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国际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论的改进,"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和掌握国际法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国际法教学中应该引进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和演讲与辩论等方法。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法学教学是规则的传授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国际法作为一个庞大的规则体系必然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才能发挥作用,由于国际法的规则内容抽象复杂,案例教学引入国际法教学凸显其必要性。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国际法的兴趣,更可以让抽象的规则具体化,易于接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国际法的案例教学应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案例,尽可能与最新国际趋势发展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相应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案例教学在国际法学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国际法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能动性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邵阳学院政法系从国际法双语教材的选用、国际法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试卷设置及激励措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国际法双语教学的实践表明,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亦能对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起促进作用,二者结合则更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高校要积极推动法学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国际法是进行双语教学的首选课程之一。在国际法的双语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解决中英文教材选择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困境,提高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的质量,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基本素质,并且扩充讲授的深度和宽度,实现用两种语言掌握国际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教学法是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际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作者通过阐述多媒体技术在国际法教学中的作用,初步探索了应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使国际法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法学专业课程,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开放教育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导致法学专业学生实际接触国际案例难,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互相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阐述了开放教育国际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对国际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法科专业中的国际法课程教学环节中存在诸多问题,而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普遍反映国际法难教,而学生则一般反映国际法难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乃是国际法教学方法的落后。在这种情况下,将复合式教学法引入国际法的课堂教学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良策,当然,国际法复合式教学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邱雪璐 《时代教育》2012,(13):100-101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提升了学生对国际法的重视、激发了他们学习国际法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将国际法运用于解决现实案例的能力。因此,将Jessup比赛与国际法本科教学相结合,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国际法基本理论,增强国际法双语教学效果,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妥善进行国际法教学的"道"就在于教师对于国际法的"真知"与"真爱"。所谓"真知",就是对于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性质如何、功能怎样的真正了解;"真爱",就是基于真知而产生的、对于国际法在自身事业和国家发展前途中作用的肯定,以及对发展和完善国际法的使命感。进而将这种知和爱演化成一种敬业精神,转化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法的认同和热情。而提升国际法教学质量的"术",主要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教什么"方面,要倡导"抓大放小",也就是将对于国际法理解和应用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的观念、整体框架和应用技术交代给学生;在"怎么教"这一方面,强调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将国际法学活、学透。  相似文献   

10.
王卓 《考试周刊》2008,(22):52-54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国际法教学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便是其一.国际法这门课程是为了适应我国时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培养外向型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门法学基础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开展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学好国际法,达到教学目的,也成为现今国际法教学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