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融化百花与断章取义——钱钟书用典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联系典故的性质、类型、特点及钱钟书的用典理论研究其在创作中的用典实践。钱钟书厚积薄发,学化为才,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满腹的诗书故典与自己的生活阅历结合起来,化而用之,达到了一种隶事与否,读者不知,作者也不自知的境界。这是其学人小说、学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运用典故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稼轩词用典的独特与高超在于其典故意象的独特与组构方式的高超。具体表现在:(1)典故意象密度的适度;(2)典故意象与情感和主题相协调相统一;(3)典故意象之设置方式的独特  相似文献   

3.
“折桂”是古代诗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用典形式多样的典故之一。该典故出自《晋书·郐诜传》。由“折桂”典故滋生的典故词语数量巨大,超过其他所有典故。“折桂”典故用典形式的多样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探究典故的典源及其用典形式,对于全面了解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5.
曾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7-108,111
苏轼初次外放到杭州所作的36首词,多处使用典故,且典故遍布经、史、子、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苏轼外表洒脱而心系百姓,并且已经开始由朝廷走向民间;从用典技巧来看,词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用典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苏轼娴熟的典故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孔融诗文的用典入手,通过分析其作品典故的用法、理清用典文学手法的发展脉络来探讨孔融的文学观念及汉末经学的衰微,并及其用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王维诗歌的用典情况,可以了解到王维诗歌所征引典故的来源,以此入手来察看他的知识构成,及其对王维思想的影响,分析他的主要思想倾向,并总结王维诗歌用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滕王阁序》一文运用大量的典故来叙事、议论、抒情.用典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典故辞约意丰、含蓄委婉、华丽典雅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9.
古文,尤其是骈文多用典故,用典就是援引古代成语或成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用得较普遍而理解起来也较困难的多是后者,所以典故也称为故事、故实,用典也称为隶事、使事.  相似文献   

10.
张剑鹏 《成才之路》2020,(10):110-111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著称,且长于用典,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典故的解读。文章从文本具体的上下文、文本意义与原典的复杂关系、作者的现实意图、中国人特殊的文化认同机制以及明暗起伏的思维脉络来探讨辛弃疾词中典故的教学方式,以期尽可能让学生吃透作者用典的真意,从而达到理解辛词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坚守与放弃之间--论《沧浪之水》中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真实而又残酷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当下生存境遇,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转型过程的艰难与阵痛,细腻刻画了市场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所经受的痛苦和挣扎。在金钱和权力面前,知识分子是坚守还是放弃自己的人格、操守和信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写出了主人公池大为从坚守到彻底放弃的精神蜕变历程。池大为是生活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但池大为的心路历程不仅是属于他个人的,更是属于他所代表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从他身上可以洞察出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引起了人们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深深思考。  相似文献   

13.
湖南作家阎真通过其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表达了自己对转型期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和忧虑。具有社会良知,拥有公共关怀,保持独立的批判性,坚守“边缘人”的精神立场是知识分子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品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努力也难逃在市场化、世俗化大潮中迷失与沉沦的命运。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这个称号名副其实,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深思。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有着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作家,现代的老舍与当代的阎真跨越时空奏响了共同的心灵震颤之曲:《月牙儿》中的“我”(妓女)、《沧浪之水》中的“我”(池大为)以“灵魂堕落”的自我倾诉,剖析了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宿命性的人生“真理”,从而传达出不同时代的作家对转型期知识分子前途命运共同的困惑和抗拒。  相似文献   

15.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怀念振铎》是巴金晚年最后一篇文章,文中所谈,虽然是朋友交往的细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他对自己一生观点的认真思考。本文从巴金对自己早年对郑振铎的批评的反省谈起,深入分析了五四精神的内在矛盾,指出“激进地反传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有关民族生存和民族文化绵延问题上,不可避免地面对着的思想困境;并进而论析了时代变化,尤其是“文革”经历,和新的世界文化视野,在他们思想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陆焉识的细致分析,本文认为,在20世纪这样一种悠远阔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地思索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进而展开对于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挖掘、审视与表现,乃是《陆犯焉识》最突出的思想艺术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报告文学和小说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宁波作家夏真,近年来又将散文作为自己新的创作热点。夏真散文的总体艺术特征是:充满智性与理趣;爱,是夏真散文的创作源泉;体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本色与质朴风格,而“红杜鹃精神”正是夏真散文之所以成功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是清代中叶著名的书画家,显赫一时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扬州与徽商的交往十分频繁,而徽商由于财大气粗,又喜好附庸儒雅,经常为书画家们提供文酒诗会,不惜重金购买他们的字画。书画家们为了迎合徽商们的喜好,往往在书画创作中追求新、奇、异、怪,郑板桥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