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7,(1):64-71
兽角装饰是镇墓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镇墓辟邪、引魂升天等诸多意义,贯穿了镇墓兽发展的全过程。镇墓兽历经千年的演变,其兽角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但它无论作为楚式镇墓兽的鹿角,还是东汉镇墓兽的神角,亦或是晋代之后镇墓兽的角状鬃,它都为完善镇墓兽的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亦是镇墓兽这一古老葬俗从战国传承发展到唐朝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2.
作为随葬明器“镇墓俑”的一个重要类别,镇墓兽是最能体现古人“打鬼驱邪”丧葬文化观念的明器雕塑艺术。在明器雕塑史上,镇墓兽发展至盛唐时期,其造型风格已趋于成熟。盛唐镇墓兽镇墓驱邪的功能之所在,是与其造型形象的每一部分紧密相连的。因而,对盛唐镇墓兽典型形象的造型展开分析解读,探讨其镇墓驱邪的原因和内涵之所在,并对其“狮形”、“有翼”的形象特征与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古代明器雕塑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文武教授在2007年就写了《熊家冢楚墓墓主蠡测》一文,认为熊家冢楚墓的墓主可能是楚昭王熊珍。但根据考古资料,熊家冢楚墓的相对年代为战国早期到楚怀王时期,加之文献记载楚昭王统治后期的都城在远离熊家冢楚墓的"鄀",故楚昭王是熊家冢楚墓墓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楚惠王在位时的政绩、个人德行以及当时的人殉情况可知,熊家冢楚墓墓主最有可能是楚惠王。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印度推出"东向政策",调整印度与东南亚、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以摆脱国内的政治、经济困境,提升印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动因,兼谈了印度"西进"的收益,得出"东向政策"是印度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是这样描写座次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句中的“向”字如何理解?是介词“朝向”、“对着”,还是名词“方向”?“东向坐”等词语如何理解?是“面向东坐”,还是“坐在东边面向西”?  相似文献   

6.
"南向政策"是1993年11月至2008年4月台湾当局为发展与东南亚国家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南向政策"违背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加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等因素,该政策在总体上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台湾当局"南向政策"的演进过程及其失效,对于中国大陆、台湾、东盟国家三方关系的未来发展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有铭文共十六字。其中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有相同铭文"安邦"二字。关于此二字的释读,学界存在分歧,结合所见到的铭文拓片对其进行补充释读。  相似文献   

8.
历代对唐代碑志是否"谀墓",聚讼纷纭,莫衰一是.实际上"谀墓"乃是碑志作为一种文体内容上所固有的特点.韩愈、柳宗元等唐代文人撰写碑志的态度是慎重的,对人物的叙写基本符合史传"实录"精神;虽然部分碑志对墓主有些不太过分的溢笑之辞,但大多数墓志是"谀"而不"迁",更不滞于一端,表现出传记文学创作的独特艺术价值;唐代碑志是否"谀墓",需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墓主家人的心理、墓志铭的文体特点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个性等多方面加以考察,对其应给予"同情"之理解.  相似文献   

9.
"苑陵"考源     
"苑陵'一名来自位于今河南新郑境内、距离郑州市区40km之遥的历史久远的古县--苑陵县."苑陵"之名,应是先与皇家禁苑有关,则此地先称"苑",后有了苑侯之墓,墓改称为"陵"之后,此地遂有了"苑陵"的新名称.  相似文献   

10.
沂南北寨画像石墓自1954年正式科学发掘以来,就墓葬的建造年代、墓主归属的考证,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作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西汉说"与"西晋说"两种不同的认识提出质疑.同时,笔者根据近年来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就自己多年主张的北寨墓"东汉说"作了进一步阐述.还回顾了40年前考古、史学界关于北寨墓年代的那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笔墨官司.本文再次强调北寨画像石墓主应为东汉末年献帝时任太山郡丞的诸葛珪.最后,文末还披露了北寨汉画像石墓内的考古新发现,指出该墓曾被金元时期的入侵者盗掘过.  相似文献   

1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已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陈蒲清从巫学角度研究《楚辞》,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亦是一种创新思维。通过对《南楚巫歌化伟辞》一文的剖析,解读其巫歌升华的基本内核,揭示其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古文字学的基础上,探讨“荆”“楚”二字的初义。“荆”的部族之义早于植物之义,和“楚”字并不同源。虽然两字都引申出了国号之义,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其作为国号的含义也由最初的不同而逐渐归一。  相似文献   

15.
在“齐桓公伐楚”这一历史事件中,楚国大夫屈完从容应对齐桓公的一番话语为人们所乐道。但对其话语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自古及今,众说纷坛。章在列举诸家之说并进一步论证后,提出应从肖华锟先生之说:方城,春秋时期楚国所筑长城,北起今河南南召县,经今叶县、方城县、泌阳县境内,南至今唐河南。  相似文献   

16.
湘楚文化是湖南人民精神财富的宝库。它具有深邃修远的历史渊源,丰 赡厚实的精神内涵和广阔恒久的流播影响等特点。我们应当大力提倡“湘楚文化”,不应当因为楚文化的发祥地不在湖南,或仅仅囿于湖南的地称谓而一味地提倡“湖湘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楚、秦墓葬所反映的葬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楚、秦葬俗的区别与联系,楚、秦两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葬俗,两国文化都受到周文化较深的影响,但由于两国兴起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他们都较早地突破了周礼的羁绊,在这方面秦国比楚国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8.
自1957年以来,在豫南的信阳地区、南阳地区的一些县市,陆续发现并发掘了近百座楚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分析研究这些墓葬和文物,对研究古代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20.
以“荃”、“荪”喻君是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中的核心艺术意象,几乎成为楚辞中司命之神与楚王的专门指代。从喻于司命之神,再喻于君,都与楚国的神话传说和神巫合一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残留着楚人对远古氏族祖先昌仆氏的原始记忆,表现了诗人与君同祖的血缘宗亲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