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市某历史保护建筑由于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且受到地铁振动的困扰,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对其采用叠层橡胶支座进行隔震加固。对隔震加固的施工方案及流程进行介绍,着重对隔震加固中的地基托换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为现行隔震加固施工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强震作用下连续梁规则隔震桥梁的失效机理,对连续梁单墩隔震桥梁模型进行了初步的失效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支座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单元模拟,桥墩采用杆系单元模拟。分别计算了隔震支座及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极限变形限值。通过输入不同地震动峰值研究桥墩和隔震支座的变形趋势。研究表明,在遭受PGA=1.5g的地震时,隔震支座先失效,隔震层位移达到500mm,桥墩虽进入塑性,但未失效。说明在应用隔震支座时其砷桥墩的隔震保护能力是较强的,同时在桥梁减隔震设计时应加强隔震支座的极限变形能力。  相似文献   

3.
三维隔震支座是将水平隔震原理同竖向隔震机制有效的结合所形成的一种隔震结构。从专利视角对三维隔震支座的历史沿革及其在我国专利申请中的申请趋势进行了分析,三维隔震支座集结着多种隔震元件,将多种特殊功能的结构有机的组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将是未来本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建筑工艺的完善以及建筑水平的提高,现在建筑施工中大量采用橡胶支座基础隔震。但由于楼层高度的不断提高,现有的基础隔震逐渐难以满足结构的抗震要求,所以文章提出双层隔震的设想。双层隔震,采用在原有基础隔震的基础上,于楼层中间再添加一层橡胶隔震支座,以达到进一步削减地震的破坏作用。文中采用三种模型:无隔震结构模型、基础隔震结构模型、双层隔震模型,分别施加同一地震荷载,比较三种模型的反应,对双层隔震的效果进行分析。经过对比研究发现,采用双层隔震的结构在抗震性能上明显优越于基础隔震结构,其性能优化相当于无隔震结构添加基础隔震后的性能提升,适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隔震建筑大量采用的是板式橡胶支座,其生产工艺和设计方法较为成熟;旨在提高橡胶隔震支座阻尼的高阻尼橡胶支座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桥梁工程,铅芯支座因铅对环境的污染已被高阻尼橡胶支座所代替,滑动隔震支座在一些工程中与橡胶支座联合使用构成混合隔震,隔震效果明显,但设计缺乏规范的支撑。未来隔震技术将会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隔震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变形主要集中于隔震层,可大幅延长周期并增加系统有效阻尼比,藉而降低结构物所受地震力。以隔震桥梁的分析方法为主体,针对其提出具体做法与部分改良要点,建构隔震桥梁考虑桥体柔性与韧性的等值静力分析程序,探讨隔震器使用的最大韧性比限制,以期提升设计效益。  相似文献   

7.
从工程结构领域,对隔震的原理和特点进行评述,并分析了隔震支座的作用机理,通过一个算例对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进行对比,从而证明了隔震结构的有效性,并且从工程设计角度提出了隔震结构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建筑隔震结构的概念、以及隔震层组成、隔震支座构造进行了介绍,概括了隔震结构的发展及工程应用情况。说明隔震结构的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现结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及特点,对高层基础隔震系统纽成和隔震原理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分析其高层膈震体系的特殊性,为高层建筑抗震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房屋结构抗震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本论文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简单分析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设计,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据此进行了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步骤,对于进一步优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建立的并联复合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基于结构动力时程分析和静力弹塑性方法,编制了计算程序,对地震作用下传统抗震结构、纯橡胶隔震结构、摩擦滑移隔震结构和并联复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体系能够显著地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2.
隔震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变形主要集中于隔震层,可大幅延长周期并增加系统有效阻尼比,藉而降低结构物所受地震力。以隔震桥梁的分析方法为主体,针对其提出具体做法与部分改良要点,建构隔震桥梁考虑桥体柔性与韧性的等值静力分析程序,探讨隔震器使用的最大韧性比限制。以期提升设计效益。  相似文献   

13.
隔震结构分为基础隔震结构和层间隔震结构,而基础隔震结构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形式。本章将从隔震支座分类、基础隔震结构的特点、基础隔震的最新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基础隔震结构。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公路交通行业也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中桥梁在促进我国城市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桥梁工程还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性,对其管理较为困难并且投资的规模也很大。本文便对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的重要性、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理论以及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措施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桥梁工程设计中的隔震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2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隔震钢结构建筑的介绍,说明了隔震技术在钢结构中应用也具有隔震结构的优点,即延长了结构基本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并满足特殊的建筑功能要求,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主要阐述了建筑隔震结构的定义、隔震层组成、以及隔震支座构造等内容,介绍隔震结构的发展、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高层建筑隔震结构对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作用,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固定高层建筑和隔震高层建筑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构的固有频率随着阶数的增大而增大;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消耗了大量的隔振能量;通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足够安全可靠的隔震系统,形成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基础隔开,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出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对地震的影响;隔振节点加速度明显降低;隔震后位移发生微小的减少。由模拟结果可知,地震破坏以水平破坏为主,震烈度决定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隔震层吸收了地震中大量的能量,隔震上部结构绝对加速度明显降低,基础隔震体系能够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及特点,对高层基础隔震系统组成和隔震原理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分析了高层隔震体系的特殊性,为高层建筑抗震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抗震设防、抗震性能欠佳的建筑物,为了能够确保这些建筑安全使用并发挥其应有的建筑功能,要对其进行抗震鉴定及加固。本文分析了我国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技术方法,对优于传统抗震加固方法的隔震加固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指出隔震加固方法更加适合现代建筑的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20.
旨在对公路桥梁减隔震技术进行介绍,在阐述一般公路桥梁减隔震系统设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分析了减隔震系统设计的具体相关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