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是清政府于陪都盛京设置的专门管理该地区皇室及宫廷事务的机构,简称盛京内务府。其前身为盛京包衣佐领,后被盛京内务府办事处、皇产事宜处所取替。该机构运行长近280年,在处理日常各项事务时,存留下大量盛京内务府与北京总管内务府、盛京将军衙门、盛京五部、奉天府府尹等衙署间及其内部机关间往来文书的行文稿或抄存档。内容涉及盛京内务府沿革及行政管理、皇庄及其人丁管理、土贡物品献纳、故宫陵寝的祭祀、维护  相似文献   

2.
盛京内务府 顺治元年设。负责盛京(今沈阳)陵园的祭祀管理及其它事务工作,以盛京包衣三旗置佐领三人管理之。乾隆十七年设总管大臣一人(盛京将军兼),下设佐领、骁骑校、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司库、库使、催长、厩长、内管领、仓长等职官。其下属机构及主要职掌是:广储司,掌六  相似文献   

3.
盛京内务府建立时间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所见档案和官修文献中,确切记载盛京内务府建立时间的为嘉庆朝《大清会典事例》:“盛京内务府,顺治初年定,盛京包衣三旗设佐领三人,奏简一人掌关防。”①不过,这一记载遭到了佟永功、关嘉禄二位先生的质疑:“这是在乾隆十七年(1752年)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之后追述其沿革时讲的,并不能说明顺治时即已设立了盛京总管内务府,而且从语义上  相似文献   

4.
内务府 清官署名。为总管宫廷事务的专门机构。独立于当时政府的行政系统之外,掌管上三旗包衣之政令与宫禁之治理。凡宫廷之仓储、财务、典礼、食用、工程、警卫、刑罚,以及本府官员任免,太监、宫女管理等事宜,皆为其专责。清初以上三旗包衣管理皇室家务,供差随侍。顺治十年(1653)沿袭明  相似文献   

5.
顺治年间档     
<正>《顺治年间档》辽宁省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之一。清顺治四年至八年(1647-1651)北京内务府致盛京镶黄、正黄二旗包衣佐领行文的抄存册档。记载盛京地区皇室事务,如人丁的调补、奖罚、婚配及其承担种植、饲养、打牲、渍饯、纺织、烧炭、守陵、维修宫殿等项差务、盛京编设粮庄等。是研究清代入主北京后仍注重对陪都盛京有效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纸质,毛装。1  相似文献   

6.
<正>1644年清朝挥师入主中原,清皇室由盛京迁入北京,八方来朝,海纳新奇特贡品,丰富奢华,但对故乡的天然依恋难以割舍。清朝廷在地广人稀、自然生态繁茂、物产资源丰富的东北,为皇室圈禁山川河流,专门出产土特产品,进贡北京皇宫,五谷杂食、干鲜果蔬、山珍野味、皮张木植,种类丰富,数量庞多,让远居北京紫禁城内的皇室成员能时常体味故乡的滋味。盛京内务府是清政府于陪都盛京设置的专门管理皇室及宫廷事务的机构,每年将杂粮、畜禽、野牲、鱼尾、人参、蜂  相似文献   

7.
内务府三旗前锋营又名“三旗包衣前锋营”。乾隆十三年(1748)置。掌习解马、花马箭。营兵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护军内选充,每旗四十人,分组为三营,设前锋参领、委署前锋参领、前锋校、委署前锋校(每旗各二人)、蓝翎长(每旗四人)领之,而统于各旗之包衣护军统领。  相似文献   

8.
《黑图档》是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处理皇室事务往来公文的副本册档。学术界对《黑图档》的利用从对故宫建筑、摆设等进行考证开始,逐步发展为对清代盛京地区法律、建筑、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的考证。总结现有《黑图档》研究内容,为下一步深入挖掘《黑图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奉天将军达勒当阿为陈明增设看守宫殿之堆拨披甲缘由事奏折乾隆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奴才达勒当阿谨奏,为谨遵份旨陈明缘由事。本年四月初五日,准都虞司来文内称,据诸王大臣等奏称,为遵旨议奏事。乾隆十二年正月初八日,内阁抄出,协管盛京等地事务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达勒当阿等谨奏。查得,本年闰三月十三日奴才等奏称,(文同前仆,故略——编译者)臣等议得,等因具奏。查得,乾隆九年二月,臣等衙门议复盛京佐领石图所奏称,盛京内务府三旗共有披甲六百九十名,波等原先看守宫殿,周围仅有六处堆拨。现宫殿内又设三处,大清门又增一…  相似文献   

