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处青春年华的高中生,作文却没有青春的色彩。这与我们高中写作教学有很大关系。由于高考作文等因素的影响,作文模式化倾向严重,只有改善高中作文教学,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才能有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3.
正小学作文教学,尤其是小学启蒙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流露对生活体验的感受。追求文章的真实、文章里流露真切的感受才是我们启蒙作文教学的目标。在小学启蒙作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展开教学。一、回归生活,收集素材——体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特别是三年级的启蒙作文更是离不开生活,学生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体验过程、体验感受,收集生活中的素材,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缀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写作,富有个性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再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而有的是鲜活的故事、个性的感悟,从而收获作文的美丽。  相似文献   

5.
蒋咏梅 《考试周刊》2009,(45):58-59
作文,就是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新课标的观点。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我们认为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放开手脚,大胆让儿童写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生活作文。作文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王朔在《美人赠我蒙汗药》中说,写作要"靠真实,自己生活的真实状态,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生存状态"。所以我认为真实写作对以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中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能让学生真实写作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作文选材回归生活,立足生活,利用充满鲜活生命力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基于生活维度进行选材。  相似文献   

7.
"伪文化"作文的泛化,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而且还荒芜了人的情感世界,滋长了浮躁的功利心态,这有悖写作的本源。因此,让作文回归生活,倡导写生活真情的作文,是当前作文教学亟需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陈永安 《广西教育》2013,(45):39-39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习作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他们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学生只有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作文才有生命力。对此,教师应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并在习作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9.
汤广建 《考试周刊》2010,(17):62-63
一、学生作文现状及选题意义 当前一些学生在作文时,存在着一个不良的倾向,那就是离开生活硬造。这不仅造成内容枯燥,而且使得形式呆板。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的写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然而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往往不能留心生活,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老师的语言主义和应试观,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忽视作文教学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为语言活动的主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主体。基于此,本文提出生活作文的观点,并着力建设将富有生活力的作文新课堂。让学生擦亮眼睛、打开心扉、启迪思维,去用心体验生活,抒写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王应权 《贵州教育》2007,(23):26-27
"本色、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最高境界.但常常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教给学生的是过多的作文套路程式:如何开头,如何结构,如何取材,如何点题……如此作文教学,漠视甚至践踏了学生对生活敏锐、细微的体悟,扼杀了学生的灵性.这也难怪学生的习作假话连篇、装腔作势.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作文回归自然、回归真实、回归生命?如何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唤醒学生的写作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林小钦 《新教师》2019,(6):28-2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只有让作文走进生活,才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捕捉素材,将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习作才有源头,语言才有活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喜欢上写作文呢?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5,(84):44-45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寻求写作素材,说实话,诉真情,让作文绽放出生活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16.
正如何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项学习活动?我认为,学生只有学会体悟生活,才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教会学生观察小学生的体验是有限的,但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往往能折射出一些大道理。只有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人心动的东西,文章才能写得"活"。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当下大部分的小学作文教学,由于忽视学生真实的写作动机,造成小学生作文所写的内容空话连篇、假话连篇。我们怎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小学生作文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呢?笔者发现:让小学生经历"拟真"的生活情境,可以唤起他们真实的写作动机,激荡起他们的语言生命。下面我就以"小跳蚤市场"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拟真"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动机,增强他们写作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作文与生活联系紧密,写作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在生活化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实体验,让作文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文章从结合作文习题、创设生活情境、提醒学生留心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自由写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74):53-54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寻求写作的素材,让他们说实话、诉真情,让他们的作文释放出生活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个性化写作,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但在实践中,由于作文教学存在着功利性,学生写作形成应试模式,忽视个性的发展,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模式化。个性化写作就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为目的,鼓励学生真实的表达,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的作文教学。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