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浅谈规制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虚假新闻中 ,有不少是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如何有效地制止这类虚假新闻 ,已有论者主张受众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本刊于今年第2期发表过《论对新闻“真实性”诉求的主体之变化》一文 ,该文认为这类虚假报道侵犯了普通读者的“一般人格权”。本期刊出的《授普通受众以法律之剑》 ,则从“违约”与“侵犯财产权”的角度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2.
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保卫 《新闻界》2001,(2):34-36
新年之初,从成都传来消息,在此聚会总结和检讨2000年娱乐新闻报道得失的35名年轻的文化娱乐报道记者联名发出倡议,倡导加强道德自律,反对虚假新闻,净化文化环境,为刚刚步入21世纪的我国新闻界吹来一股清爽的风。近年来虚假新闻大有泛滥成灾之势,特别是文化娱乐新闻更是“泡沫”四溅,虚假多多,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以致于一些人调侃地将娱乐新闻称之为“愚人星闻”,将文化娱乐记者贬之为“狗仔队”。文化娱乐记者自醒自查,带头打假,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叫好的事。但愿新闻界全体同仁一致行动,共同呼唤新闻良知,将新闻打假活动进行到底。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3.
潘黎黎 《青年记者》2009,(14):101-10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近几年来,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几成泛滥之势。而网络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的链条中也充当着不光彩的角色。本文将网络传播中的虚假新闻视为一种“特殊的新闻产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机制、传播内容特性、传播过程和应对策略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新闻贵在真实和客观,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也是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近年来新闻失实之风屡治屡犯,愈演愈烈,影响到新闻传媒的公众形象。《新闻记者》杂志十年前开展至今不衰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竟然成了知名品牌。为杜绝新闻虚假之风,多部门联合发起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自新闻诞生之日起,新闻史上就没断了虚假新闻的踪影.(本文中的虚假新闻包含两个概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新闻”和部分失实的“失实报道”.)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起,新闻出版总署就不断发出文件,明令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杜绝虚假新闻;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正式对虚假、失实报道提出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6.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信息速递     
事件我国新闻界将采取严厉措施坚决铲除虚假新闻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我国新闻界决心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向虚假新闻重拳出击,坚决遏制这种“新闻公害”的继续蔓延。刚刚举行的“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上,百余位来自全国新闻媒体和部分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负责人,对虚假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屡禁不止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严重后果进行严肃认真的分析,并对制止、铲除虚假新闻现象提出具体意见。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要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重拳打击”各类…  相似文献   

8.
娱乐新闻的“假凤虚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杰 《视听界》2005,(5):102-102
当下的娱乐新闻常被人们称为“八卦”新闻,之所以“八卦”是因为它的虚假与无聊。那些通过捕风捉影、凭空炒作制作出来的“八卦”新闻,已成了一种时尚,民众一边对其嗤之以鼻一边又为之津津乐道。我们来探究一下娱乐新闻这种“假凤虚凰”现象形成的原因。首先,对媒体来说,对巨大  相似文献   

9.
虚假新闻都有它自身的特性。编造虚假新闻者,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好玩……但都有一点,其稿件都想引人关注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因而,虚假新闻乍一看,都有吸引眼球的功效。而对有经验和警觉性的编辑来说,脑海中会立马闪现“可能是编的”之疑虑,就会想法核准它的真实性,将虚假新闻扼杀在上版之前。  相似文献   

10.
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中,我们往往注重正面的探究,而少有负面的阐发。诸如多有对“善良”的赞誉,而少有对“罪恶”的阐释;多有对“美好”的描绘,而少有对“丑陋”的鞭挞;多有对“新闻真实”的宣扬,而少有对“虚假新闻”的揭露等。本文试就虚假新闻谈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挖掘虚假新闻传播的缘由及其规律性,提高我们对虚假新闻的鉴别力,找到抑制和防治虚假新闻蔓延的方法。(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新闻的根本任务。因此,新闻必须准确地再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这些事通常应该是具…  相似文献   

