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与灵魂,高等院校历来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逻辑可能和现实必要,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要始终遵循"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齐抓共管"等四大原则,通过"以理论武装为引领、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质量评价为导向、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五个重点方面着力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3.
欧洲社会民主党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民主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意识形态安全,一是得益于其始终坚持劳工阶层立场,二是得益于其意识形态独立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民主党致力于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伦理化,这使欧洲社会民主党避免了时代发展导致党的意识形态过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本文立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主体意识及话语体系创新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5.
杨越明 《柳州师专学报》2012,27(6):42-45,52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措施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邓小平思想,认为当前形势下维护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塑造党和国家新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又直接危胁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并进而直接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因此,我们必须早作对策,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的神圣使命和首要政治责任。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实效性弱、工作模式陈旧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创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模式、营造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来坚定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文章从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建设的角度来进行意识形态安全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算法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正逐渐成为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一环,研究算法技术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深远影响。将算法技术赋能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可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准确度,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智能度。但由于智能算法本身的不确定性、资本逻辑与技术的耦合、信息内容的脱域传播等因素,也容易在技术、内容、场域三个不同维度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和冲击。为有效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危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不断完善算法技术法治体系建设,加强“技术反制技术”的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算法技术有效赋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内容体系的科学性、根本立场的人民性和价值取向的涵纳性决定了其对社会思潮具有不容置疑的引领性。当前,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从而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指导的内在要求,是应对“两个大局”的现实选择。新时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利于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根本统一,巩固执政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价值优势;批判错误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凝聚精神合力,构筑共同理想信念。新时代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需要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明确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提升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构建和完善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高校研究生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高校研究生以其独特的科研实力、不懈的学习能力,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真理性和有效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方面,体现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文章通过对高校研究生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大引领路径,助力实现高校研究生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所提出的四个相互关联的命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更明确地表达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实践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构筑国家文化安全的信息过滤网、社会发展的方向盘、社会转型的稳定仪、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在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理解这一根本制度的独特内涵,进一步明晰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权威化,以及联动顶层制度设计与基层机制运作角度,坚持好这一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挑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前提,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需要,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从强化阵地意识、提升第一课...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域场在高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与行为的培养、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主导,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运行机制,解决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6.
深入探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冲突,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解社会治理阻力,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价值。本文结合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从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切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冲突。坚持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意识形态安全法律体系、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冲突转化为合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春 《华章》2011,(22)
国家软实力的打造离不开边缘意识形态的多样与争鸣,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离不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与整合边缘意识形态,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益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冲击,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进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通过切实有力的对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维护国家统治的思想根基,意识形态与文化是并融共生、密切联系的。在当今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软实力竞技时代,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趋密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新时期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主导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问题凸显,文化软实力明显处于弱势,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境遇。如何从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看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如何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下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自身的调整和对社会成员的教化,还应在社会现实中构筑有利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当前,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保障,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核心,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肯定的利益关系、所描绘的社会状态、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等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社会存在”,提升社会现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契合度,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