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读书与读人     
读书和读人,是一个优秀教师一生的事业。太炎先生曾说:“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他的意思很明白,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及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忧患的多。看来,对读书人来说,除了读书本,还要读人生,读社会。书本和人生其实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这样的读书很容易变成死读书;忙碌的人生如果没有书本的温润,人的心地就会变得浮躁、狰狞。前人曾讥讽“刘项原来不读书”,虽然贵为帝王,但胸无点墨,刘邦是历代读书人从心底里最瞧不起的。还是黄庭坚说得生动:“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有人说读书人是社会的良心,这话其实是读书人自己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有很多人并不买读书人的账。不过,人总归要读点书,只有“书卷气”,才能让人远离“铜臭气”和“市侩气”。有一个问题已经争论很久了:读什么书,怎么读。我的主张是,读书不要划框框,定界限。兴之所至,随心所欲,想读什么就可以读什么。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搞专业研究的,即使教语文,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语法专家或语言学专家,更不一定要成为作家。我自己的读书路数就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对我大有好处,课堂上信手拈来的妙语,...  相似文献   

2.
围绕读书,各地常举办种种热闹的活动。我的担心是,当这些热闹沉寂下去了,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一如既往地不爱读书。当然,那些爱读书的人也一如既往地爱读书。我发表这些论读书的文字,意图是和后者交流。好读书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读书的癖好,就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人     
现在因为有英特网,阅读常常不必通过纸质媒介。、所以有人说,买书这不是傻吗?网上什么没有,还用花那份冤枉钱!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不应该在网上,真正的读书人不可能是一个整天挂在网上的人。读书,就是读书,而不是浏览网页。即使你下载电子书,阅读效果仍然无法跟阅读纸质书籍相比。这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你不要告诉人家你是读书人,你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当面和我说我是读书人、我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会跟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等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一种风气,读书成了一种身份。  相似文献   

5.
读书的人     
现在因为有英特网,阅读常常不必通过纸质媒介。所以有人说,买书这不是傻吗?网上什么没有,还用花那份冤枉钱!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不应该在网上,真正的读书人不可能是一个整天挂在网上的人。读书,就是读书,而不是浏览网页。即使你下载电子书,阅读效果仍然无法跟阅读纸质书籍相比。这是肯定的。经常有人质疑说: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读书能增加财富吗?不能,买书需要花钱,读书需要时间,整个读书的过程是个消  相似文献   

6.
正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种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之前还没有人说我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听到不少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是艺术家等等。我很害臊,  相似文献   

7.
正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要是论教养,你真的是读书人,你不要讲出来,你不要告诉人家你是读书人,你读书也好,画画也好,不能弄成一个身份。这是我到国外才学会的。国外很"牛"的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挺在行的那些事。出国前还没有人当面和我说我是读书人,我是知识分子,回来后就听到不少人跟人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艺术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等。我很害臊,这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相似文献   

8.
闲话读书     
就读书本身来讲,自然还得有所讲究。有这些讲究,才能有助于将书读好。读书应有停顿———突然地中断阅读而思考已被阅读的那些东西。当然,一般俗众的阅读,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要求。俗众的读书与读书人的读书应作两回事看。前者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是不费神的,费神就违背俗众读书的本意了,他们的本意是消遣。而读书人的阅读,固然不能排除消遣这一层次,但绝非满足滞留在这一层次上。读书人的读书带了联想与思考的痛苦。他们的阅读快感,不是在被动接受上,而是在接受时不断扩大收获的过程中。这就像两个儿子接受遗产,大儿子仅仅看到了他…  相似文献   

9.
校长是大学文化的象征,理想的象征,人格的象征。校长又是读书人的首席,他亦应是会读书、爱读书的象征。因而,校长的读书具有特别的意义。担任了行政工作的校长对于读书之风盛开也具有更大的责任。一位好校长应当可以称为读书的校长。校长无论有多少事务,学校的读书也是头等事务。会教书,首先应是会读书的人;会领导教书人的人,更是懂得读书意义的人。  相似文献   

