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童心与诗心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思维与诗人思维的相通之处以及二者之关系,认为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认知方式上以直寻为主;认知手段上以想象为主;主体情感在认知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进而强调保持童心对诗人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维,这里指以一切书面材料和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的带有情感体验性和文艺审美性的感性思维方式。事实上,它与我们平时常说的“文学细胞”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当前,初中英语的课堂提问存在着提问频率过高、以展示性问题为主的提问现状。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形成认知思维导向的课堂提问模式,以培养学生认知思维为目的,不断优化问题设计、优化提问形式,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中英文化之间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差异性。翻译传递不同的文化,要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有意识地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英文思维模式差异性的分析,初步探讨译者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山水风景画既是自然景观的呈现,也是画家的心境之物。中西方画家在创作中都讲究“物化于心”与“心物交互”,乃至“因心造境”,具有相通、相契之处。然而,由于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中西方山水风景画家在处理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景之间的具体关系时,存有较为明显的思维差异,具体表现在创作理念、造型手段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相通之处与差异特点都可以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中得到印证与启发。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之“神思”与现代文艺理论中的想象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之不同,它与产生于西方文论中的想象同中有异。本文阐明了神已作为中国文论在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征和作用,以及对创作活动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艺术王国的两朵奇葩,两者相异而又相通。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主动地探索、研究诗歌与绘画的相通相融。中国诗歌与绘画相通相融主要体现在中国诗画创作的内在思维方式与外在建构方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9.
情感思维的认知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思维是与情感相区别,具有理性思维活动的情感,在认知中占有关键性地位。在深刻理解情感思维本质及认知结构后,深入探讨情感思维的认知模式,进而揭示情感思维的认知在当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英语擅长于理性的抽象思维,汉语倾向于感性的形象思维。而语言和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两种不同思维有助于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相通之处,从而使翻译的转换更为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11.
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虽然学习内容完全不同,但它们在思维方式上有着相通之处。我们在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如能巧妙运用数学思维,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诗歌创作需要灵感,需要悟性思维的参与。本文结合李白、苏东坡、王安石这些大诗人创作的诗歌名篇,探讨了悟性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实证性研究,有声思维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模式,试图通过实证,探究大脑的思维认知过程。本文采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收集中外十名大学生在母语写作过程中的数据,并从选词、句型和语篇结构方面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中英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三大类:形合和意合、主观型和客观型、归纳型和演绎型。  相似文献   

14.
块茎思维反对层级固化、中心化和谱系化,主张把事物看成是非等级的,具有多元中心、多元结构的生成系统。学校治理注重消除传统科层制管理造成的等级化、封闭化和中心化等弊端,强调多元共治、平等参与。块茎思维与学校治理在旨趣上具有相通之处。借鉴块茎思维,学校治理改革应注重建立多向连接,促进异质交互,淡化外控管理,消解等级观念。  相似文献   

15.
当代诗词作品,在内容方面,多局限于写作者个人日常生活之事、之情、及所见、所闻,这是沿袭古人创作思路的“惯常思维”的表现,但只有惯常思维是不够的,当今广大诗词家还应有“超常思维”的思考,还应创作出以“虚构”为主的作品。在艺术手法方面,也应有“超常思维”的思考,在情景交融、衬托渲染等传统艺术手法之外,再创造出一些诸如意识流、荒诞想象等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不同文化背景带给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引致的障碍,论述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及相通性;汉式思维对于英语学习所带来的障碍并非无法逾越,关键在于语言学习要与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并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汉两种语言的相通之处,以利于消解英语学习与文法上的障碍与冲突。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中,言语表达与思维相互依赖、密切相关甚至相互等同。东方传统文化却崇尚内省与静思,不认同言语与思维间的必然联系。西方教育界所存有的关于“东方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片面评价源于东一西方社会群体在语言文化、思维表达和认知模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归类与分析,言语表达是其思维的自然属性。东方文化则着眼全局,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联系,其辨证的认知模式含显著的非言语表达特征。不同的认知模式对言语表达依赖度的差异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言语表达对思维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表明能力评价应该考虑其文化背景,对通常意义上的标准用文化的尺度重新给予客观审视是能力评价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逆反思维与直觉思维是《道德经》中具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老子的逆反思维不仅化解了"说不可说"的困境,拓宽了人类语言的表现空间,增强了哲学的思辩性,而且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老子的直觉思维不仅仅是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同一,更重要的是存在论上的主客体相通,因而既有一般直觉思维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刘勰与严羽之“识”,由于受佛教禅学和玄学的影响,在宇宙本体和人生哲理的探讨方面虽有相通之处,在观念内涵和思维方式上却各不相同。虽然都表现于对艺术本质及规律的执著探究上,但刘勰之“识”显示了更明确的理性思辨色彩,而严羽之“识”则显示了更强烈的感性直觉特征。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思维与地理学科的思维特性本质相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系统思维,使之渗透并贯穿于课堂始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具体的教学策略是:应用整体性思维,创新教学视角;应用结构性思维,优化教学流程;应用立体性思维,延伸教学空间;应用逻辑性思维,提升教学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