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的主体实际上是政府救助,政府救助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介入的空间相当大,非政府组织有着明显的优势。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救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应采取措施,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农村残疾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绝对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许多依靠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及整个社会的救助。发展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社会救助,把非政府组织的救助作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可以提高农村残疾人的救助效率。结合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调查和近年残联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救助的实际状况,并对如何提高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残疾人救助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是对政府救助的必要补充,慈善超市就是一种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形式。慈善超市救助范围广,救助形式多样,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是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之一,在基层管理与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想真正发挥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就要求政府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之间广泛合作,创新工作方法及合作方式,将社会建设中的先进理念融入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城市除了经历连绵不断的战争外,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困扰着广大民众。近代以来,城市社会的公益与慈善事业有了明显的发展,接受政府赈济的灾民和贫民人数迅速增加。政府成立各种社会救助机构,开展各种社会救助活动,发挥着重要的灾害救助作用。民间的慈善救济组织,从事种种慈善救助和赈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痛苦,缓和了社会矛盾。近代城市参与慈善救助活动的社会成员具有广泛性,社会救助中的民间力量在不断增强,城市社会救济、慈善活动较为重视道德教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救助也是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设备快速普及和发展,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联系不断紧密。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残疾人社会救助还存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划分标准不科学,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不足,社会组织参与缺乏等问题。当前在政府推广"互联网+"的背景下,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更好为残疾人服务。  相似文献   

7.
施勤 《华章》2013,(28)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也日趋完善,尤其是在孤儿救助方面,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但在现实的孤儿救助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将对此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孤儿救助现状,为我国孤儿救助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孤儿救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灵活性、成本低等优势,可以有效克服单一性政府救助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参与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法律支持不足、政策环境不够、组织建设薄弱、传统思想落后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可以通过健全法律、完善政策培育、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多方入手促进社会组织全面有效地参与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和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着内部运行活力不足、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政策参与不足的现实困境。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就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妥善处理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加大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组织自我治理;参与社会服务,建立政治互信。  相似文献   

10.
郑扬 《华章》2011,(3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在国家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合理发挥社会组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同时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从而达到社会的善治并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进程,已经成不容回避的课题.本文以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各个的特点以及在救助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了二者合作的必要性,并着重探讨了实现二者良性合作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天津地方的社会救济事业肇始于明代的养济院,一直延续到清代的育黎堂、普济堂、栖流所等救济机构。从清末到民国前期,在社会救济领域,官民合作的特征很明显。1928年以后,官办救济事业得到强化,官方救济机构办理得较有起色。地方政府在社会救济事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执行中央决策,兴办地方救济机构;劝导地方精英助办救济事业;以救济事业作为维护地方安全,救助弱势群体,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组织来完成,没有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治理创新既包括政府在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治理方面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治理方面的创新。社会组织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创新意识、发现创新机遇、凝聚创新共识、提供创新动力、推动创新进程、沉淀创新成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理论创新的经验主要有:在社会救助工作目标的定位上,以人为本,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社会救助主体的认定上,坚持政府与社会协同联动原则;针对社会救助客体的复杂情况,提出因类、因人而异的区别对待原则;在处理社会救助与经济、社会政策的关系上,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在社会救助理论创新的具体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发展生产作为第一要务,为社会救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在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的同时,有助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发挥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功能,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存在于社会救助中的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受助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产生“贫困陷阱”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相关参与人的博弈行为,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有效防止社会救助中“贫困陷阱”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价值、限度及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由于其公益性、志愿性、救助形式多样性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参与社会救助,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通过分析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救助的内在关联,讨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价值和限度,明确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非营利参与社会救助的建议:政府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非营利组织需要加强内部自律,增强社会基础和公信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宗教组织管理的现实经验说明,要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自身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给社会组织提供更大的自由度与发挥空间,实现社会管理体制沿着"政府统管—政府主管—政府引领、社会组织自治"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形成了自然灾害救助、城市单位救济与农村集体救济相结合的社会救助制度。市场经济改革以来,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内容不断丰富,制度规范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规定的八项救助内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需要,保证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维系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公平。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走向是:救助对象从覆盖市场转型的城市新型贫困者向全体贫困者过渡;从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为主体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过渡;从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离向社会福利整合社会救助制度过渡;长远来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过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转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调节、民间主动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在社会面前,民间公共组织作为主要的社会治理参与方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公共组织在社会救助、危机救援、社会治理、政策调节等方面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身份尴尬、资金匮乏、制度保障不全等现状,民间公共组织作为政府组织的最大补充力量需要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及其自身改革,方能更加规范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0.
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维护公众基本权益,确保社会稳定安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构建以低保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救助的主体地位;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作机制;科学确定标准,建立城乡低保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不断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扩大专项救助政策实施范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把社会救助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