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主观与客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其含义有着严格而确切的规定,我们不能对它作想当然的解释。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亦即意识和精神。客观是指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说,凡是人们的心理。意识、思想、精神活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主观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不是单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等等,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①作为从社会意识中的哲学以及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而独立形成的教育科学理论也势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在人类文明史中,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连接过去、预示未来的社会过程。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物质、社会存在、意识、社会意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的意识。3.物质和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两个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指…  相似文献   

4.
主观与客观是哲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但在诸多文本中,其使用的语义并非同一。一种是将主观等同于“意识”,将客观等同于“物质”,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另称。按这种界定,“客观的东西”就只能是一切物质性存在,而不包括个体之外他人、集体或超人的意识在内。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如传统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显然不能理解为物质性存在,而只能理解为超越于个体意识之外的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由此看来,似乎很熟识的一对范畴,实际上潜含着两种不同的界定,而在这不同的界定背后潜…  相似文献   

5.
“意识即物质”的观点是方兴未艾的“人体科学”探索的前沿阵地,由我国一部分从事气功、特异功能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由于新闻媒介的渲染,相信此论的人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思想。 众所周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它一开始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那么,源于“人体科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应,是人脑的机能、“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面已”.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研究《资本论》的同志们都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节是研究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呢?还是研究社会意识呢?许多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日本的河上肇先生在《<资本论>入门》一书中认为,“商品生产社会的拜物教是反映其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发生于被拘囚在商品生产关系中的人们的头脑中,那是根源于客观地存在于他们头脑之外的、他们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他强调:  相似文献   

8.
在球类运动中,人们往往用是否有球性意识来评判球队水平的高低,队员球技的好坏也是用意识作为评价标准。意识就成为人们对主体评价的一个依据和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就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总和,是反映现实的高级...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中,社会意识这一章内容多、篇幅大,理论歧义也不少。本文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社会意识”一章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如何进行讲授,结合个人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探讨性的意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中阐明社会意识讲述社会意识的指导思想,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突出哲学的特点,在揭示有关社会意识一般规律性的问题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意识的主要任务,是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中,阐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的一般结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对社会意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既不同于心理学、逻辑学(普  相似文献   

10.
所谓意识是人的头脑中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因此,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在头脑中形成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渗透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观念,以至将来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能够掌握一两项基本运动方式,进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人的主观认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河伯作为黄河之神,只生活在黄河渚崖两氵矣之间的小天地里,看到的河流都比黄河小,且“百川灌河”,待到“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时,自然“欣然自喜”;见到北海“不见水端”后,通过比较、鉴别,他才认识到自己的浅见。这足以启示我们:人的认识受其生活环境的制约,受所在时空的影响。如课文删节部分的类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其实,这正是《秋水》全文阐明的道理之一。二、正视自己,虚心求学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尽管作者是将其作为寓言来阐明哲理的,但故事情…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自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又产生了意识现象。初学哲学者常常在如何正确判断某一现象是“物质”还是“意识”现象时产生困惑 ,特别是关于社会领域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关于“制度” ,有人认为属于意识现象。笔者认为 ,判断某一具体“制度”是物质还是意识现象不应一概而论 ,应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一、正确理解物质 (即一般存在 )、意识(即一般意识 )和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 ,准确把握判断问题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  相似文献   

13.
就社会历史观的意义而言,任何意识都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功能也就是意识的社会功能。社会意识的功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社会意识的创新功能。一、反映社会存在的功能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之首要的和基本的功能。反映是认识的本质和基础。凭借这种反映,人类社会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人们才能作为自觉的主体进行活动,发挥社会意识的其他诸功能。我们可以把反映社会存在称为社  相似文献   

14.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思想条件。为此,学校必须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集体主义者。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培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两个精辟论断揭示了“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以及“人的意识对社会的依赖关系”。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受社会制约的。因为道德是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而发生的联系,从而使解决主、客观一致的问题由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沟通主观和客观并使之达到一致的特殊功能。通过实践,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来;同时,人的主观意识经过实践的中介,又转化、实现为物质的现实。主观和客观是区分反映外部世界的人的意识与意识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一对哲学范畴。主观并不就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谁在认识,是认识者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这个主体是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中的在思之我,而不是我在之思。我在之思是主观,即认识  相似文献   

16.
如何对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永恒的标准。抛弃物质因素,把人的精神作为历史的出发点,构成了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把物质因素作为出发点则构成了唯物物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正确地区分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综观历年高考政治试题,哲学常识的考点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题设计十分新颖活泼,旨在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本文从微观的角度,按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四大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结合十六大精神方面谈谈如何构建哲学常识复习的知识体系。一、以主客观关系为主线构建哲学常识复习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哲学常识》第一课讲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尽管千差万别,归根结底不外是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两个领域。我们在考察社会历史现象时,也无非是对这两个领域进行研究罢了。 在今天通行的哲学教科书里,对于社会意识的构成,大都是从“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这一出发点来考察的。从意识的主体角度上说,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的关系上说,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种划分的方法无疑是科学的。笔者认为还需要作些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同时,需从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性、发展的连续继承性以及阶段性上,作一些探索。下面,就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谈点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9.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社会生产关系还是社会意识?这是学术界中一直有争论的问题.本文根据对《资本论》德文、中文的对照考证及马克思对“商品”、“资本”的拜物教性质的论述,得出如下结论:产生上述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混淆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与“商品拜物教”这两个有着重大区别的概念.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即把人的生产关系歪曲地表现为物的关系的属性.它是商品社会关系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生产关系.而商品拜物教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即人们的主观世界对商品社会中人物颠倒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作为社会意识及其形态,如政治、法律、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毕竟不是心理学本身所研究的范围。心理学必须把意识作为人的个体心理现象加以考察。本文所用的“意识”概念主要指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