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很+有+名词”及相关句式,如“很+有+数量词+名词”、“大+有+名词”这样的结构较为常见。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此类结构中名词的性质,并据此对“很+有+名词”不同的否定形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有所帮助,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减少误用、滥用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2.
“数词+量词+中心语”是汉语常见的数量短语结构,而“一(半、几、两)+量词+中心语”结构因其数词仅限于“一(半、几、两)”而有其特殊性。在句法特点上,表现为:具有能做谓语和补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之间能够插入“的”;量词不能重叠;数词“一”不能省略;与“不”或“没(没有)”构成否定格式;能够用于“连……也(都)……”句式;结构在形式上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存现句的形式。在语用特点上,表现为:结构中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结构的消极意义;结构表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3.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4.
“不为……”和“为……不”两种否定性“为”字句在构成、语义、功能层面都存在差别。构成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为”字宾语“O”和中心项“V/VP”充当的成分上;语义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式义上;功能层面的差别表现在造句功能、预设、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差点儿+没+VP”,为范例,对汉语中“不定副词否定格”的句法现象进行了辨析,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双向性和单向性的观点,并就其产生机制和分列情况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孙晨阳 《文教资料》2011,(36):117-119
构式“V+O+V+的”表示出现某种不好现象或结果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该构式形式、意义、凸显焦点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了“V+O+V+的”的构式特征。  相似文献   

7.
由"起来"构成的一种特殊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军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5):102-103,109
本文分析了由“起来,,构成的“NP+V起来+AP”这一句式。认为句首成分经常由名词充当,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V经常由持续义或可以重复的瞬间动词充当,“起来”是动词由动态向静态转化的标志,AP经常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小句充当。“NP+V起来+AP”句式具有非事件性和评判性,句式符合时问顺序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介词+X+起见”格式中,“起见”是产生见解、看法的意思.介词或引介起点、立足点,或引介凭借、原因,说话人要得出一个见解、看法,必须有个起点或立足点,有所凭据或原因,这个起点或立足点、凭据或原因就是X.在“为+X+起见”中,X具有双重性质,既是“起见”的起点,又是目的介词“为”的对象,这使得“为+X+起见”有别于“为了+X”小句.  相似文献   

9.
“一量 否定”格式及有关强调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一个粮食籽也不让别人拿”、“一点不错”等强调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刻+否定”、“一V不V”、“毫不/无…”、“一无…”、“无一…”等现象。并由此总结出:1.“连…都/也…”是硬性的强调格式;2.“一量+否定”和“否定+一量”是弱性强调格式;3.在强调格式中,有“一量”的强调程度高于无“一量”的强调程度;4.硬性和弱性格式的相互配合,可构成强调程度强弱不同的六个连续性级次  相似文献   

10.
对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提出以实例为引导,突出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用“问题”和“任务”作驱动,以“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研究“V+不过+NP”这一构式比较义的产生,以及可以进入这一构式的动词的特点,并对这一语法结构衍生出来的相应结构“VOV+不过+N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种结构之间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咸安方言中“把+NP+VP+上”结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有其确定的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X+的说”是网络语言中新出现的句法现象。“的说”是个具有高确信度的语气词。表达说话人对事件、意志、感情的强烈肯定,突出强调说话人所说的内容确实是这样的。其中“X”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祈使旬。“X+的说”旬式可以视为是一种有标记的句式,“的说”是高确信度的标记。由于网络交际这个大语境的要求。“X+的说”句式也具有机器化和宣告性的特点。但“X+的说”还有自己的特点。“的说”承载了表达语言主观性的功能。“的说”的产生是动词“说”逐渐虚化,和“的”粘合在一起表示语气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N+之+VP”结构。是常见但复杂的一个结构。其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之”用法非常灵活。据我们分析,其中“之”,可作助词、副词、连词或代词四大类,又可细分为十五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郭妍 《考试周刊》2012,(23):106-107
C和C++可以说是所有编程语言中关系最为紧密的两个。在目标上,C++被定位为“a betterC”;在名称上,C++有一个别名叫做“Cwith classes”;在语法上,C更是C++的一个子集。C++几乎支持C语言的全部功能。如何优化C++程序代码,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有一种方法,即不要让main 函数返回void。  相似文献   

19.
"想+N(P)+V"格式是"想+V(P)+N"格式的转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名词和动词都能够自由地进入"想+N(P)+V"格式,它会受到结构、音节、感情色彩、功能指向等诸多语法条件的制约。文章探讨了进入"想+N(P)+V"格式的语法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将现代汉语“非得+VP’格式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考察发现,它们都蕴涵“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在表达语义和生成句式上又有差异。依据三类“非得+VP’’格式的句式特点及语义差异分析,可对副词“非得”进行一次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