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闿运(19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教育家。王闿运幼年随祖母习书识字,7岁时从善化李鼎臣学习五经。初学时不慧,日诵不尽百言,又不能尽解,为同垫者所嗤。王闿运益加刻苦,所习不诵即不食。9岁时,毕诵五经。后因家贫不能延师,随家人读经史词章,早晚不辍。15岁时,已明训诂。后又从私垫。塾师不喜杂学,而玉闿运不喜科举之业,常读《楚辞》等未见之杂书,塾师常从后掣其卷而藏之。王闿运益愤,愈发博览群书。17岁时应童子试,18岁时问学城南书院长陈尧农、长沙熊雨胪,被先生称为奇才。19岁时补诸生。王闿运此时曾有用世之志,习书非仅训诂词章,意欲通经致用。21岁后,王闿运开始外游,曾到江西、武昌等地。26岁至省城入试,中第5名举人。28岁时入京应礼部试。户部尚书肃顺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入蜀主掌尊经书院,不仅是王、廖师生之间的学术互动,也是近代湘学和蜀学的风云际会。王闿运对廖平的影响是在开拓视野、学术转型和治学方法上,而廖平对王闿运虽然不无影响,却是很微弱的。廖平虽然受王闿运影响较大,但从深层学术思想上看,是和王闿运大异其趣的。这是容易为人忽略的地方,明此方可公允地看待这一段湘蜀学术佳话,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廖平学术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闿运为晚清书院教育倾注了半生心血,做出了历史贡献,其教育思想对近代川湘两省的学风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培育了一批英才.王闿运"老而劬学"的为学观、"有教无类"的施教观、"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彰显出其独特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近代湖湘诗派之魁首”王闿运,为文倡汉魏,论诗宗法八代兼采四唐,于晚清诗坛中别树一帜。学界多论其汉魏六朝诗学理论,尚未涉及唐诗研究。本文系统考察王闿运研究唐诗的缘由、具体内容及其唐诗学批评方法论,以作开拓性尝试。  相似文献   

5.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了历代七夕诗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种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晚清湖南名士王闿运曾纂《东安县志》,当今学者多认为其书已遭毁版或者佚失.论文通过考察现存《(光绪东安县志》版本、内容特征和相关文献,考证此志即王闿运所纂.  相似文献   

7.
王闿运的复古思想,多数时候是被视为逆潮流的,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他强调诗中所抒之情要摆脱儒家诗教的束缚,重视文之绮丽,不惟与同时的其他复古流派相比更能代表文学发展的方向,即与其后的新派诗相比,在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上,也是大有过之的.王闿运对作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抒情和审美要素的自觉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相对于六朝时期的文学自觉,明清人对六朝诗抒情和审美特征的再认识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学再自觉的过程,而它的终结点和最高点就是王闿运.  相似文献   

8.
【原文】 王闿运,字壬秋,湘潭人。咸丰三年举人。幼好学,质鲁,日诵不能及百言。发愤自责,勉强而行之。昕所习者,不成诵不食;夕所诵者,不得解不寝。于是,年十有五明训诂,二十而通章句。二十四而言礼。……闿运刻苦励学,寒暑无间。经、史、百家靡不诵习。笺、注、抄、校,日有定课,偶有心得,随笔记述,阐明奥义,中有前贤未发之覆。  相似文献   

9.
王闿运三部经学新著之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家诗异文表》、《〈小戎篇〉车制器饰考》稿本、《湘绮先生校补许氏〈说文〉古籀释》底本三部经学著述是笔者在湖南图书馆查阅王闿运有关资料时发现的。王氏年谱与日记皆未作交代,亦不见其他资料记载。此三部经学著作确为王闿运所作,并与王氏其他已刊的经学著述有明显不同,反映了他今古不分、汉宋兼采的治经风格。  相似文献   

10.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11.
晚清诗学大家王闿运之《唐诗选》是晚清著名的唐诗选本之一。通过对选本所选诗歌及其评语的双重解读,不难发现该选本并非如王闿运自己所云的"不能出八代之外",亦非仅备诗歌之"美",而是一部力求展现唐代诗歌之流变、以求能为后学者呈现更多诗歌创作视角的诗歌教材,从中亦不难看出王闿运并非一食古不化墨守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文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清时期复古诗学的代表人物,王闿运在诗学的建构上是有其自身特点的。王闿运的复古诗学在不同于晚清既有复古诗学路径的前提下,不仅走了一条宗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发展向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王闿运的复古诗学以通经为起点,进而引出对"情"的阐发,再外化为"文"的形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善的以"治情"为核心的复古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闿运开蜀学学风,以其独立性闻名于世;廖平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因笃信孔子,立说不免局限,但特立独行则是举世公认;吴虞叛逆而大胆,虽受业于廖氏,然其论学,疑六经,非孔子,非孝非礼,在思想上与其祖师王闿运标异.吴虞文章以俪为体,依仿《文选》,兼拾周秦,诋韩愈之抒意立言为不足法,而主李兆洛《骈体文钞》之说,其实亦衍王闿运《八代文粹》之余论.王闿运、廖平与吴虞一脉相承,呈现出学术与学风的地缘性影响,尽管后者在思想上对以往传统一概抹杀,显出自己超拔前人之气概,但学风之影响则实难抹灭.  相似文献   

14.
王闿运的拟古,只是学习汉魏至南朝诗的诗法,纯为艺术形式的摹拟,与内容无关.柳亚子、胡适、林庚白斥责他摹仿古人的情感与意境,完全不符合事实.他摹拟汉魏诗法的“以词掩意,托物寄兴”和南朝诗法的“婉而多思”;他的诗作就是对这些诗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作为晚清"今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闿运在不分门户的经学研究中建立起了主"今文学"的学术价值体系,并且将通经致用和复古意识贯彻到了诗学领域。王闿运复古诗学的价值旨趣是以其"今文学"学术研究的价值体系为基准的;抛开既有成见,我们有必要对其诗学的现实意义作出适当的价值衡估。  相似文献   

16.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杨恩寿与王闿运同为晚清著名文人。二人身份、经历近似,互相许为"文字交",保持长达近四十年的交游与友谊。然而这对文字交竟然少有诗文来往,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二人身份经历类似,声名大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二人成就高低不同,更在于他们的人生选择与志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记事时间跨度大,内容颇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其中有大量阅读正史和其他史体的感悟与评论。在近代新旧转化的大背景下,其史学批评没有有效地吸收西方史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仍是传统史学批评话语的再阐释,缺乏深度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阐释。《湘军志》是王闿运的成名之作,日记对《湘军志》的修纂缘起、编纂宗旨、体例设计、篇章布局、史料来源、改写重写、成书反响等都有系统记录,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从日记视角检讨王氏史学的“得”与“失”,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细节与实态。  相似文献   

19.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东方的扩张,使古老中华帝国的国门洞开,传统的民族关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对此,王闿运发前人所未发,在《春秋公羊传笺》中表现出了“化导外夷”的民族观,这既是他对传统“夷夏之辨”说的深化,又是对当时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清末著名学者王闿(kai)运曾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很有名气。袁世凯篡位后在北京执政,为装饰门面,派专人到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