相似文献   

14.
这幅新闻漫画没有什么出奇制胜的巧妙构思.也没有独出心裁的比喻.画面似乎看起来十分平淡.然而却寓意着深刻的内容:一辆挖土车正在捣毁一座旧式住宅.从尚未拆掉的标牌上看.这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此画的点睛之处.在于两句对话,身着制服的执法人员正指着牌子制止拆毁.说:“你看看这标志!”乱拆者答:“我没文化,不识字.只管拆!”这一对话。不仅表现了正确与错误的交锋,  相似文献   

15.
我第一次去内蒙是1994年8月.是参加国家档案局办的一个培训班。当初没计算好行程.就从兰州直达北京.绕道转车到呼和浩特.因此.报到晚了一天。出了车站.就急着向行人打问报到地点内蒙工学院怎么走。一位中年男子给我指了路。打量了一下我.说“你是赤峰来的吧?”我明明是从西北来的。怎么会是赤峰的。当时.我还不知道赤峰是内蒙的一个市。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乖乖女。别人都这么说。每到星期天,我总是8点半起床,洗漱完毕,跳上自行车,随着一阵清脆的车铃声,直奔奶奶家。大老远看到奶奶,便甜甜地喊:“奶奶、奶奶……”这时村里人便会对奶奶说:“瞧你这孙女多干净,嘴巴又甜,学习更是顶呱呱,你好福气哟。”我拉着奶奶的手一蹦一跳回家后,一刻也不闲着,又拉着爷爷一起去散步。一阵微风吹来,吹乱了我额上的几丝秀发。我眨巴着眼睛,认真地问爷爷:“以后我长大了,你还会领我来散步吗?”爷爷呵呵地笑了笑:“乖孙女啥时候想散步,爷爷都陪你。”“爷爷真好。”我娇声地说。“爷…  相似文献   

17.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相似文献   

18.
去年2月28日至3月6日,短短一周时间.安康火车站党发生了作案手段近乎一样的3起凶杀案.10天后.案犯余延军在安康火车站落入法网。就在这10天中,余犯又相继作案多起,杀死多人。一个罪大恶极身背12条人命的罪犯落入法网.是条大新闻。我是安康车站派出所的民警.当时案发于此地。另一位通讯员于飞龙是刑警支队的侦察员,系侦破此案的成员.我们都想抓这条发生在眼皮下的大新闻。但怎么个抓法呢?我平常喜欢写消息报道.比较重视时效性.于飞龙则喜欢写通讯,侧重于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于是我俩又产生了默契.对这一事件备抓一头。经领导…  相似文献   

19.
我原在银行当信贷员,1984年担任副行长后,主抓业务工作,发现在宣传报道方面我行处于薄弱环节,决定下功夫抓一下,自己带头多写多练,从此便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几年,我每年都要在报刊及电台上发表七、八十篇文章,被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爱这项工作,只有爱得深,才能干得好。我工作繁忙,还要挤时间写稿,对此很多同志不理解,一些人还“吹冷风”。这些都没动摇我搞通讯报  相似文献   

20.
"爬升速度将我推向椅背/模糊的城市慢慢地飞出我的视线/呼吸提醒我活着的证明/飞机正在抵抗地球我正在抵抗你/远离地面快接近三万英尺的距离/思念像黏着身体的引力/还拉着泪不停地往下滴/逃开了你我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每一次穿过乱流的突袭/紧紧地靠在椅背上的我/以为还拥你在怀里……"在飞机上的时候,许多人和我一样耳畔都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响过迪克牛仔的那首《三万英尺》,都被那粗犷而沧桑的声音感动过。迪克牛仔个性温和、纯朴豪爽,卷曲飘逸的长发,野性紧身的外衣,另类时尚的金属图腾饰物,有一种狂放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