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乃“无冕之王”。一次闲聊,他说;“如今人们思想解放了,写文章再也不像文革时期那样‘禁区重重疑无路’了。可咱吃这碗饭的,展纸提笔之际,心里总有点惴惴然,生怕下笔不慎,出现失误,损害了党的新闻工作。”我相信这是他  相似文献   

2.
王燕 《新闻天地》2011,(2):64-65
慢慢的,小吴继续留在深圳的想法动摇了,和女朋友决定之后,他们于2009年5月回到了长沙。“长沙和深圳的环境差距太大了。”小吴说,他原来所从事的律师行业在长沙的前途不大,于是就找了另一份完全不相干的工作,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到长沙一家期货投资公司上班,伴随着工作强度的减轻,小吴的工资也降下来了,“原来两人的工资可以上万,但现在基本上就是原来的一半多一点。”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3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其实那位档案朋友才40来岁,然我却还比他大几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4.
亦杰 《今传媒》2003,(3):53
几位爱读报的朋友在一起闲聊,谈到了而今如何读报的问题。其中一位的高见是:“我是从报屁股读起的。”大家问他何故?他解释道“报纸前边满是领导讲话、剪彩之类的报道,后边才是有点关乎咱老百姓的东西。”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同。  相似文献   

5.
朋友得子,众友前去祝贺,席间问起大名,朋友不无得意地说:“××××”,既有爷爷的姓,也有外公的姓,后面加上本名。不是双姓硬拉成双姓,叫起来实在别扭,有人便开玩笑说何不将他奶奶和外婆的姓也挂上? 这般就觉别扭了,若再挂上亲戚六眷的姓那将是怎么回事?当然,这位朋友断  相似文献   

6.
作为赴内蒙古着陆场记者团的一员,我有幸目睹了搜寻“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420分钟的全过程,有机会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与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亲密接触。回到北京,外地的朋友在手机里说:“你现在就是一个字‘牛’。”我回味再三,应该是褒意,便顺势对他“牛”了一把:“本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事件发生时,我,在现场。”挂了机,一琢磨,咱中国人现在的感觉不都这样吗!凌晨驱车草原“布阵”在我的记忆中,2003年10月16日凌晨的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风轻月朗,满天闪亮的星斗将黝黑起伏的原野点缀得神秘莫测。顺着思绪,我又回到了那天、那晚。…  相似文献   

7.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8.
热得可以了     
有一阵,全国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比基尼”了。在深圳举行了一次健美比赛,新闻便源源不断涌来,有消息说,光到深圳采访的记者就达三百余人,并大有“不尽长江滚滚来”之势。又有消息说,记者采访时受到非难云云,已有多家报纸鸣不平。还有消息说:“对  相似文献   

9.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的一位在北京某机关从事档案工作的朋友.给我的一封信里说他自己大学毕业“嫁”到机关近20年来.长年忙于收集、整理、编研档案信息,已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档案事业.现如今已是“半老徐爷”了。喜欢幽一幽自己的我的那位档案界朋友.其实才三十过八.然我却还比他大两岁哩。他是半老徐爷,我便要想想自己是不是还有点“风韵”。  相似文献   

11.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12.
1991年11月,为了向海外宣传深圳市改革开放建设成就,《希望之窗——中国深圳》栏目在中美同时开播。在深圳电视台担任过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魏晶被选为该节目的主持人,每周固定出现在深圳电视台、美国纽约中文电视台、洛杉矶中华电视台以及旧金山无线电视台的屏幕上。美国中文电视总裁蒋天龙先生说:“在纽约,魏晶已成为华人熟悉的电视朋友。”  相似文献   

13.
一场50年不遇的大雪过后,山西太原异常寒冷。12月1日深夜,有朋友从北京来电话,说姬乃甫同志病危,已从北京宣武医院转至北大医院进行抢救。又说他在病危中还念念不忘几个朋友,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见上二面。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匆匆赶往北京。  相似文献   

14.
谢敏 《档案天地》2005,(6):39-40
一个霜降初寒的早晨,河北衡水市桃城区赵圈镇农民养殖专业户李洪顺,风尘仆仆地跑到农村信用社,没用5分钟时间便办妥4000元小额贷款,解决了紧缺储备饲料的燃眉之急。他惬意地说,过去贷款实在难,现在一会儿就办完,这信用档案实在是为咱农民脱贫致富搭桥铺路哇!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16.
君子郭齐勇     
在一定的学术圈子里,也就是哲学史圈子里,有“北陈南郭”一说。北指陈来,乃北京大学的教授,张岱年先生的高足;南是本文的主人公郭齐勇,萧(?)父的门生。当一位朋友这么告诉我时,还特为加了如后一句:真没想到,郭齐勇已经弄到了这分山水和这步田地。好个郭仁兄,前些年他还自述“半路出家,根底甚浅”,我还只知道他是研究熊十力的专家,萧(?)父先生的博士生。一段时间不通音问,现在早已是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的学者了。这样,对于他的治学的对象和路径,我便所知无多,说多了会露馅,不去说为好。可心里又总想说点什么。说什么呢? 想起许多年前,有一回和朋友聊天,谈到郭齐勇,彼此都有一种同感,就是感到这  相似文献   

17.
人长两只耳朵足矣,但对我们通讯员则不然。我们必须多长一只“新闻耳朵”,才算一名真正的通讯员。 1997年7月,一位同事说某公司侵犯他的姓名权一案虽经法院审结,但他认为赔偿太少,准备上诉,并说:“这是咱县首例侵犯姓名权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当时不觉一振,认为“首例”里面有文可作。经过调查采访,我便写成《盗用他人姓名必须赔偿损失——伊川审理首例侵犯姓名权案》一文,很快被《洛阳晚报》和《洛阳经济报》两家报纸采用。  相似文献   

18.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9.
群发时代     
年前,有位朋友“专程”来看我,我感动之余,分别时不顾人家“留步”的一再恳请,“长亭更短亭”,一直把他送到地铁站,还坚持要目送他上车。最后,朋友只能尴尬地说,他不坐地铁,他要去的地方就在附近……  相似文献   

20.
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故事说,有一位富豪新盖了一座楼,落成之日,请一位名士题写楼名。名士本意是想题“观月楼”,因为在酒席宴上多喝了几杯,竟迷迷糊糊地题成“听月楼”。第二天匾额挂出,遭到非议:月亮只能看,怎么可以听呢?这位名士尴尬得下不了台。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却站出来为他辩解说,这个楼名题得很好,月亮不但可以看,也可以听,我还特地写了几句诗赞美它呢。这位朋友便随口吟道: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最分明。玉兔捣药声细细,吴刚伐桂斧铮铮,忽然一阵微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月亮怎么不可以听呢?大家先是一惊,接着便是众口一词地赞佩他的机智和聪明。编这个故事的人,用的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