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言道:记者选择新闻。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记者和新闻的关系有时会发生颠倒,“新闻”选择记者悄然来临。伴随着全社会新闻意识的增强,无论是企业或公司,还是个人,都以利用传播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为荣。新闻媒介的作用与广告的作用紧密联系着,越来  相似文献   

2.
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以后,许多企业对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看得格外重了。除了鼓励自己的“秀才”多报道本单位的新闻以外,还采取多种形式邀请记者到本单位采访,以求通过记者的笔或镜头,使本单位走向社会,提高知名度。记者既然是“请”来的,当然要待以上宾了,车接人送不算,还有领导陪同;美味佳肴  相似文献   

3.
记者被人们称为“无冕之王”,记者的身份和地位.不仅令多数人艳羡,而且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记者走南闯北,见识多广,信息灵通,视野开阔、社交广泛,所以,人们大都愿意与记者接近和交往。亲友自然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有的经常找他们聊天,了解一些趣闻轶事:有的请求帮着买书、购物、招工、考学等。更多地是,出于关心为记者提供新闻信息,或自己、或受人之托,出面邀请记者到有关单位采访。为了如愿以偿,亲友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象“参观”、“视察”、“指导”、“见面”;或者是“认识几位朋友”、“吃顿便饭”;或者直言不讳:“写几个字登报”。有的拿着自己写好的新闻稿件,希望“修改修改”或“挂个名字”。更有甚者,提出诱人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杜华赋 《新闻界》2003,(1):60-6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千方百计拒绝记者采访。按理说,企业要打造品牌,塑造形象,扩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闻媒体。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不欢迎记者采访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记者素质较低。有些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企业来采访,不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千方百计抓“活鱼”;而是住在高级宾馆里,找人送些文件、简报来拼凑,有的甚至叫该企业的新闻干事把稿子写好,署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然后就向企业有关人员暗示或公开索要礼品和“红包”。有的记者公然带着“情人”来“采…  相似文献   

5.
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以后,许多企业对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看得格外重了。除了鼓励自己的“秀才”多报道本单位的新闻以外,还采取多种形式邀请记者到本单位采访,以求通过记者的笔或镜头,使本单位走向社会,提高知名度。记者既然是“请”来的,当然要待以上宾了,车接人送不算,还有领导陪同;美味佳肴之间,还佐以名牌烟酒。临走时,除了依依送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新闻,广告是广告,二者绝不可以划等号。然而近些年来,在有的报纸上,新闻和广告却打破了界限,彼此不分,广告用新闻来表现,新闻中包含着广告,使新闻的“无偿”变成了“有偿”。有偿新闻在报纸版面上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息、通讯,一种是专栏、专版。有偿消息有各种各样。比如工厂投产、公司开业或某种新产品问世,这些单位便将记者请来接来,而后发一条消息;或者由单位自己撰写成新闻稿交记者发表。这样的消息当然不是白发的,而是有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是“倒稿酬”。因为正常的稿酬是新闻单位给作者发,而这种报酬是作者(工厂、企业)给编辑记者发,而且决不会是千字30元,而要高出许多倍。还有一种有偿消息。在写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经常有一些假冒记者出现。这些怀揣着伪造的某某通讯社、某某电视台、某某报社记者证或介绍信的“记者”,打着采访的幌子,向企业和单位及个人行骗,其目的是骗取金钱财物。这些假冒记者的出现,不仅给一些新闻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危害了社会。 这些犯罪分子为什么要以“记者”身份来干违法的勾当呢?细细想来,恐怕也有我们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 近几年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也使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个别人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些不正之风。有的记者、编辑利欲熏心,见钱眼开,往往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伸手索取钱财;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不是  相似文献   

8.
新闻故事化之忧——当故事化成为新的新闻报道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认为,新闻就是“找故事的艺术”。故事化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但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悄然改变着传统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批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跨进新闻单位工作,越来越多的青年记者正在接替中、老年记者,活跃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帮助他们迅速健康成长?是当前新闻改革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我看,当前不少新闻单位在培养、使用青年记者中存在着“两多两少”——即使用多、培养少,批评多,帮助少的现象。在新闻改革中普遍忽视、放松了对青年记者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培训,单纯地叫他们自己去闯,让其自生自长或自生自灭。有的新闻单位的领导习惯于使用“成品人”,对新进来的大学生不注意培养教育,“传、帮、带”的好传统淡化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与新闻的“缘份”葛新德中国人喜欢用“缘份”二字,“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在我看来,记者找新闻也有个“缘份”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找新闻,新闻也在“找”记者。这一对矛盾,记者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新闻是客观存在的,记者们都在寻觅它、追求...  相似文献   

12.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3.
新闻圈里往往有这样两类记者:一类是有着用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新闻,善于从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发现好新闻的“富记者”;另一类是经常为找不到线索、题材而发愁,甚至“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抱怨自己所跑的区域和口子不出新闻的“穷记者”。他们之间的“贫富差别”其实就在于“新闻敏感”的强弱。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4.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事实的本质,硬挖、硬扭出一个角度。找角度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准确把握现象与本质、新闻价值与本质的联系。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而本质是事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6.
《纽约时报》在每天的报头上都印有这样一句社训:登载“所有适宜登的新闻”。“适宜”一词,表明报纸对新闻的刊载是有选择的。只是“适宜”与“不适宜”得完全由记者来决定。记者拥有决定让什么样的消息进入大众传播渠道的权力。通过报道,记者能对其所报道的人或事给予有助或有害的影响,能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每一个人。这种作用,使得西方社会不得不叹服记者是“无冕之王”,西方记者也标榜自己的职业是  相似文献   

17.
火车上偶遇一位青年记者,他踏入新闻工作的大门不久,对自己的岗位很满意。他绘声绘色地对我讲述他怎样为有些工厂、商店吹捧受到欢迎,又怎样找那些怠慢他的单位的岔子,在报刊上“捅”人家。似乎他手中的笔是万能的魔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挥舞,他自己也真地成为“无冕之王”了。这位同志眉飞色舞地讲,我的脸上却一阵一阵地发烧。我感到他亵渎了新闻工作者的荣誉,亵渎了记者手中的笔。的确,在任何一个单位,找一些缺点都是不难的,单挑缺点,不讲优点,可以写成“一脸疤”;同样,任何一个单位,找一些优点也是不难的,单挑优点,不讲缺点,可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有偿新闻”现象的出现,不论是对党的新闻事业,还是对新闻队伍,都产生着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新闻由此会出现有悖真实、客观、公正原则,久而久之,将会极大地损害新闻事业的信誉。再者,“有偿新闻”的出现,对新闻队伍侵蚀更大。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引诱下,许多人愿意当记者,不愿当编辑;不少记者、编辑忙于跑新闻发布会,不关心本职工作,不钻研业务;有的编辑、记者热衷于往富裕的地区和单位跑,不愿到贫困地区或“清水衙门”的单位去;在接待通讯员上,能给自己“好处”的就热情,就给发稿,反之就冷淡,就不给发稿;甚至造成个别记者、编辑唯利是图,胃口越来越大,公开向被采访单位索要钱财,甚至参与非法活动,走向犯罪的道路。其三,对通讯员产生着极大的侵蚀,助长了通讯员中靠拉关系、找门路刊稿的不良风气。其四、还造成记者、编辑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不正常的猜疑  相似文献   

20.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