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记》,西汉司马迁作。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生。先祖曾为周室之太史,父司马谈,为汉太史令。迁继承父学,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考察史迹,搜集史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三十五岁那年,父谈病死。谈临终前以自己生于海内一统的汉代却未能写就一部史书为憾事,遗命司马迁完成这件工作。三年后,迁继任汉太史令,并着手修史。司马迁写《史记》约始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降匈奴事,说了几句为李陵辩白的话,被囚于狱三年。在狱中,司马迁受了极残酷的腐刑。他痛不欲生,但因修史的壮志未  相似文献   

2.
辕固生、申公、韩婴、毛公为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创始人,本文认为:辕固生约生于秦始皇十三年(前234年),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享年约95岁左右;申公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卒于元光元年(前134),享年约90岁左右。韩婴、毛公年龄不可确知,约生于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前后,应与辕固生、申公同龄,故毛公为河间献王博士时约70岁左右;韩婴为文帝博士时约40岁左右,为常山王太傅时约80岁左右。  相似文献   

3.
明代著名学者焦的生年有三说。其一,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此据钱大昕《疑年录》。其二,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此据《明状元图考》说他登第时为五十一岁推断。其三,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据容肇祖年谱、李剑雄年谱。其卒年亦有两说。其一,泰昌元年(万历四十八年),如黄宗羲《明儒学案》、钱大昕《疑年录》、《明史·焦传》。其二,万历四十七年,如黄汝亨《寓林集》。对此,笔者认为焦应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其理由如下:其一,尽管现有资料没有留下焦生年的确切记载,但其友人的文章笔记可供查找。黄汝亨(1558-1…  相似文献   

4.
《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一篇出自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卷一十五。金鹗,字凤荐,一字秋史,号诚斋,浙江台州临海人,生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享年四十九岁。金氏邃于三礼之学,《求古录礼说》作为其代表作,"取《礼经》‘宫  相似文献   

5.
《古文辞类纂》《古文辞类纂》(以下简称《类纂》或姚选)是重要的古文选集之一,选辑者是清代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安徽桐城县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湖南乡试  相似文献   

6.
一、王维的幼年少年时期王维大约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赵殿成《王维年谱》误定为生于大足元年(701),是据他死于上元二年(761),年六十一的记载定的,但竟小于其弟王缙一岁。今按《旧唐书·王维传》说他卒于乾元二年,那么卒年六十一是指这一年,但他实际活到上元二年,当年六十三。生年自然就是圣历二年了。他原是太原祁县人,父亲作汾州司马,移家于蒲县,在临汾县西。《新唐书》说他九岁善属辞。这时沈佺期、宋之问都在世。开元元年(713)年十五,他写有《题云母障子诗》云:“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自有山泉入,非关彩画来。”可见他也已经能画,并且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这首诗强调了自然的美。  相似文献   

7.
一、生平事略 余嘉锡(1883—1955)生于湖南常德,字季豫。八岁,束发读书,由其父亲自指教。面授《四书》章句、《五经》、《楚辞》、《文选》。读完这些书后,就叫他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学习做诗和古文,不令学习时艺(即八股)。他很喜欢学习,读尽了家里的藏书。  相似文献   

8.
一长期以来,人们对桐城派颇多贬词,因而桐城派古文常被冷落。现在的中学生也许只知道有个姚鼎,因为语文课本中选了他的《登泰山记》。至于姚莹称道的“姚门四杰”中的、刘开,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很少了。刘开,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卒于道光四年(1824年)。少贫,喜读书,十四岁后从乡先生姚鼎学古文。当时甚有文名,与管同、方东树、梅曾亮齐名。他“负大志,区画世务,体用明达”(姚莹《中复堂全集·东溟文集》卷六)。但多次应南北乡试,都未考中,“踬于诸生,身屯而  相似文献   

9.
顾广圻的生卒年一直是个争议问题,有必要考实.陈其弟撰《顾广圻生卒年考》(刊《文教资料》1995年第3期),该文列出顾广圻的生卒年两说:一说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另一说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卒于道光十九年(1839),并引李兆洛《涧(艹宾)君墓志铭》定顾广圻卒于道光十九年,以卒年70推得顾广圻生于乾隆三十五年.  相似文献   