10.
教师经常会被人称为"读书人",言下之意有二:一是教师是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相对较长的一批人,其次就是教师是在平时生活中读书较多的一群人。读书能让你浮躁的心灵宁静许多,也能让你面对一些教育现象理性思考;读书能使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你贫乏的头脑充实许多,也能让你面对动态的课堂自信许多。  相似文献   

11.
正教师经常会被人称为"读书人",言下之意有二:一是教师是接受学校教育时间相对较长的一批人,其次就是教师是在平时生活中读书较多的一群人。读书能让你浮躁的心灵宁静许多,也能让你面对一些教育现象理性思考;读书能使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能让你贫乏的头脑充实许多,也能让你面对动态的课堂自信许多。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人不少,但真正理解读书意义的人不多.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那不妨请你先了解一下——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境界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晋书·车胤》:“(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如“雪映窗纱”(《尚友录》卷四: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章碣有首《焚书坑》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诗意是说,秦始皇过高地估计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干出了焚书坑儒的蠢事,而无补于他的“帝业”。殊不知,推翻他帝业的倒不是儒生,而是刘邦、项羽这些不读书的人。果真“刘项从来不读书吗”?未必然也。如果我们粗翻古书,还真以为他们目不识丁。据说,刘邦早年瞧不起读书人,当郦食其第一次进见刘邦时,刘邦还故意坐在床口,叫两个女子给自己洗脚,来表示他看不起知识分子,刘邦得天下后,陆贾在他面前常谈《诗经》、《尚书》,刘邦一听就不高兴,骂陆贾说天下是你老子从马上得到的,要诗书干什么?陆贾引经据典,慷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把语文教学的目的概括为“培养会读书的人”,我深以为是。古今中外凡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所建树的人,无不是一个会读书的人。所以培养“会读书的人”更应是以读写为学科核心的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会读书的人”,指的是有良好读书习惯和修养,能从书籍中汲取丰富营养的人。就是说他有着浓厚的读书兴趣、爱好,但又不是盲目的,他会选择读物也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他知道在广泛的阅览中,只把那些真正有用的书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而且能读出聪明智慧,不断充实自己。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所要求的。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不少学生恰恰是不会读书,首先是不知道读什么书。  相似文献   

16.
读书,就像和朋友促膝谈心,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读书人爱把书比作"友人"或者"伴侣",案头的那些书是最知己的朋友,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一位不期而遇的老友。凡是真正爱书的人,都领略过那种读书时的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本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循,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读书人以书为友,便以买书、读书、写书为人生莫大的快事。我大量地疯狂买书是在外地上学,因为那时有家庭固定的汇款赞助,伙食费也由公家出,况且书价也不太贵。毕业时,我的书已有好几个纸箱。工作后第一项重大开支,便是打了一个书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人     
读书的人,有两条命,有两个嘴。不读书的人,仅有一条命,一个嘴。读书的人,不但嘴可发言,笔也可以说话。不但生在世上是活着,躺在土里还是活着。因为他的著作,若得流传下去,他的骸骨,纵然化为灰尘.他的文章还能替他宣讲。可见,读书的人的第二个嘴,能永远不烂,第二条命,能永远不死。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教师自己也是读书人。教人读书的读书人自己读书吗?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不幸的是,它已经和正在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旦成立,便牵扯出一连串新的问题,引发一种普遍的忧思。这种忧思不仅关乎教师和教师工作本身,而且关乎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关乎教育的根基和质量,甚至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的确不是一个小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教人读书的人,教师自己也是读书人。教人读书的读书人自己读书吗?这个问题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然而不幸的是,它已经和正在成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旦成立,便牵扯出一连串新的问题,引发一种普遍的忧思。这种忧思不仅关乎教师和教师工作本身,而且关乎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关乎教育的根基和质量,甚至关乎整个民族和社会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的确不是一个小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读书     
《中学生电脑》2009,(7):91-93
读书,是一个言说不尽的话题。 从读书人的角度看。有人爱书成癖.譬如诗人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据说他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突然发现新郎不见了.东寻西找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当然,也有人视书为仇敌,有人依趣味读书.有人因实用读书.有人读书增进情趣,有人读书只为谈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