10.
伊犁将军 官名,清代新疆驻防八旗的最高长官。全称“总管伊犁等处将军”。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总掌驻防八旗、绿营及地方各民族事务,统辖军民,综制文武,天山南北两路皆听节制。将军衙门设印房、粮饷处、驼马处等机构,分设司官、笔帖式办理所属事务。所属驻防官员有参赞大臣(光绪时改副都统)、领队大臣、总管、副总管以及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各若干人,分掌驻防旗营军政及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各部落游牧事务。  相似文献   

11.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12.
清统治者创办八旗官学,原是为了培养贵胃子弟人才并打出“兼资教育”的旗号。学生从内府三旗满洲佐领、旗鼓佐领与内管领下挑选。教员由满、汉及蒙员充任。至清中叶以后,学政日渐废驰,官学有名无实。这种情况引起一些官员和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关注。这里刊发的档案史料,系从内务府全宗档案中选出,可供研究清代官学制度史参考。  相似文献   

13.
庆丰司,清朝内务府的直属机构之一。内务府是掌管清代“宫禁”事务的机关,举凡皇帝的衣、食、住、行等,都由它来承办。其中所需牛羊的饲养、放牧和供给,也是庆丰司的职掌。清初,庆丰司称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十六年(1677年)归并掌仪司,二十三年(1684年)始另设庆丰司。其最高职官为值年大臣1人,由皇帝在内务府总管  相似文献   

14.
<正>东三省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东三省等处地方兼管三省将军、奉天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在清末总管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的军民政务。前身为康熙元年所置的奉天将军,后改为盛京将军。光绪三十三年,谕令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随时分驻三省行台,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巡抚,并以徐世昌补授东三省  相似文献   

15.
<正>军督部堂是对盛京将军实虚职衔全称"钦命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务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的简称、尊称。"军"是指"钦命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督"是指"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部堂"是指代清代各部院至主管官。清军入关,盛京(今沈阳)被尊崇为"陪都"、"留都",倍受清统治者重视。为保证能对其有效管理,设置的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6.
秀女排单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7,(1):F0002-F0002
挑选“秀女”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挑选后妃的制度,始于顺治年间。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用“选秀女”的方式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但挑选的办法和秀女们在宫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类是八旗秀女,3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备后妃之选或赐婚近支宗室;另一类是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她们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包衣之女。清后期,包衣三旗女子应选宫女时,不再称“选秀女”,而是称为“引见包衣三旗使女”。因此,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每次引看时,满、蒙、汉军八旗的应选秀女以旗为单位,根据各旗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5-6人站成一排,但有时也有3-4人一排,其至有1-2人一排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三陵总理事务衙门,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其职能是总管永陵、福陵、昭陵关外三陵事务,负责关外三陵的修缮与保护,与清代的吏、户、礼等六部并列。官员级别很高,而且只能是满族八旗人担任其中的重要职务,可见其地位非同一般。清迁都北京,盛京作为陪都,清代帝王东巡祭祖之时,相关的一切事宜都是由三陵衙门负责安排。当年清代皇帝乾隆等相继东巡祭祖,也都是"三陵衙门"负责接待。  相似文献   

18.
<正>辽宁省档案馆保管有:清代12位皇帝的《实录》——编年体大事记录、前10位皇帝的《圣训》——清帝治国谕令训诫语录,《玉牒》——爱新觉罗氏家旅谱、"国史秘籍"《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汉文旧档》等清代重要历史文献万余册。满汉文兼有,书写精美,装祯华贵,书体具大,存世稀少,宾乃世间瑰宝。这些原为都城北京京金匾后室所贮清皇室秘籍圣物,缘何落户盛京(沈阳)?宣阅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实录》和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可知:秘籍尊藏盛京宫殿源于乾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香港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整理编纂的大型档案文献汇编《清代皇家陈设秘档》,自2014年开始由文物出版社分批出版。这里就清代内务府陈设档的有关问题作简要披陈和探讨。一内务府陈设档的历史概况内务府是清代总管皇家宫廷事务的专门机构。内务府堂是内务府各机构的总汇之所。内务府下属各机构经办之事,均要定期呈送或呈请内务府堂核办。由此内务府堂形成了大量档案,其中  相似文献   

20.
清入关前后,在关内外大量圈占民,并分归皇室(设立皇庄),王公贵族(设立旗庄)和八旗兵丁经营耕种。但八旗贵胄并不认真经营,而是将土地出租或转卖民人耕种。有的家奴亦乘主人更迭和?独事故,串通民佃盗卖地产;一些官员亦乘机大肆兼并土地,造成旗地转失的案件不断发生。还有旗、民私开鱼麟红册外的“余地”出现。清廷为维护皇租官赋及旗人生计,曾多次清查。这组选自馆藏朱批奏折档案,即反映了嘉庆中叶的一次清查盛京民典旗地情况。对研究清中叶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关系,均属有价值的史料,现予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