11.
刘磊 《中国广播》2009,(5):39-42
虚假新闻一直是国内外新闻界的痼疾。2000年以后,虚假新闻在主体、客体和态势上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突出表现为:制造虚假新闻的主体日趋社会化和权威化,虚假新闻趋向舆论监督话题和国际事件,虚假新闻的态势日趋表现为多米诺式群体造假,这种现象再次表明:整治虚假新闻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虚假新闻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为此,新闻从业者有必要从社会环境层面深刻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寻找整治虚假新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虚假新闻的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前哨》2010,(5):29-31
虚假新闻是人民群众最反感的新闻界消极腐败现象之一。近年来,全国新闻界为纠正和防范虚假新闻作了大量工作.但虚假新闻仍然在公众视野里频频出现,如“纸馅包子”事件、“索马里护航舰队逼退潜艇”事件,以及引起全国各种媒体广泛关注、情节跌宕起伏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等等。当这些虚假新闻被揭露时,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我们传媒界背负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业界关注     
《新闻窗》2011,(1):14-20
编者按 2010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的通知》,定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活动。目前,专项教育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展开。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一贯要求。是广大读者受众的一贯期盼,也是新闻媒体生命之所在。虚假报道败坏新闻队伍声誉,动摇媒体生存根基,削弱舆论引导能力,危及社会和谐稳定,业内有识之士对此早有洞察并为铲除虚假新闻付出了长期坚苫不懈的努力。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持续了10年的“新闻打假”——10年来坚持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其胆略令人感佩,其坚持堪称壮举!其中的支撑,诚如《新闻记者》编者按所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作为媒体人,为生命而战,无怨无悔。同为媒体人,同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打假”我们责无旁贷。《新闻窗》本期全文转载《新闻记者》评选的“2010年度十大假新闻”及其编者按,既是配合中央部署,也是彰显自身态度,还为了表达对《新闻记者》编辑部的敬意。  相似文献   

14.
《新闻窗》2006年第1期发表陈尚忠的文章《揭“表演感激新闻”的谜底》。 文章指出,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而“表演感激新闻”是经过“导演”产生的作品。它的本质属商业行为,表演者流露出的感激之情是虚假的,这种新生的“新闻品种”,即使搞得几近乱真,“谜底”也终会被人点破。盖头揭去了,其负面作用可想而之。  相似文献   

15.
王全红 《新闻前哨》2005,(11):14-14
虚假新闻是新闻界割之不尽的毒瘤,挥之不去的阴影,难以磨灭的耻辱,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从1947年《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到当前开展的新闻打假,历经半个多世纪, 仍然禁而不绝,制而不止,足见虚假新闻的顽固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16.
洪威 《新闻传播》2007,(7):17-17,19
在进入虚假新闻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对新闻的定义做一回顾。我们都熟知,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对于它的定义就五花八门,说法不一。百多种定义虽然差距甚大,很多甚至无法取得共识,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真实性几乎是所有新闻定义显在或隐在的意义。离开真实,新闻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但令人惊讶的是,完全丧失真实性的“反新闻”——“虚假新闻”不仅在新闻诞生之日就随之而来,在近年又呈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18.
虚假新闻是新闻界割之不尽的毒瘤,挥之不去的阴影,难以磨灭的耻辱,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从1947年《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到当前开展的新闻打假,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禁而不绝,制而不止,足见虚假新闻的顽固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19.
正当全国新闻界认真贯彻中宣部等召开的“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精神,大张旗鼓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时候,虚假新闻依然不时出现在各种传媒上。可见。对付虚假新闻这个顽症,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斩其根,断其源。为此,本刊特辟“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比较系统地对批判、抵制、防范虚假新闻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阐述分析,以期引起新闻界同仁更多的关注。共同把新闻打假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在新闻从业人员中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宣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反映出业内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普遍存在,被社会舆论斥之为“四大公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