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悬殊”的使用现在十分混乱。这一单义词时而被用作这个意义,时而被用作另一个意义,时而又被用作第三个、第四个意义,它的含义已变得不确定。我曾问过几位常写文章的人“悬殊”的意义,起初他们感到奇怪,这有什么问的;继而又都说不出“悬殊”究竟指哪一个意义,可见,“悬殊”的含义他们也是迷糊的、随意的。“悬殊”的混乱使用,现在不仅普遍见之于一般书刊报纸,也见之于机关团体的文件、公告,平时阅读可以随手拈来。根据我陆续记下的“悬殊”使用不当的70多例分析,约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与“差别”搭配,组成词组“差别悬殊”,表达的意思是:“差别很大”,这里“悬殊”的意义是“很  相似文献   

2.
谭蝉雪著《敦煌民俗》一书即将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五大部分,即生活概貌篇(分为“经济生活”和“日常生活”两章)、岁时节令篇 (分为“正月至十二月的岁时活动”一章)、婚姻嫁娶篇(分为“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婚姻礼仪”、“婚姻离异”四章)、继嗣养育篇(分为“求子”、“生育”、“收养民俗”、“教  相似文献   

3.
《婚姻键合理论》也可说是一种“婚姻动力学”理论。它站在“两性相吸”基础上,探讨婚姻制度的社会关系构成及契约的基本条款内容,从而说明了婚姻的本质;它把婚姻的选择视为按照“某种原则和程序操作”的结果,而这种“原则和程序”的内容是由人类社会进步水平决定的;它把婚姻的存在视为“连续不断选择”与“连续选择同一”的结果;它把爱情与婚姻选择条件相区别,从人们对异性的需要强度所达的层次不同,来探讨两性间的“关系距离(即关切程度)”,从而说明了婚姻中的爱情机制。在婚姻的本质构成、选择机制、爱情机制、稳定机制的基础上,《婚姻键合理论》畅顺地说明了诸如婚姻排他性和可变性问题、婚外恋问题、年龄问题、离婚率问题、未来联偶婚制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媒”,是由婚姻习俗派生出来的专门职业,操此职业者即称“媒人”,古代称“媒妁”.《说文》云:“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古代嫁娶必用媒,它和“父母之命”一样.是构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使婚姻合乎道德的一个楔子.因为照儒家的观点看,婚姻用媒可以“隔男女,防淫佚,养廉耻”,《孟子·滕文公上》就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送,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婚姻之重媒如此,所以“媒”就成了我国古代婚姻习俗的重要传承之一.《金瓶梅》在反映我国古代婚姻习俗方面可谓精彩绝伦,据笔者归纳所知,约有“官媒”、“私媒”、“牵头”、“牙婆”  相似文献   

5.
古罗马婚姻制度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罗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罗马早期的婚姻主要是采取“有夫权婚姻”形式,妻子完全处于夫权的支配下。共和国后期,“无夫权婚姻”逐渐取代“有夫权婚姻”,出嫁女子虽然脱离了夫权的支配,但仍处在其生父的家长权之下。此外,罗马还存在一种非正式婚姻制度,即“姘合”。从某种意义上讲,“姘合”是对古代门第婚姻的一种突破。然而当“无夫权婚姻”取代“有夫权婚姻”,特别是当“姘合”被法律所承认的时候,罗马早期那种稳固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也就遭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6.
关系圈与婚姻圈:当代乡土中国的婚姻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皖北M村适龄男子婚姻形成过程的实地观察 ,可见“明媒正娶”仍然是乡土中国婚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绝大多数人依然要通过“中间关系人”来建立自己的婚姻家庭关系 ,其父辈“关系圈”决定婚姻的选择范围即“婚姻圈”。改革开放以后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青年的婚姻圈 ,所变化的是婚姻形成“中间关系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主要成了他们父母的亲朋圈。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婚姻史》中,韦斯特马克对人类缔结婚姻的各种形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他指出,这些婚姻形式受到诸多经济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而其实质是“实利婚姻”,而不是爱情婚姻。从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内婚制、抢夺婚和转房婚等形式来看,“实利婚姻”的性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婚姻家庭制度的建立是人类两性关系的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中国古代把婚姻摆在家庭乃至宗族附属品的位置上面。婚姻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一夫一妻制(多妾制),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缔结遵循“六礼”,婚姻解除的方式有七出、义绝及和离(协离)。婚姻中的财产拥有者属于丈夫或长子,妇女附属于男子。  相似文献   

