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项羽与刘邦在历史的烽火台上演绎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项羽、刘邦不同性格特点造成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刘邦和项羽     
楚汉战争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西汉皇朝得以建立的关键性战争,它在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此次战争的结局令人瞩目,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邦却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兵力居于优势的项羽则惨遭彻底失败。原因何在?千百年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争论激烈,众说纷纭。毛泽东同志也曾谈及这一问题,指出:“刘邦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不是偶然的”(1)。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在华夏大地上,项羽与刘邦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战争,史称“楚汉战争”.这场战争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因此,正确总结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一、战前的态势与战争的性质当时的政治形势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农民大起义刚刚失败,秦王子婴已向刘邦投降,秦朝已彻底灭亡.而一些势力较强的政治、军事集团乘秦灭亡之机,纷纷复辟或自立为三,成为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在割据群雄中,力量最强的要数项羽.他拥兵四十万,号称八十万,至九郡,以彭城为都城.刘邦的力量也较强,有军…  相似文献   

4.
楚汉战争中,刘邦集团人才济济,而项羽集团与之相反,且人才不断流向刘邦。本文结合当时历史现状,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的开端。这个开端,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战争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楚汉战争"。最初,项羽占据优势地位,后来刘邦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在楚汉战争的最后一场战  相似文献   

7.
杨丽 《成才之路》2011,(10):52-52
同学们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4次较大规模的分封,即西周分封、汉初分封、西晋分封、明初明太祖分封。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仅至二世就灭亡了。而刘邦作为西汉政权的创建者,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和建国初年,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宣告了秦二世反动统治的灭亡。继秦之后,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问题,坚持法家路线、继承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的刘邦,同推行儒家分封割据、复辟倒退路线的项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公元前二○五——前二○三年的楚汉成皋之战,正是这场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继续。战争开始时,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力量悬殊。但由于刘邦依靠正确  相似文献   

9.
楚汉之间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最后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在当时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刘邦能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天下?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得讨论一下楚汉战争的性质。楚汉战争的性质由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由于无休止的繁重摇役和数不清的苛捐杂税,迫使人民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敲骨吸髓的压迫。于是,陈涉振臂一呼,天下英雄云集,起义烈火遍地燃烧。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就推翻了暴秦统治。由秦始皇苦心经营的一统天下,顷刻间土崩瓦解,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陈涉起义第一次显示了中国人民倒海翻江,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它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鸿门宴”可以说是刘邦、项羽争霸天下的转折点。正因为刘、项在“鸿门宴”上的种种不同表现,导致刘邦一步步由劣势转为优势,项羽则一步步由优势转为劣势,以至于公元前206—202年的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挥泪别姬, 自刎乌江,酿成千古悲剧。人们对项羽的悲剧命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但作为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的悲剧,人们却谈之较少,本文仅谈谈对范增悲剧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楚汉战争的历史说明用人之道的重要性:首先,楚汉战争胜败的原因就在于用人之道的不同;第二,韩信离项羽而投刘邦是不同用人观的集中表现;第三,忍人之短,用人之长是刘邦用人之道的特点;第四,失去范增是项羽用人之道不正确的关键;第五,刘邦驾驭人才水平较项羽高的原因;第六,以史为鉴重视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公元前二○五年四月,刘邦在袭占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失利后,退守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线,经过两年多的积极防御,公元前二○三年十月刘邦第二次攻占成皋,大破楚军,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二○二年刘邦迫使项羽困扼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乌江自刎,用战争手段消灭了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国旧贵族复辟势力,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成皋之战的汉胜楚败,集中地反映了儒法两条军事路线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楚汉战争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势力强大,拥兵四十万的楚霸王项羽,败在了势单力薄、拥兵十万的汉王刘邦手下.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如项羽优柔寡断,不能任用贤臣良将,而刘邦却能做到果毅决断,任人唯贤;项羽残暴无情,见识短浅,而刘邦却能做到仁爱保民,深谋远虑;项羽年轻气盛,好勇斗狠,刘邦却世故老成,聪明机智;项羽率直鲁莽,刘邦却持重刻深.二人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们在用兵上能不能听取谋士的意见,暴躁耿直的项羽只有一范增为谋士.却不能听从其谋划:聪明机智的刘邦有张良、萧何、曹参为其出谋划策,时时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14.
师:楚汉战争时,刘邦和项羽都实行了分封制,这两种分封是否相同呢?请大家积极思考并踊跃发言。生:我认为两者性质相异。主要依据是二者代表不同的利益;项羽的分封代表了封建割据势力的利益,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的分封则反映了封建统一势力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生:对,两者在分封方面有很大差异,项羽盲目自大,缺乏统一天下的思想,而刘邦坚持统一思想。项羽是自觉地推行分封,而刘邦则是出于形势的被迫和策略的考虑。生:我不同意,项羽的分封是为了在称霸的形式上建立统一政权而采取的一种妥协退让的措施,与刘邦在目的、策…  相似文献   

15.
论刘邦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石岩,张廷超刘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他在秦朝末年那个大动荡时代的呼唤中走上历史舞台,成为反抗暴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经过三年的反秦战争,他首先率领义军直捣咸阳,推翻了梦想万世不竭的秦皇朝。又经过四年的楚...  相似文献   

16.
韩信是楚汉战争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天才,在刘邦建立汉朝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取得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但最终却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与他内心潜藏的浓重的战争情结密不可分,也和他军事天才与政治侏儒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打赢了楚汉战争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同年五月颁布了关于赐爵制度的诏令。对于汉初的赐爵制度,史学界不少教科书和论文都认为它是刘邦背叛了农民起义之后,大力扶植军功地主,扩大中央集权的社会基础,对农民阶级实行的反攻倒算,根本无历史进步作用可言。笔者的看法完全与之相反:汉初赐爵制度不仅不是对农民阶级实行的什么“反攻倒算”,而正是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汉初赐爵制度不仅  相似文献   

18.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他政治眼光敏锐 ,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性格、气质和能力上超出不可一世的项羽 ,所以在楚汉战争中 ,团结任用各阶级、各阶层人士 ,集群体之智慧 ,变劣势为强势 ,战胜了项羽 ,争得了天下 ,从而给后人留下了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二五六年——前一九五年),字季,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农民出身。壮年时,曾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七月,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领导广大农民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刘邦就参加到了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来。在陈胜、吴广牺牲后,成了起义军的领袖。 刘邦生平“不好儒”,他说,“为天下安用腐儒”(《史记·黥布列传》)秦亡之后,他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