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和“再”各有3个词性。“在”作介词、副词时,义项单一。作介词,其语法作用是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作副词,当“正在”讲。它作动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再”作数词和动词时,义项单一,分别作“二、第二”和“重现、继续”讲;作副词时,义项较多,不赘述。下面4个例句中的这两个字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2.
怎样提高稿件采用率,这是令我们基层通讯员很伤脑筋的问题。我从十几年写稿中体会到选好“婆家”再“嫁人”,才能提高稿件命中率。 首先要掌握每个报刊的版面及栏目特点,尤其是一些固定的栏目,这样可为投搞准确率起“向导”作用。举个小例子:记得去年三四月份,我在看报时,无意中从《经济参考报》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吉林某珠宝店在开业时请顾客“剪彩”。当时,这篇短消息登在第二版一个不显眼的位置。我看后,觉得这是一条“有潜力可挖”的新闻。因为,以前从报刊及广播电视上看到或听到的开业“剪彩”全是领导同志或名人,而这篇消息报道的这家珠宝店开业剪彩却一反常规,清顾客剪彩,这  相似文献   

3.
指南针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王振铎设计的"司南"模型号称是它的雏形。但这一设计全然不合理,其中的勺形器竟然是用电磁铁做的。其所据之《论衡》"司南之杓"一语,实应为"司南之酌",有宋刊本和萧梁·吴均诗为证。"杓"既然是错字,所以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设计完全落空。"司南之酌"指司南车在地上行驶,与磁勺毫无关系。近来有人认为汉代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不出指南车,这个看法亦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又有人认为"司南之酌"是以磁针和小葫芦瓢组成的水浮指南仪,也只是根据推理提出的想法,无任何考古材料作支持。此类武断和臆测之说,科技史家实应引以为戒。因为在发明指南针这种大事件中,添上一些不实之词,反而会降低其可信性,不利于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出版”再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年至1988年间,朱光暄同志、薛钟英同志和我,曾一起考证“出版”一词的起源。当时的初步结论:“出版”并非古已有之,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最早出现“出版”,是在1756年。中国人最早使用“出版”是在1899年12月(梁启超:《汗漫录》)。我曾整理...  相似文献   

5.
6.
过去的一年被称作改革攻坚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眼下,以各种经济资源向大型国有企业集中为显著标志的“再国有化”现象,正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经济议题。扩张是企业的天性,提高产业标准以杜绝重复建设和环境污染亦无可厚非。但是,做大做强是否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形成?扩张兼并是否挟各种政策性倾斜而为?产业政策是否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7.
务力 《新闻三昧》2005,(8):55-55
前不久写过一“画龙点晴”,指出新华社推出的“永远的丰碑”栏目,每天一篇,各报几乎都加以刊登,并配人物照片,对我党革命前辈与英烈的丰功伟绩加以介绍,很受读欢迎与关注,但登稿时似乎只有人民日报在每个革命先辈名字前加一个题眼,如“百色起义领导人之一——韦拔群”,这样很好,等于起了一个引读的作用,我称为“画龙点晴”。  相似文献   

8.
近来读到两则消息,颇有感触:一是《收获》杂志社经反复讨论、征询意见后决定:今年仍旧不做广告;二是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今晚报》于1月17日第9版以半个版面刊登了一大型讣告广告,中间还配发了一张大约六英寸半的照片。两件事看似并无多大联系,却揭示了新形势下新闻出版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经济效益至上,还是社会效益为重?  相似文献   

9.
左瀚颖 《视听界》2008,(2):49-51
真正决定商业电视网市场表现的,时其在“季播”的整体框架下,针对观众偏好和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差异化策略,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特定的目标观众传递适合的节目内容”,才是商业电视网最为关注的话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美院的学生们,利用专业优势,在不到两天时间内,做出了平时需要两个月才能做出的模型——一个震前的美丽汶川  相似文献   

11.
当前阶段,传媒行业竞争激烈,加之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媒体缺乏求真务实的态度,只作表面文章,报道空洞空泛,离奇离谱,低俗媚俗,不计其数的芙蓉姐、犀利哥被无限放大、出入于各种各样的"门",你方唱罢我登场。受众在接受此类信息时,不经意间,已被裹挟其中,有限的视野充斥着非常态的个案,忽略了一般的现实生活和平常的真情实感,人心公理和社会风气一时间难免受到影响。如何驱散这种歪风邪气,让和谐美好的阳光普照,成为媒体人的首要任务和职责。正在展开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符合媒体传播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主流媒体的众多采编人员  相似文献   

12.
吴萍  吕莹莹  孙建 《大观周刊》2011,(38):240-240
“失语症”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也没有停息。但是这一命题到底存不存在合理性与可行性,是在现代文论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理清的。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论旅行的角度认为文论的失语问题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14.
“轰动效应”再思考陈祖甲新闻报道的“轰动效应”问题,曾一度引起新闻界的关注。虽不见鸿篇巨著,但也议论纷纷。笔者的印象是,争论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观察,觉得有必要对“轰动效应”再作思考。笔者以为,做新闻报道工作的朋友总希望...  相似文献   

15.
最近,到一个乡调查乡办企业,每到一个单位,那里的干部职工总要谈起一位乡办企业的厂长。他三年前在一爿厂蹲了一年,把个盈利厂变成了亏损厂,拍拍屁股走了;之后,调到另一爿厂,干了不到一年,到工厂濒临关闭时离开了;接着,又调到了一爿新厂,干了一阵子,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  相似文献   

16.
60年前新华社在江西革命根据地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用电子技术装备的政治喉舌。这是个值得大庆的日子。而我用这个题目写纪念文章,似乎不大得体,字面上也缺少吹唢呐的喜气。但我用此题也有一番善心。因为它有点“刺激”,而现实生活又需要点“刺激”,提提神。况且,按照正统的说法,庆祝重大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解决的革命任务上”。这才实在,谦虚,进取,比只喊口号数成就更有用。照我看,新华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上,在发扬新华社和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上,除了堆积如山的成就,也有成堆的问题,其中之一是,“笨”得不够。我说这个“笨”,不是智力上的愚笨,而是记者  相似文献   

17.
有关“父母官”的称呼问题,其实是新闻媒体上的一个老话题了。随着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提高和公仆意识的增强,以及新闻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称地方领导为“父母官”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然而,就像有些人对于皇帝情结总是难以割舍一样,“父母官”情结在某些人的  相似文献   

18.
周晓鹏 《传媒》2016,(4):22-24
在过去的几年间,如同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阿里巴巴重新定义了B2C,倏忽而至的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不仅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并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媒体内容组织、生产分发的方式. 正因如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市场上涌现出太多有关“新媒体”的探讨与争论,充斥着太多有关“新媒体”的概念与提法.这些概念往往听起来玄之又玄,但仔细咂摸却又索然无味、未及根本.作为一名新媒体行业的从业者与实践者,笔者个人更加倾向于从媒体不断的“自我定义”与“自我颠覆”的角度解读“新媒体是什么”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这名字一听,就使我们这些“乡巴佬”望而生畏,而当走进我们的生活,他倒还算平易近人,不仅是记者的益友,更是我们基层通讯员的良师。然而,我们希望在当前狠抓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既登职业道德的评说文章,也登敬业典范的报道。在反映记者生活方面既介绍驻外记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个人学习、学校教育、科学研究、新闻报道等目的,或为了宗教活动、司法程序、慈善事业的需要,世界各国在版权立法中都程度不同地规定了不经作者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其有版权作品的例外情况——“合理使用”。我们国家目前虽然还没有版权法,但在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保护作者权益的政策文件中,以及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界行之已久的习惯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