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比较思维则是以分析综合为前提,通过比较,以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肤浅到深入,由空洞到具体,由孤立到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的、本质的认识。生物学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间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2.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知同识异才能把握知识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因此,比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对于那些只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内容,恰当的比较胜过烦琐的讲解。⒈ 宾语与补语的比较宾语与补语…  相似文献   

4.
“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比较则是促进思维向客观接近的重要环节。它是思想上区分客体,确定异同的思维方法,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对比,找出事物的异同与联系,成为“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知识的差异性常常为它们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关性所掩盖,小学生在思想上易把它们泛化为同类事物而发生混淆。此时…  相似文献   

5.
朱刚 《考试》2009,(11)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认知"异中之同",就是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通过比较,能辨别"同中之异",就是认识矛盾的特殊性,事物的个性,即变化和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知同"才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  相似文献   

6.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的确,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阅读教学正是通过比较,方可温故知新,广思博取,进而同中见异,异中求同,最终突破陈规,标新立异。所以,科学的分析、比较可以使人的认识深化,思维敏捷、灵活,更富有创新性。一言以蔽之:比较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过程和辨别真伪的方法。人们常常通过对事物的比较研究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新的概念,或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新的理论。学生在学习时,也是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来掌握知识,并由此获得新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只求“应该这样”,并不懂得“...  相似文献   

8.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抽象思维活动,常常从比较开始。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对象之间确实有联系才可以比较。二是要在同一标准下比较。通过比较,或异中求同,确定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同中求异,以区别容易混淆的事...  相似文献   

9.
比较是一种用以确定客观事物相同、相似和差异的逻辑方法。它的认识功能在于它有鲜明的启发性,能使学生在识同辨异的过程中,深刻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便于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因此,我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带着比较异同的目的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是相似思维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同与变异,只有相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方会发展.变异是事物发展与运动过程中的差异.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异矛盾的统一.相似现象就是客观世界物质的基本粒子在统一场作用下运动的一种和谐协调而又相互适应的组合形式.我们用以思考客观,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进行创造,就是在进行相似思维.例如,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没有相同的指纹,只有相似的指纹,数不清的树叶中也不会有两片绝对相同的叶子,只有相似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用上述相似论的观点,在客观事物存在同与异的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展开相似思维,才能对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汉字数以万计,组成词,千变万化;词组成句,句组成段,段组成篇,虽有共同规律可循,但由于排列组合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变异,而分别形成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等,而各种文体的内部,又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相似现象.我们用同与异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看待语文教学,处理教学过程中同与异的矛盾,就是在进行语文教学的相似思维.  相似文献   

11.
“求异”与“比较”──兼谈语文教学中的两种思维误导陈军求异和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处于思考状态,都会与求异或比较有缘。求异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同中“见异”,这个“同”往往是认识相同或所面对的事物、材...  相似文献   

12.
同歧义(ambiguity)一样,模糊(Vagueness)也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属性.它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及思维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分析到综合,再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性,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概念,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人们只有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才能逐步认识世界.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是一个浩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客观事物形形色色,千变万化,而且事物之间彼此  相似文献   

13.
比较是把一些事物的个性属性加以分析整理,而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同异的逻辑思维过程。运用比较,一方面以对于事物属性的感知分析综合为前提,另一方面,它又为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提供基础,因此,比较是促使思维向客观接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薛景芝 《辽宁教育》2005,(7):125-125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一种反映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而形成概念.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才能进行准确的运算和严密的论证.所以说概念这种思维形式不仅是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进行其它思维活动的基础,不断优化概念教学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现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比较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常见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思维成分。它指的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间的对比 ,从某一事物的某些已知特征去推测另一事物的相应特征的存在 ,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 ,从而产生新知 ,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生物学科具备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明显优势 ,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1 比较思维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1 .1 用于概念教学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式 ,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共性集中起…  相似文献   

17.
客观存在的事物及科学知识阐述的对象,往往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为一抽象和概括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作文中的联想合肥一中朱一兵联想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又是表达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段。作文中的联想,是剖析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利刃,是立论抒情的重要工具。因此,认识联想在作文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好联想的一些规律,对指导学生作文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第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欲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活动,首先应该了解数学思维的特点,发展过程及思维训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从定义可以看出,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它的间接性;一个是它的概括性。思维的间接性,主要是指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过程。所谓间接认识,就是以其他事物作媒体,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者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预见和推测事物的发展过程。思维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20.
广义上的比较思维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而“同中求异”是求异思维,“异中求同”是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善于抓住事物的个性,利于把握事物的特征;求同思维则善于抓住事物的共性,利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