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东文献,推为初祖”的沈光文,是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撒播在台湾岛上的第一人,是为台湾文学的开创发展而鞠躬尽瘁的杰出拓荒者。他的一生经历三个时期:读书与求仕,抗清与为官,遗老与诗人。他对台湾文学的贡献,一是文学形式,二是文学活动,三是文学内容,即开拓了反殖文学、遗民文学、乡愁文学和山水风俗文学,其影响迄今不灭。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3.
台湾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本专辑集中讨论了台湾文学研究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当前台湾文学的主流;"重写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的史料发掘的意义;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新空间的展开;"现代性"与台湾文学研究;分析台湾文论的后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提出从文本的语言形态进入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李诠林 《培训与研究》2007,24(11):12-15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台湾作家在岛外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岛外写作"(Exodus Taiwanese Writings)。这些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又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作者治学的得失(包括对已故台湾学者王崧兴教授之"周边文化关系"论点的理解)出发,谈论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边缘文体与文学史料的收集,外部制度与文学史实的论述,圈外事件与文学历史的分期,以及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与台湾文学史研究.本文认为,文学边缘的文体、文学外部的制度、文学圈外的事件等因素同文学发生关联而构成的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不是文学的身外之物,也不是文学史研究可以忽略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当代台湾及旅美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为台湾,也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审美经验。文章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学者——夏志清、颜元叔、李欧梵、王德威,简要考察论析了他们各自的批评个性与贡献。  相似文献   

10.
童伊 《科技文萃》2001,1(1):146-150
近年,随着台湾的领导人在对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不断玩弄各种手法,台湾局势更加复杂严峻。台湾文坛有关台湾文学的性质、源流、归宿、地位问题之争,随着时局和政坛的变化,也波谲云诡,变幻不止。争论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把“乡土化”、“本土化”蜕变为脱离统一的中国文学而“独立”的“台湾意识”、“台湾文学”,为“台独”张目。最近,台湾当局又公然决定在全岛的大学里设置“台湾文学”系、所,着手编印教材,开列课题,大批划拨经费,大量招兵买马,而把中国文学列入了“外国文学”的系列,在文坛上和文学高等教育领域里树起了“台独”的黑旗。  相似文献   

11.
刘登翰先生的台湾文学论述有一个核心理念 ,即分流与整合。这一理念最早出自 90年代初福建海峡版的《台湾文学史》 ,它建立在对民族、国家、文化复杂性的充分而辨证的认知基础上 ,将台湾文学视为中国文学母体孕育的特殊支流 ,科学地辨析两岸文学出现离析形态的历史因素 ,同时从文化归属视野肯定两岸文学整合统一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认为“文学的整合以文学的离析为前提 ,而文学的离析以文学的整合为归宿”。此一蕴涵史家卓识的整体建构思路作为一种实在有效的叙述策略而被学界认同和好评 ,对之后的台港澳华文文学研究影响深刻 ,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眷村书写,事实上是从后设的角度所作的界定与分类,它是在眷村行将消失的时候,眷村第二代为留住记忆而创作的体裁各异的作品。眷村文学不仅记录了眷村从兴建到拆除的过程,对台湾社会和台湾文学具有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而且从历史、家族、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与大陆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长河中,战争一直就是古老而又常新的文学主题。但在当今和平年代,如何从新的文化视角和理论维度去重新审视战争文学显得十分重要。为进一步推动当代战争文学的主题研讨,促进战争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繁荣和发展,2013年7月,在湖南怀化召开了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9届年会暨“和平文化与战争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台湾近18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和平文化理论与战争文学叙事、战争文学整体研究、战争与人性以及日本的战争文学、台湾的战争文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5.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构建了完整而系统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系。他认为文学来自社会反映社会,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文学要明确其“人间性”品格,并指出台湾文学具有鲜明的中国属性。陈映真的乡土文学观对于指导乡土文学的正确健康发展,对于台湾社会的思想文化及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己。 ——《诗经》 在“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台湾新文学迄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因为台湾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以一九四九年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台湾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分界。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湾文学,把它称之为台湾当代文学,不仅是为了统一使用当代文学这一历史概念,而且也符合台湾文学发展的实际。在解放战争的炮声中溃退到台湾省的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隔绝了30年以后,从1979年起,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对台湾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已成了一门“显学”,至今已有多部台湾文学史,并有专门的台湾诗歌史,台湾小说史和台湾散文研究著作。但是,也许是研究者的忽略,也许是资料难以搜集,也许是因为工作量太大,对台湾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文学,或者干脆不作论述,或者只在专著中略作评论,因此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对台湾通俗文学的情况,还是若明若暗,并不怎样清楚。方忠的《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则对台湾通俗文学作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为台湾文学研究作了一项拓荒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马华文学史上,领风气之先的旅台作家,常常扮演着前卫、先锋、变革的文学角色。而在台湾文坛,旅台作家的南洋背景异域色彩又赋予他们某种神秘的美学魅力。“旅台马华文学”扮演了两者间交流与互动的中介角色。旅台作家的文学书写、论述和活动不仅深刻地影响了马华文学史的进程,而且在台湾文坛形成了一股新势力,这股势力已经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学场乃至文化场的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文学杂志的传播与文学生产同源同质。《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平面媒体之一,办刊30年为台湾文学写史.堪称文坛翘楚。《文讯》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过程,在营销策略、传播机制上积累实践经验.创设运动范式;从理论到战略努力建构文学传播学科,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了台湾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的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20.
光复初期台湾文学上承日据时代的文学思潮,下启后来台湾新文学的茁壮与繁荣。我们从主流严肃文学中的散文、小说、诗歌及戏剧四种文学体裁可以一窥这个时期台湾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