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称和谦称     
自古迄今,在人际交往中,常用一些敬称和谦称。敬称,用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和事物,对人表示敬重;谦称,用以对人称呼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于己表示谦恭。  相似文献   

2.
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以表示自已热情、谦恭、有礼的态度,这是我们在和人交往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信任,期望得到别人的敬称,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价值所显示的一种最普遍的“自我渴求”。因而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称呼者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是表现对被称呼者尊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世界各地,对不同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的人,称呼语也是各式各样的尤其是在中国,由于汉语丰富的内涵和东方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称呼语更加繁复多姿。本文拟从敬称、谦称两方面,对汉语的称呼词稍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人际交往极其注重礼仪,.交谈语很讲究对别人的尊称和对自己的谦称。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就曾提及说:“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尊称是对对方以及和对方有关的人的表示尊敬的一种称呼,谦称是对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人的表示谦逊的一种称呼,两者共同构成了古代的礼貌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4.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5.
古人在对话或写信时多用谦称和敬称。了解这些称呼以及它们的来源有助于阅读古汉语。现把它们分别简介于后。一、谦称为了对对方表示谦虚,在自称时使用谦称。△臣“臣”本为对男性奴隶之称呼。西周时把奴隶分作三类,第一类专供贵族家庭内各项役使,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您(nín)"含有敬意,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在古代汉语中,礼貌的称呼规定很严格,称呼用语要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第一人称常用谦称,第二、第三人称用敬称。  相似文献   

7.
廖颂举 《现代语文》2006,(7):112-113
“愚”作为自谦的用法,争议较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吴小如先生在《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一文指出:“‘愚’字确是以上对下、以尊对卑、以长对幼的所谓‘谦词’,平辈之间是不能用的。……这个‘愚’便是长辈对晚辈的谦称。”俞理明先生在《汉语的谦称“愚”》一文认为:“幼卑对尊长或平辈之间自称用‘愚’,其来已久,是一种更近古雅的称呼。……‘愚’作为自谦用法,开始只用于社交中,并无明显的尊卑倾向,后来通过在结拜、义认等拟亲属关系问的使用,扩展到其它亲属关系之间。”吉常宏先生在《正确使用称谓词》一文提出:“‘愚’字比较复杂一些。它曾用作长辈对晚辈的谦称,又曾是同辈人之间的谦称,还是卑幼者对尊长的自我谦称。人们见仁见智,各执一辞,不能相下。其实,就近代情况看,它的应用界限已经不十分明显,逐渐淡化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人际交往极其讲究礼仪。一般说来,在相互言谈或书札来往中,提到自己要用谦称(卑称);与此相反, 在称呼对方时,则往往用敬称 (尊称),除了关系交恶有意侮辱对方外。关于谦称和敬称的构成,  相似文献   

9.
侯宏玉 《现代语文》2007,(10):32-32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谦称 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章时会注意到,古人除了常用的名、字、官职以及各种敬称词、谦称词外,还有“号”。这里,我们说说有关帝王诸侯的谥号与庙号。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的礼貌称呼规定得很严,而且比现代汉语多得多。这些称呼,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又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很注意以礼待人。因此,研究古代的礼貌称呼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借鉴作用。第一人称谦称  相似文献   

12.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鄙人”,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聪明之自称;“不肖”,即自谦为不贤之人.此外,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奴”“奴家”,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学生”“晚生”“后学”,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一般自称“孤”“寡”.后来,“孤家寡人”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相似文献   

13.
赵静 《考试周刊》2013,(28):17-17
中学生对传统文化语言的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语言为载体的话语,依社会文化约定而成,具有各自民族的特征和意义。在语文教材中,这种积淀了传统文化的话语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作者以称呼、谦称、谦称、穿着、座次、讳饰、信仰等为例揭示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情感或意义,促进学生对相应文本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称呼,一般说来是口语交际的开始。它起着明确身份和交际双方关系、确定交际对象、得起注意和表达情感等作用。称呼语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称呼语种类多样,有直称、尊称、谦称、贬称、代称、泛称、统称等等。为了交际的需要,同一意义的称呼语可用不同形式和手段来表达。与对语言进行加工的过程一样,对称呼语同义手段的选择,也是一个核心问题。在交际中称呼语的运用,其实也就是对其同义手段的选择过程。对称呼语的选择,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谦称、尊称,也有一定数量的谦敬副词,这两类词的共同点都是表示谦恭和对别人的尊敬。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汉语中,表示谦称可以自称卑贱不德的词语,如“寡人、孤、不谷、愚、鄙人、老拙”等。也可以自称低贱的身份,如“臣、微臣、卑臣、...  相似文献   

16.
汉语尊称比英语多,而且汉语中的谦称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这种称谓系统的不同是由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本文就汉语和英语尊称与谦称的差异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吴丽华 《出国与就业》2011,(16):250-251
越南作为中国的邻邦,在语言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中,称呼词既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较大程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探究越南语中的称呼词,越南语与汉语称呼词的差异,以及称呼词反映出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家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但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应采用谦称。比如,称辈分比自己高的家属,可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分比自己低的家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相似文献   

19.
敬谦语既包括含有敬谦基义或陪义的基本固定的语汇(语素、词、短语、小句),也包括语用中的敬谦形式和手段(或俗约性的,或临时性的)。基于这样的定义,与亲属称谓有关的敬谦语包括亲属敬谦称、拟亲属敬谦称和泛亲属敬谦手段三类,前二类是语汇层面的敬谦称,后一类是语用中表达敬谦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名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名称,经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也可以作定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古汉语的名词也有一些用法是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如多用敬称和谦称、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中学文言文中这三方面的用例相当多,各种类型大体俱全。研究一下这些用例,掌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某些问题的分岐所在,对于教学可能是有益的。 (一)敬称和谦称是名词,不是代词。 (1)古汉语中有不少词表示敬称和谦称,经常在对话或书信中使用,向对方表示尊敬。敬称和谦称有以下几种: 一、用“公”、“子”、“君”、“先生”等表敬称,“愚”、“臣”、“孤”、“寡人”、“妾”等表谦称。前者表示有德或地位高,后者表示无德或地位卑下。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