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现代化重心下移是教改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以学校为本”便成为凸显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于是,对学校功能重新定位,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学校进行整合、实施.就成为校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结构主义课程是在现代科学教育的背景下以结构主义哲学为依据发展起来的,它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现代化,科学化,其基本特征是学问化,专门化和结构化。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推进,事关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从全球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发展来看,其经历了从注重传统科学教育到重视科学技术应用、注重科技和人文融合,再到日益关注核心素养的历程,呈现出关注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注重课程的大概念引领、推动课程数字化改革、走向课程设置个性化及推进课程评价现代化等共同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九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育人为本”走向纵深,在保持与世界同向并行的同时,又展现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实践智慧和价值愿景。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需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协调社会需求、知识体系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确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质量标准,以跨学科、实践和探究为抓手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动力提升课程智慧化水平,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保障课程实施,以多元评价体系为杠杆推动课程治理现代化等六个着力点,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4.
开发高校网络德育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对课程的本体价值进行深入的哲学考察,以便确定它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同时要求正确地制定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规范下,以网络德育价值为中心,选择和编制课题,确定课程编制模式,以构成现代化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网络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础教育的改革已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进入实质性新阶段。新一轮课改,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以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进而言之,以人之现代化为追求的课程改革,也将关系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在21世纪最终达成。这次课程改革涵盖了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各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虽不相同,但都呈现出强烈、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对每个生命个体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课程改革价值取向之一: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旧的课程观过度偏重于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必须学习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位置。从世界范围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已成潮流。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也正在经...  相似文献   

7.
《教育导刊》2004,(11):58-61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经五年酝酿,在进行充分的国际比较、调查研究、经验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积弊,依据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世界课程改革趋势为参照,以对新课程理念的革命性构建为基点,以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拉开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序幕。  相似文献   

8.
新纪元发轫,基础教育的改革已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而进入实质性新阶段,即正对教育心脏———课程实施关键手术。这直接关系到应试教育能否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型,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整个中国教育以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深而言之,以人之现代化为追求的课程改革,也将关系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在21世纪最终达成。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这次课程改革涵盖了基础教育所有学科,各门课程的改革力度虽不相同,但都针对应试教育给课程领域所造成的严重弊端而呈现出强烈、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9.
以市场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正以强劲的势头推进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历史进程。用全球化视野来观照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理当对以应试为特点、以复制为功能的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教育进行深刻的扬弃,实现教育价值观从适应论向超越论的历史性转换。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以创新为价值先导、以立人为目标追求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要义,其中包括教育理念、人才结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制诸方面的现代化;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角色之现代化,即确立以“平等者中的首席”为内核的新教师观,探究教师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性建构,从而高效落实全球化视野中的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要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走向现代过程中将呈现课程人本化、综合化、现代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等特征;高师院校必须大力推进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高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精于从事素质教育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  相似文献   

11.
课程建设是教学的基本建设。在课程建设造要素中,课程现代化应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教育手段现代化则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手段的发展对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方法等的更新和变革又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不仅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将对课程建设的其他要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师资素质提高,促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现代教育手段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12.
此次课程改革给历史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言及具体的成果,莫过于二:一是《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在“理念”上有所进步,其“内容标准”更加明确;二是教科书在编撰体例、学习内容和指导等方面,主观上更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尽管如此,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教科书还是有较大的向前突破的可能。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其一,以教科书“多本化”转向“多样化”为中心的教科书编写与审查制度;其二,以完善《课程标准》为中心的教科书内容现代化;其三,以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中心的教材开发。  相似文献   

13.
孔嘉俊 《海外英语》2023,(7):143-145
在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尤为重要。为贴近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突出课程特质,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每一位大学英语老师都需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入融合。该文以《21世纪大学英语应用型综合教程》中My Greatest Olympic Prize一课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探究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其核心和灵魂是课程、教材、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此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开放性与现代化的教学内涵——优化教学的意义与方法□中央电大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组编者的话中央电大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组从实现电大开放性和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努力搞好《经济数学基础》多种媒体教材的一体化设计,认真进行教材建设。他们的构...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16(5):F0002-F0002
天门市拖市一中创办于1995年。近几年,学校以“高标准、新理念、现代化”的办学模式,在发展网络信息化教学、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面,以硬件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网络信息化教学和学科课程的整合为重点,以师资建设为纽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使学校综合实力跻身湖北省中小学五十强行列。学校先后投入78万元建起了语音室、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概述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美国发生的一场以课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课程改革热潮中,以布鲁纳及其著作《教育过程》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学术课程现成为运动的指导理论。这场教育改革运动以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为起点,到70年代初以失败而告终。纵观整个课程改革运动过程,其失败原因早已深刻地蕴藏在它的历史起因中了。(一)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原因,也有着课程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运动的历…  相似文献   

18.
高职专业的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教学要突出高职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办法。  相似文献   

19.
论基础理科课程的科学素质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彭蜀晋李英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理科学科——物理、化学、生物都相继进行了面向未来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和教材陆续诞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基础理科教育的发展,也为这些学科课程走向现代化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教育方针与课程的关系,教育现代化的特点,并在把握教育方针与课程关系和教育现代化特征的基础上预示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