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吟诵教学是把吟咏和朗诵相互结合,在深入了解吟咏和朗诵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吟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最终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达到入情入心境界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古典诗词吟诵教学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旨在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进行诗词鉴赏教学,可以开展朗诵教学,促使学生体会诗词意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诗情画意;组织趣味活动,深化鉴赏教学。  相似文献   

3.
让古典诗词回归"诗性"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理想追求。本文从高中古典诗词诗性教学的意义阐释和高中古典诗词诗性教学的策略探微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认为古典诗词教学只有回归诗性,才能使古典诗词教学的课堂成为富有诗意和美的清溪,浸润到每一个学生纯洁的生命深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古典诗词的朗诵在语音问题的处理上至今莫衷一是的情况,提出要坚决运用普通话语音技巧朗诵古典诗词的基本观点。以毛主席词《沁园春雪》为例进行了语音设计,在提炼作品的主题和如何为朗诵而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确定一首诗诵朗词的基调,以及每一句的语音处理和特殊问题(诸如语音几个要素在古典诗词朗诵中的特殊运用、轻重音与平仄声的纠葛等)的解决等方面,提出了个人的主张与见解。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9,(77):42-43
在高中语文的诗词课堂上,课堂的气氛沉闷,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的,一方面由于教师对诗词的理解不透彻,另一方面学生对诗词没兴趣,再加上应试教育等多种原因使得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每况愈下,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才是活跃诗词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从语文课堂现状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古典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正>古典诗词是用凝练形象的文字,用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渲染出感人的氛围,营造出独特的情境,传达出作者细腻的情感体验的。这就需要读者通过朗诵来走进诗词,在朗诵过程中口诵文字、心临其境,拉近语言的时空距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古典诗词的浸润下获得深厚的语文素养。一、朗诵教学促使语感形成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言,语感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带上了浓厚的直观感觉、习惯经验,是长期耳濡目染强化和积累后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诵唱古典诗词,可以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但是选择古典诗词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符合教学单元主题,可以和电视网络教学同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改编等将古典诗词融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相似文献   

8.
张静 《中国教师》2014,(24):48-49
<正>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教师展开个性化教学,丰富古典诗词课堂,让学生从怕诗词到爱诗词,真正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一、要做到心中有"我"这里的"我",即每一位身处诗词课堂的一线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及对诗词的理解必然受自身经验影响。一位有个性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只有不照本宣科才能教出思维独立的学生。同时在纷繁复杂、风格多变,学生理解困难的诗词作品教学中,尤其需要个  相似文献   

9.
周婵娟 《语文天地》2014,(10):46-4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优秀、最精粹的传统文学艺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道光芒四射的人文景观,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读读、自己背诵、自己默写。此等流于形式的陈旧落后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使原本内涵丰富、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变成一潭令人窒息的死水,学生自然无法深切体味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诸多美学特质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上述不尽人意的古典诗词教学局面呢?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课堂,古典诗词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面临着一系列的教学困境,新课改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积极探索、主动寻求教学对策。由于诗词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将歌曲音乐引入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实践,有着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试着结合具体课堂实践提出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袁海红 《现代语文》2013,(11):55-56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感的承载体之一,是诗人美好情感自然流露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艺术形象美等,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品位和审美层次,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继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2.
周婵娟 《语文天地》2014,(28):46-4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优秀、最精粹的传统文学艺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道光芒四射的人文景观,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读读、自己背诵、自己默写。此等流于形式的陈旧落后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使原本内涵丰富、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变成一潭令人窒息的死水,学生自然无法深切体味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诸多美学特质了。那么,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材中,诗词由于其自身韵律和鲜明节奏的特征成为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朗诵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情感表达。因此,对一篇诗词进行良好的有声化朗诵转换,有利于教学中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理解。我们应该把朗诵作为语文教学单元的重点,从语音、停顿、速度、语调等技巧方面去训练学生对诗词朗诵的处理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诗词朗诵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雯 《考试周刊》2012,(35):38-40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审美功能,但现实的古典诗词教学要么一笔带过、浮光掠影,要么完全闲置、舍本逐末只是读读背背以应付考试。本文提出,可从朗读指导、斟词酌句、古今"穿越"三个角度让古诗词课堂具有音韵美、语言美和人情美,还古典诗词课堂"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下的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功利性过分突出。针对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特征和音乐人热衷化用古典诗词进入歌曲的创作趋势,笔者寻找到了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新鲜切入点,即巧用流行歌曲,丰富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一、借助流行音乐,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流行音乐的情绪色彩和古典诗词的情感色彩是声气相通的,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先声夺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生入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送别诗专题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播放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词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传承这一文化,让国人都能了解语言精练优美的古典诗词,人们将古典诗词加入语文课本。因此,古典诗词成为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诗词的美体现在它的精炼,简短的词句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成为素质优秀的学生。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师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对教师课堂上进行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提高教师古典诗词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全刚 《现代语文》2014,(11):85-86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因其短小精悍、内容高度浓缩、年代久远,对初中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学生虽重视对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但对于诗词的理解大多思路不清、不知如何下手。在课堂学习时听得耳热,然而课后自己理解分析时就挠头抓耳。这是对诗词的学习分析缺乏清晰的、系统性的思路。因此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时要注重古典诗词分析理解的梯度性、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史琳 《快乐阅读》2015,(2):11-12
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力求解密古典诗词课堂密码,希望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本文从促进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有效的角度阐述了相应策略:品赏韵律,涵咏吟诵;互动活动,诗歌评点;以诗解诗,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19.
<正>情境导入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充分证明:高中学生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思维活动的活跃与否,首先取决于他们对具体作品的第一感觉——听觉、视觉等的感受是否强烈。由此,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与视觉器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品鉴古典诗词。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播放著名朗诵艺术家康桥朗诵的白居易《琵琶行》音画视频供学生视听。如此,既能引导学生在康桥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在紧扣《琵琶行》诗歌内容而不断幻化的精美画面中感知琵琶行的音  相似文献   

20.
"想说爱你不容易",是许多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的真实感受。如何培养中学生感悟诗词、鉴赏诗词的能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尝试用朗诵和鉴赏相结合的诗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朗诵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朗诵技巧,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诗词内涵、感悟诗词情感来逐步提高朗诵诗词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诵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以达到"用理解提升朗诵,以朗诵加深鉴赏"的教学效果和实现让学生愿意去亲近诗词、鉴赏诗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