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言道,编辑应是个杂家,编辑质量则是刊物的生命.学术杂志是如此,一般的通俗杂志亦是如此.而对于文化刊物来说,就更需要"杂家"式的编辑.笔者是干编辑工作的,正巧有位朋友在南京某刊物负责一个专栏,因此常常早早地收到朋友带来的样刊.笔者自幼喜好戏剧,该刊有一专栏名"戏剧大舞台",笔者更是期期必看,由此也发现不少问题,而"找魏绛"正是其中的一个败笔.  相似文献   

2.
编辑是杂家,具有广而不深的知识,这是人们对编辑的普遍认识.编辑也要讲"专",也应当成为学者,即学者型的编辑,这是人们对编辑新的认识,这种认识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结合作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认为在学术性很强的大学出版社,学者型编辑对于出版优秀科技图书及专业教材并以此出精品创品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者型编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历来的观点认为,编辑没有专业,而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杂家。近些年来,也有人提出,编辑应当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成为某一领域或学科的专家,朝学者化的方向迈进。持编辑是杂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在工作中,要接触各个学科,涉及各种门类,如果知识面十分狭窄,就会出现寸步难行或动辄得咎的局面,造成重大失误,甚至闹出笑话。持“编辑应是专家”观点的人认为,编辑只有杂博知识,专业不精通,无法揣摩自己手头上的书稿的科学价值,无法审读书稿,充其量只是一个熟练的文字匠,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两种意见各有道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5.
在出版界,"杂家"是个颇雅的称号,自诩为"杂家"或以"杂家"为追求目标的人不少.人人以博学为荣,个个都想成为多面手,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弄潮儿更是身兼编、印、发三职,叱咤风云,好不风光.编辑之"杂"似乎已有定论,不"杂"不足以为编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所确定的报业运作方式,已经使编辑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方式以及考核指标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适应这一要求,编辑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必须从过去的“文字专家”变成“杂家”,成为一个既掌握基本编辑技能又了解市场,善于进行选题策划和指挥协调的复合型编辑。  相似文献   

7.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就必须做好优质作者资源的发现、挖掘和培养的大文章。一、议题的缘起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编辑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要会一点。笔者认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的个人知识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鹏 《编辑之友》2006,(3):39-41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型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核心竞争力,利用企业和个人知识和智力创造价值的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越来越多的知识性工作者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尽可能地与其他人保持沟通和协作,使技能和知识可以共享,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创造力.同样,编辑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要具有"见于未萌"的慧眼,及时发现图书市场、读者需求的变化,因势利导,掌握图书市场的主动权,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身发展的立足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要求编辑拥有丰富的知识以及知识管理技能.因此编辑全面了解并开展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做好编辑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编辑常常被称作"杂家",能否成"家"自有公论,但一般都有"杂"的特点.说到笔者的兴趣比较杂这一点,从这套"文存"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也许正符合编辑工作的需要.笔者的研究和写作对工作很有帮助,但涉及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论述得往往不够深入,也反映了笔者作为编辑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科技编辑本身既有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倾向,往往使得科技编辑具有较深和较广的科学技术知识,而比较缺乏人文知识修养。但是,无论是从出版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来看,还是从出版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来看,抑或是从科学本身的发展来看,科技编辑仅仅掌握科技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成为现代社会条件下一个合格的科技编辑,还必须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修养。一、科技编辑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修养,这是由当前科技编辑畸形的知识结构所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支撑着、推动…  相似文献   

11.
再论编辑一词的语言学含义及编辑学中的编辑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一词,据有关资料介绍,早在我国唐代甚至北魏时期就已出现.唐人写的<南史>、<大诏令集>,唐人颜真卿的文集中都曾出现过编辑一词.我国古汉语辞书<辞源>对编辑一词作如下解释:"收集资料、整理成书."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一词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结当今人们的使用情况,在语言学上目前编辑一词至少有三重含义:(1)指编辑行为;(2)指编辑这一行业的行业名称及从属这一行业人员的职业指称,或某一机构(如出版社、杂志社)中的具体岗位名称;(3)指编辑系列职称中的编辑一档.  相似文献   

12.
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版界有很多老前辈讲,编辑是杂家,邓拓同志曾写过专文《欢迎“杂家”》。他们所说的“杂”,都是指编辑本人的知识应该广博。通过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观察,我们感到,一个编辑知识面广,了解的东西多,对编辑工作确实大有益处。从知识素养广博的角度要求编辑杂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杂”并不意味着杂学无章,不求甚解,更不能把编辑的杂与专对立起来。勿庸讳言,在过去的提法中,对于编辑知识的杂与专,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一般地似乎把侧重点放在杂这一面,即以杂为主,以专为辅。现在看来,对这种理解有重新考虑和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编辑活动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是编辑行为活动的主体,其行为状态既决定了编辑工作过程的运动状态,也影响着媒介发展的生命力.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没有创新的工作也是没有希望的事业.置身在科学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编辑主体来讲,创新应该是现代编辑主体的工作理念,也是一个传媒发展的灵魂,而这灵魂需要编辑主体通过辛苦的劳动去培养和塑造,编辑所从事的传媒质量如何就集中地反映在编辑主体在媒介建设的创新思维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主体的实践活动与知识创新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爱好者》2007,(11):41-41
(上接第10期第29页)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当时我还年轻,和一批同龄的土改队员一起,告别了农村工作,踏入编辑队伍。一位老前辈谆谆劝勉我们说:“编辑要是‘杂家’,是什么都懂一些的行家;是善于和三教九流交朋友的交际家;是能洞察过去、预见未来的通家。”当时,对于我们这些经世不久而又有着许多幻想的年轻人,“杂家”这名词,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神秘,那样的诱人,促使你去“胜境探幽”。从此,“杂家”深深地嵌进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终生追求的目标。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左”的和右的风浪中,“杂家”蒙受过许多责难、误解和讽嘲,编辑工作的实  相似文献   

16.
新型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多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上一般把编辑称为"杂家",这主要是指编辑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在信息化的时代,这种"杂家"的概念内涵不断延展.编辑不仅要具有编辑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一定的美学鉴赏以及多媒体信息处理等能力!  相似文献   

17.
编辑应为杂家李国维一、编辑应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还应是“杂家”,此虽乃老生常谈,但确是由我们所从事编辑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出版分工范围专业化,但是各方面的知识在同一种书稿内穿插其中,在自然科学类的书稿中免不了间杂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在社科类的书稿中...  相似文献   

18.
对书刊编辑工作,我们研讨时给予例如选题工作、审稿工作乃至修改加工等工作以较多的关注,这无疑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编辑创意工作、编辑结构工作,却是既不应该也不对的.这里,我想专门谈一下编辑结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为了编区志附录,重新翻阅了邓拓的<燕山夜话>一书,其中,一篇题为<欢迎"杂家">的短文引我反复读之.邓拓在文中写道:"无论做什么样的领导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洞察学科发展,把握教材的先进性 高校教材与一般图书不同,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且不同学科之间相差很大,隔行如隔山.因此,策划编辑应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有这一学科较为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此其一.其二,高校各学科近年来普遍发展很快,新的学说、新的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比以前明显加快.如果策划编辑只有本科、研究生阶段所学的知识,三五年后对本学科将会非常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