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题好一半文”。古人又把精彩的开篇喻作“凤头”。中考作文如果既能拟出“明眸”般的题目,又能绘就“凤头”样的开篇,做到“题”“首”妙合,那定能使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2001年的中考满分作文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方法,值得借鉴。一、复沓强化法。让精彩的题目在开篇中反复出现,对阅卷老师形成强刺激。江西考题是“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位考生拟题《你是人的化身》,含意深邃而富有哲理;文章开头这样写道:“水,你是人的化身。从大山峡  相似文献   

2.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4.
《履园丛话》中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过去科考,考生也有类似“准考证”的证件,只是没有像片,只写些“体貌特征。”有位考生写的是“微须”,考官见他长着稀疏的胡须,竟把他斥之场外,理由是:“朱子训诂——微,无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不就是“无斯人”吗?这位考生当然不服气,争辩道:“如果‘微’字只能作‘无’解释,那么孔子‘微服而过宋’就是没有衣服,老夫子脱得赤膊精光,成何体统?”  相似文献   

5.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赤壁赋》里的名句。如何理解?课本这样解释:“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意思很清楚,“明月之诗”就是指《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是指“舒窈纠兮”那一章。吴小如先生在《读苏轼〈赤壁赋〉》中亦作如此解。吴先生在文中说:“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诗经·陈风·月出》作引子,‘诵明月之诗’两句是互文见义,但有时这种互文见义的句子是不能前后互换的。因为‘窈窕之章’…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7.
杨修在曹操手下当主簿。一天,陪同曹操外出,从曹娥碑下路过,看见碑背上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你知道这碑文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说,让我再想想。”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对杨修说:“我已经理解了。你把你想到的答案写下来,看看是不是和我写的一样。”杨修应允,就写道:“黄绢是色丝,写成一个‘绝’字;幼妇是少女,写成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子,写成一个‘好’字,齑臼是受辛之物,  相似文献   

8.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王国维称道:“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人间词话》)。现代作家唐彼在《作家要铸炼语言》中论证作家运用文字语言不能离开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时,也引用了这句名诗作为论据。然而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则认为“闹”字用得不好。他在《窥词管见》中曾如是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加一‘闹’字,此语特难著解。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  相似文献   

9.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被《微型小说选刊》转载时 ,其后附有点评 ,说 :“(此篇 )妙就妙在结尾 ,6行 6 8个字 ,深刻地说明了当今医疗事业的‘杀羊’之风 :红包和超额奖金乃是两只白色之虎。白大褂的‘杀羊’之术何等凶残 ,给读者以‘红包猛于虎也’的震撼。”我教中学语文时 ,也常像这样给学生挖掘小说的思想和意义 ,但我知道那是教材和考试给逼的。“深刻地说明”固然不好 ,如果是“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社会现实呢 ,就一定“深刻”了 ,“震撼”了吗 ?后来看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牌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再次小议文学与现实》一文中的结尾 :“现实是比我们更…  相似文献   

11.
猫号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诗经·卫风·氓》是我国先秦时期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叙事诗,历来享有很高的声誉。清代经学家陈渲在他的《读诗目录件盛赞说“此诗绝妙卜当今著名学者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篇》中也对其信权称扬,写道:“按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子无良媒’而‘想期’,‘不见复关’而‘泣涕’,皆具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致。然文字之妙有波澜,读之只觉是人事之应有曲折;后来如唐人传奇中元模《会真记》崔驾营大数张生一节,沈既济《任氏传》中任氏长叹一节,差堪共语。”它彻根彻底的叙事,饱含怨愤的诉说,附丽于严谨匀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请先看几个例子: 1.197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的《“一一一0案件”公审旁听记》中写道:“李本东‘有恃无恐’,因而罪行越犯越大。但是,他既然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又遇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今天,他的‘有恃’是靠不住的,他的‘无恐’是长不了的。”成语“有恃无恐”本常用于贬意,作者在这里有意把它拆开,予以剖析,精辟有力,贬意更深。  相似文献   

14.
《恰到好处》开头一段写道:“善于描写一个人的美,莫如宋玉。他在《登徒子好色赋》里是这样地描写‘东家之子’的美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的美,真是‘恰到好处’。稍微多一点,或稍为少一点,就不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之后便说了上面题目的那句话。之前曾写道:小说之实,“皆排比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闻亦仍宋平话,又加推演而作之,论断颇取陈、裴及习凿齿:孙盛语,且更引“史官’及‘后人’诗。然据旧史即难于抒写,杂虚辞复易滋混淆,故明谢肇淛(《五杂俎》十五)即以为‘太实则近腐,’清章学诚(《丙辰札记》)又病其‘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也’”。鲁迅先生在这里似乎在铺陈前人之言论,实则包含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从他后面的结论即可看出,章学诚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与科学》1993年4期有一篇署名明达的文章,题目为《对“自行束修”的一种解释》。文章开头写道:“《论语》述而第七中的一章云:”‘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多数人都认为‘束修’是一捆干巴,是一种菲薄的见面礼,因而接受别人见面礼才给他讲的什么,反映了一种商品社会的‘有偿服务’。”文章认为:“所谓‘束’是束发,而‘修’可能是修身,大意是指会料理自己生活的青少年,至少不要家长或奶妈子跟的人,或更大一点步入成年的人。”查《论语·述而》,明达先生文中所谓的“自行束修”之“修”写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47页)中论述人称代词时说:“在上古时代,领位不加‘之’字,不能说‘吾之’、‘我之’、‘予之’、‘汝之’、‘尔之’等。到了后代,才有加‘之’字的。”到本书第139页论述介词“之”时,又说,“人称代词用作定语,一般不用‘之’字为介。我们只看见有极少数例外:‘矧予之德言足闻,’(书·仲虺之诰)‘举能其官,惟尔之能。’(同上·周官)”但在下面的注释中指出:“注意:这两个例子都出于伪古文《尚书》。《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  相似文献   

18.
“套话作文”是近年来高考阅卷专家、学者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在2007年高考作文阅卷中,浙江省的阅卷专家、学者主张把那些写文化类的作文归结为“套话作文”。参加2007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孙如明老师在自己写的一篇体会文章中写道:“这种‘套话作文’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及其文章中的名言名句;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发了刘学伟老师的《披文人情是关键》,该文写道:待老师抛出“大胆将‘醉翁’之‘醉’字进行一番改动”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随之各抒己见,结果“‘乐翁’、‘仙翁’得票率最高”。应该说.问题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吃透文本。只看到表层的众多“乐”字.  相似文献   

20.
《唐阙史》载:“唐咸通中,俳优人李可及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谊讽喻,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褒衣博带,摄斋以升座,自称三教论衡。偶坐者问曰:‘既言含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妇人。’问者惊曰:‘何也?’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有夫有儿,非妇人而何?’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是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何有患?”若非妇人,何患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曰:‘文宣王(即孔子——笔者)何人也?’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若非妇人,待嫁奚何?’上意极欢,宠锡颇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