10.
<正> 《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汉代今文、古文两家对于“九族”的说法完全二样: (一)欧阳·夏侯的今文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尚书正义》引)① (二)马融·郑玄的古文说:“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经典释文》及《尚书正义》引)《诗·葛(?)序》:“周道衰,弃其九族。”《毛传》:“九族者,据己上至高祖,下及元孙。”《毛传》讲法也属于古文派,跟马融、郑玄的古文说相同。  相似文献   

11.
怡然《古文浅释(临江之麋)》,原刊《自修》1938年第22期。作者另有《古文浅释(说虎)》、《古文浅释》、《古文浅释(乌鲗)》、《古文浅释(蜂与蟹)》、《古文浅释(滕王阁序续)》等文刊于《自修》。生平事迹不详。  相似文献   

12.
苏洵与北宋古文革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他的一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七岁以前,是他“少不喜学”的时期;从二十七岁到四十七岁,是他发奋读书的时期,四十七岁以后,是他的文章名震天下的时期。 关于苏洵二十七岁以前的情况,我们现在所知甚少,只能从他和同时代人的一些简单记述中略知梗概。他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说:  相似文献   

13.
宋之问,《旧唐书本传》说他是虢州弘农人.《新唐书本传》说他字延清,汾州人.前说是指他的郡望,后说是指他的家乡.《旧唐书》说他弱冠知名,尤长五言诗.《唐书》说:甫冠(即年二十),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按此事约当在调露元年(679).则宋之问当生于高宗显庆五年(660).  相似文献   

14.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死后封号文忠公,是北宋庐陵现在的江西吉安(一说永丰)人。欧阳修幼年时候死去了父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母亲严格管教下,刻苦攻书,积极进取,学问日增:十七岁参加“乡试”,二十三岁(公元1030年)中进士,曾做过中央和地方官吏。他是一个散文大家,同时在诗、词、评论等方面也都有较高成就。他是宋代古文运动(提倡文体革命)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生年月日有的说志敏生于一九○○年(《革命烈士诗抄》等书),有的说生于一八九九年(邵式平:《追念方志敏同志》),方志纯同志也说生于一八九九年十二月(《秦淮一叶枫》,载《碧血丹心》)。邵、方两位同志,一为志敏的小学同班同学,一为志敏共祖父的堂兄弟,且都是志敏多年生死相共的革命战友,其说法应是最可信的。拙作《青少年时代的方志敏同志》(载(《争鸣》八一年第3期)依据方志纯同志的说法,按过去通用夏历习惯改为“一八九九年夏历十二月”。至于志敏生于何日,一直无人提出。最近中共上饶地委主持编写的《方志敏传》(已定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印行)载明,志敏生于一八九九年夏历七月  相似文献   

16.
李伯勋先生于一九八○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第一期上发表《司马迁生卒年考辨——驳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这篇文章的最后结论是: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九十年),活了四十六岁。司马迁之死是与征和二年十一月写的《报任安书》分不开的。这封信构成他对汉  相似文献   

17.
周振甫先生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谈到的立体的懂,就非常精彩。文中说: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  相似文献   

18.
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一二四七年),死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一三○六年)。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没有记载,在《洞霄图志》中有《邓文行先生传》,说他“年十余岁,读《庄》、《列》,悟文法,下笔追古作者。及壮,视名利薄之;遍游方外,历览名山。逢寓止,辄杜门危坐,昼夜唯一食”。他自己  相似文献   

19.
杨岘,字季仇,一字见山,号庸斋,晚号藐翁(66岁时以藐视上官被劾,归而署号曰藐翁).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卒子光绪二十二年(1896),为晚清书法名家,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金石小学皆极能事.又工古文,有《迟鸿轩诗弃、文弃》.杨岘17岁(1865)补博士弟子员,早年即治《春秋三传》,又治《三礼》,学问深湛.37岁(1855)秋,乡试中第四十名举人.38岁入京会试,此后屡困场屋,未得功名,壮年时  相似文献   

20.
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教书人家,早年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艰难生活.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种半教书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识字,7岁时对画画产生兴趣,就想跟父亲学画.他父亲认为7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于是他就偷偷地求人画了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后,觉得儿子实在喜欢画画,在他9岁的时候,便让他每天临摹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