9.
研究证明,当前的婚姻中,“凑合型”婚姻占到40%以上,从80年代以来,青年人已经开始追求理想婚姻,这么多年来为何依然存在这么多的凑合婚姻?本文试就“凑合型”婚姻的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如传统心理、尽义务心理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婚姻伦理与恩格斯的婚姻观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说,《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文本中的“阻止血亲婚配”、“生育子女”、“权衡利害”、“以爱情为基础”为恩格斯关于婚姻的中心话语,那么,我国古代婚姻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性禁规原则、生育原则、政治经济原则和爱情原则。  相似文献   

12.
客家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分支族群,福建长汀素有“客家首府”之称,故考察长汀客家婚姻习俗具有代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长汀客家婚姻习俗也经历着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结婚自愿”,从“中式婚礼”到“西式婚礼”的变迁.福建长汀客家婚姻习俗的变迁主要受婚姻法实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普及等因素的影响.考察长汀客家婚姻习俗的变迁,有助于对长汀客家风俗内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婚姻以异性之人的结合为归属,而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婚姻的本质要与其相对应。从历史的层面分析,婚姻的演进体现为一种“从身份到契约,从契约到人权”的运动。本文通过对婚姻的含义之解读,剖析了婚姻的外在表现及本质内涵,并进而指出,这种“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退却,正是婚姻的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没有任何法律明确界定“领事婚姻”的概念,学界各种文献资料中对“领事婚姻”概念表述也不尽一致,整体而言存在两点表述的模糊:第一,就结婚登记的对象而言,并没有明晰“是否结婚当事人双方都为本国公民”还是“仅一方为本国公民”即可?第二,只强调了驻在国法律的许可,并没有明确办理领事婚姻应当依据的法律.作为中国领事保护华侨权益的直接依据,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协定)对领事婚姻有若干规定,但其规定过于简单抽象并且各双边领事条约之间的规定不尽相同,不足于明确据以确定领事婚姻的法律适用及其主体之权利义务,应从“规范表述明确概念”、“明确适用法律”、“厘定适用法律范围”、“界定驻在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则”等角度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缔结婚姻历来被看成是“终身大事”。传统婚姻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循六礼。兰州婚姻民俗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爱情与围棋     
围棋之围,是黑白的悬疑;围城之围,是婚姻的宿命。千百年来,围棋是“围地”还是“围子”争论不休,如同婚姻是禁锢还是包容让人困惑。有人说,男人和女人永远是独立的圆,爱情使他们成为“相切圆”,婚姻使他们成为“相交圆”,而婚姻中的爱情最终使他们成为“同心圆”。  相似文献   

17.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七年之痒”是当前一个时尚热门成语。它指的是一种婚姻现象,意思是婚姻进入第七个年头时,浪漫与潇洒随着夫妻双方的熟悉,随着生活的压力而荡然无存,婚姻进入一个危险期。但为什么是“七年”?这种婚姻危机为什么称作“痒”,而不称作“七年之痛”“七年之酸”?那得从它的来历说起。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树靠一张皮,人靠一张脸”,最近几年这句谚语在农村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们眼中的“脸面”即“面子”,是万事重中之重,为了所谓的“面子”,不顾一切后果。本文首先,针对农村的婚姻“面子经济”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它是造成农村相对与绝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浅析了农村婚姻“面子经济”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农民要依靠“思想、收入”两条腿,走出“婚姻面子经济、走出贫困”。  相似文献   

20.
婚姻“六礼”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形式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六礼”的问题。“六礼”是在缔结婚姻的过程中所规定的六种仪式,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六种仪式详细规定记载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仪》两部书中。后来,很多礼教经典和史书作了解释和演义,历代(至迟在唐代)的“户婚律”都以“六礼”为基本内容,勘定婚姻条文。因而“六礼”遂成为一种统一的、流行于上层和民间的婚姻仪式,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如在清末,陕西的很多地方,婚姻嫁娶都还基本上按照“六礼”的形式在进行。①“六礼”以它顽强的“遗俗”之力,影响着我们当代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