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薄伟英 《班主任》2013,(4):40-40
沁沁,一年级学生。在学校,阳光、快乐,与同伴相处融洽,是老师们公认的乖学生;在家里,任性、消极,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雷霆,是令父母头疼的“倔”孩子。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沁沁的妈妈怎么都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2.
张晓毓 《班主任》2016,(4):24-25
接手初三新班后,很多同事告诉我该班有个年级闻名的学生——小南。他不守纪律还自视甚高。联系家长,他妈妈除了哭诉孩子太过叛逆外一点办法也没有。更令人头疼的是,他的"离经叛道",竟引得年级很多孩子的"崇拜",甚至称他为"南爷"。我和小南的相处从一开始就非常不愉快。开学第一天,年级组织外出活动,在返校途中遭遇堵车,他竟要求下车逛逛。我耐心劝导,告诉他这样做是破坏纪律的行为而且非常危险,但他却  相似文献   

3.
正他生于北京,是一个让母亲挠头的"坏"孩子。可父亲却另有他的看法: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孩子"坏"一点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坏"孩子只要施以适当的教育,他会变乖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电子医学工程系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配合丈夫对孩子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YY 《当代职校生》2011,(9):26-29
顶岗实习是大部分职校生都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个特殊的过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变成员工:从与同学相处变成与同事相处、从孩子逐渐变成家里的顶梁柱……走好我们实习的每一步,完成职业生涯的完美蜕变。是每个顶岗实习的同学的梦想。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一个孩子童年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影响。但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切忌以下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6.
不乖的孩子     
我记得那是小的时候我偷喝了爸爸最爱的酒然后一整天迷迷糊糊最后倒在自家前院的草垛里睡着了爸爸说你这个不乖的孩子我记得那是小的时候我把妈妈最心爱的口红当做粉笔在洁白的墙面画画描绘属于自己的童话王国妈妈说你这个不乖的孩子我记得那是小的时候我把炒菜用的糖和盐调换了位置奶奶的糖醋鱼变成了咸鱼奶奶说你这个不乖的孩子我是个不乖的孩子[议一议]作者自称从小就是不乖的孩子。确实,作者从小就净做些令人头痛的事,奶奶、爸爸和妈妈无不为之感到头痛。作者通过描述不乖的“故事”,写出了孩子爱动、爱思索和行动异常的特点。所谓乖孩…  相似文献   

7.
学生,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就像一缕缕阳光,照进我的生命,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温暖和平静,回想起与他们的点点滴滴,心中便有太多的美好与感动。"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是我与学生相处的点滴所得。作为一名教师,职业生涯的精彩不在于培养了多少个名人,而在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因而与他们相处需要的是因材施教,找到适合不同性格学生的不同方法。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逐渐长大了。一、自由适合他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孩子,我对他们都不够了解。所有对于  相似文献   

8.
陈宇祝 《江苏教育》2012,(31):10-11
孩子生来就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小小婴儿,吃喝拉撒毫无压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经由长辈的教导或在自身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习得某些规范,这些规范帮助他们更加和谐地融入群体。对规范的遵从度,往往是成人评价孩子"乖不乖""对不对"的重要依据。在"乖与不乖""对与不对"之间,孩子的价值观在逐渐形成。然而,过度的遵从就会发展成盲从,即:不必思考正确与否,多数人或者权威人士(在孩子的心里,这样的权  相似文献   

9.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同样是长大,那会多么不一样!"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担负着孩子的启蒙工作,应该  相似文献   

10.
浏沄 《教师博览》2011,(6):41-41
曾经教过一个被称为"怪才"的学生,他喜欢的科目都是全年级第一名,不喜欢的科目全都不及格。如果哪天他的兴趣发生了变化,不喜欢与喜欢的科目倒了个个儿,那么,他不及格的科目会迅速变成年级第一,而考年级第一的科目则迅速变成不及格。为此,我  相似文献   

11.
<正>话还得从我经历的一件事说起。那是2001年初的一天傍晚,我在散步途中,看到学生小杜和他母亲站在校门口相顾无言。我上前去打招呼,杜妈妈向我倾诉:"不知这孩子怎么啦,在小学都挺乖的,今天班主任却说他有品质问题,我心里难受死了,怎么会这样呢?……"看着孩子耷拉着脑袋,我心里也平添一种莫名的难受。关于他的表现,我又何尝不知晓、不头疼呢?出于一种同情,一种安慰,我没加半点思考,很随便地说了一句:"××老师可能不是  相似文献   

12.
他长得很难看,斜眼,歪嘴,嘴角上有一颗很大的痣,表情木讷呆板。第一次到音乐教室上课,我就把他安排在最靠墙拐角的位置。以后每次上课我有意地不去注意他,只因为他的长相让我实在不愉快。他很乖,老老实实地坐在角落里,从不与其他孩子打闹。正因为这样,我很  相似文献   

13.
齐小玉 《早期教育》2000,(12):11-11
小小(一)班换了老师后,我的担心越来越重.孩子常常在半夜梦里哭叫:"老师喜欢我,我乖的."从幼儿园回来,孩子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板下脸来:"我不喜欢你了,你不乖,我不喜欢你了.""你们都不好,我跟自己好."……  相似文献   

14.
正《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5.
只有有个性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有个性的教师往往也是一个"不乖"的教师,"不乖"的教师往往喜欢标新,能尊重和包容"不乖"的学生,拥有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沁沁今年读一年级。她在学校表现得阳光、快乐,与同伴能融洽相处,是老师公认的“乖学生”:在家里却任性、消极,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发雷霆.是父母头疼的“倔孩子”。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差异如此之大?沁沁的妈妈怎么都想不明白。想要揭开沁沁情绪家校两极化背后的秘密,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情绪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家教世界》2014,(4):7-7
他生于北京,是一个让母亲挠头的“坏”孩子。可父亲却另有他的看法: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孩子“坏”一点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坏”孩子只要施以适当的教育,他会变乖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电子医学工程系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配合丈夫对孩子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4月16日,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韩国客轮沉没事故,载有470人的"岁月号"客轮上的300多名学生大多按照指令留在船舱中待命,最终与客轮一同沉没,而一些没有听从指令的学生反而获救。时隔半年多,冰冷的数字正随着时间推移而被人淡忘,但惨痛的教训是否该永远沉没海底?这一事件触发我探寻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孩子还是教会孩子,培养"乖"孩子还是培养有主见、善思考、敢质疑的孩子?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大一统"的思想认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的教育似乎变成了一场分秒必争的比赛。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很多孩子成天被家长拖着赶各种班。到底什么是"起跑线"?这场假想中的比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人并不清楚。"抢跑"是有代价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特别想说:"家长,你慢慢来。"她讲了一个"放空的男孩"的故事,这个孩子的家长很早就给他报了一个和高年级学生一起上的英语班,让他学英语。可孩子听不懂,于是,他坐在教室里,用眼睛看着老师,把自己的思绪放空。结果,他把这样一个倾听的习惯带到了小学,变成了学习困难的学  相似文献   

20.
教导小孩,不是易事.现在相关的书大多以"坏小孩"为假想对象,引领父母读者思考如何把孩子从"不乖"教成很乖,因此反而忽略了向来就乖的小孩子,这容易令人以为乖孩子并不需要我们担心.<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提倡的理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