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书市上,有这样一类书,作者以他们自身的传奇或者说更多的是苦难、不幸的人生经历,而使得这类书在硝烟弥漫的书市上别具一格,成为“卖点”,继尔胜出。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苦难读本”。 “挑战极限”谢坤山 2003年5月,东方出版中心推出了一本《我是谢坤山》,使我国内地的众多读者熟悉了他。“如果你只剩下一只眼睛,会不会哭泣?/如果你少了一只脚,会不会悲伤?/如果你失去  相似文献   

2.
发现你自已     
古希腊一座圣庙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我想是的,一切成就,均始于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人生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生活中的我们,不只是舞台上的演员,还是导演,结果往往操控在我们自己手中.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无暇静下心来想想"我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可见,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认识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当我在浏览到“在读大学生乱刀砍死父亲,称‘就想杀死他”’新闻时,一种强烈而又难以言表的情愫在心底激荡。据报道,父与子的冲突和最终的悲剧起于父对子人生规划的过多干预,虽然现实的生活不可能都像极端的个案那样让人瞠目结舌,但这种父母规划子女人生的冲突在我国却有着悠久  相似文献   

4.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5.
王珺 《出版参考》2010,(10):43-43
面子在西方存在吗 在西方,“面子”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人们也会互相给面子,但“面子现象”远远没有像中国那样无所不在。即使你失去面子,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赢回来。在一个相信“人人生而平等”的个体社会.每个人都希望卓尔不群,实现自我。西方人不以面子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工厂生活、军旅生活、学校生活、农庄生活、家庭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作家也不例外。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道:“我只是生活了,并没有努力想记下点什么或者为了未来的书,记住点什么。”“我曾经生活、工作、恋爱、受苦、期待、幻想过…”但是他还说:“只有那种能向人们叙述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事情的人,只有那能够看见许多别人觉察不到的东西的人才能够作一个作家。”,他又说:“必须用生活来无限地充实自己。”  相似文献   

8.
同桌     
我的同桌故事多,我的同桌真快乐。可不是,每天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好像每天都吃了“开心果”似的。他喜欢唱歌,是个名副其实的“追星族”,每天都搅得我心神不定。可当我有一次无意中发现他的记事本时,才觉得他其实并没有那么疯狂。他把许多歌词改了改,变成自己想说的话。他这样锻炼自己,有什么不好吗?尤其是他的一句“我喜欢音乐是为了陶冶情操,让我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原来他和其他歌迷不一样。他在狂热中没忘记自己是谁。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了听他唱歌,我们成了不错的朋友,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和他接触多了,…  相似文献   

9.
我从何处来 ?并且我置身其中又赖以生存的世界从何处来 ?我往何处去 ?并且围绕在我周围变幻万千的事物又往何处去 ?死亡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死亡的最大威胁来自何方 ?人的生命意义及生存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们从为生计的奔忙中忽然间闪现出来生死之念 ,真正审视生命的不归路时 ,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 ?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地放纵它 ?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地游戏它 ?还是“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地磨砺它 ?对此 ,青年理论工作者王文科先生新近出版的《直面人的最后时刻》一书对此作了深刻地解答。古往今来 ,人如天地间之过客 ,在世间舞台匆匆…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中学生节目主持人。我自己也不曾想过,能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优秀播音作品评选电视主持人一等奖。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我不过是个挺认真的孩子,所以在我第一次获奖的时候,有些人不相信,不住地追问:什么奖?少儿主持人奖?好像我怀里抱的奖杯是个大玩具。等到今年,再也没有人这样问我了,而我,除了多些经验、信心和成熟外,还是原来的自己。欣喜过后,我开始认真地总结,我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左思力想,总有一个“情”字跳来跳去。工作四年的路,虽摇摇摆摆,我却付出了自己最深的情感,并将她具化为我的追求:自然、青春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人各不同,有人七老八十也是精力旺盛,像那位三十年代就知名的章克标先生,活了百十岁还能在报上刊载征婚启事;而才到中年的我却感到精力有限。一天光阴,除了因糊口因生活而不能不工作不能不做杂事,实在读不了多少文字。又因工作性质及自己的业余爱好,这些年读的文字也多是新出版的报纸杂志居多,而这些报纸杂志又不是刊载长篇小说的,所以坦白地说,近些年,长篇小说怎样精彩也好怎样糟糕也罢,反正没赚着我什么钱。 我其实并非不喜欢读长篇小说,只是不喜欢读近些年的。说起来吓人,大约是因为我这样的人不仅知识水平极为有限,想像…  相似文献   

12.
“我们想知道什么?”作为一名记者,动手就与“W”打交道,成年累月在外面跑,寻找、采写自己认为受欢迎的新闻。当服务对象认真地向我提出文章开篇这个问题时,我还真感到不甚明了。前不久,笔者在秦巴山区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采访,遍询采访对象“想知道什么?”相对于社会,征询范围无疑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的回答对我这个过去只顾埋头拉车的人还是很有启发。杨吉荣,汉中地区行署专员,是一位在山沟里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干部。说起新闻,他闭门和我聊了两个小时,意犹未尽。“汉中地区干部都知道我的一句老话:职位不会给你智慧。只有职位没有智慧只能维持半年,有职位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07,(11):55-55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这是作家张爱玲在香港生活时说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相信别人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精明,有的人不太精明,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后者。因为不太精明的人往往天性乐观随和,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没脾气又没架子。跟这种人交朋友放心,不用时刻担心被算计。  相似文献   

14.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15.
提问的技巧     
现在有的年轻的记者(通讯员)在采访中提问时,象警察查户口,或象法官审理案件,你问一句我答一句。例如当采访得金牌的运动员时,总是千篇一律地问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答曰:“我什么也没想。”当采访合已救人的对象时,又总是问:“你当时想到了什么?”答道:“没想什么”。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很难收到预期的访问效果的。对此,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烟瘾很大的教徒问牧师:“祈祷时能抽烟吗?”牧师答道:“不能。”这位教徒不死  相似文献   

16.
阅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我几次联想到了浑身是戏的演员:会表演的演员演什么都像,而梁先生是写什么都“中”。人们日常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或普通物品,在他的笔下都能熠熠生辉。借用《苍生》中田大妈的口头语:他咋恁能写呢! 初读时,我曾有过上当感:诸如《喜筵》、《喝茶》、《洗澡》、《超级市场》等等,不就是“吃喝拉撒睡”之类的事嘛!不能再简单了,恐怕连中小学生也能写一通。后来,才发现我的领会和认识,乃系“荞麦皮打浆子——不沾板!”在《鼾》里他有这样一段描写:“…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10,(39):49-49
“别说那些关于孤独的陈词滥调,之于我这种人,孤独是一种胜利,这是场人生战役。像我一样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必须独处,让自己重新充电。整日生活在聚光灯前面,是无法创作的,所以我赞成每个人都该有独立生活。将别人当成依靠,对像我这种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Valentino Garavani  相似文献   

18.
摆在我面前的这套五本装帧精美、大方的丛书“三十以后才明白”,虽然是沈阳出版社的两位青年编辑献给当代青年朋友们的,读后就连像我这样远离而立之年达20年之久的人,也不免黯然神伤、向隅唏嘘。至于对当代青年来说,对他们如何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反思过去、面向未来,我想那一定会是大有裨益的。这里有对人至而立之年时种种心态、情绪、观念、气质的生动描述和深刻剖析(如于清一等人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引导读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进行一次重大的自我重新建构,在困境中求得成功,在遗憾中把握住未来,从而踏上三十以  相似文献   

19.
在几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到:做一个好记者非常难。这个职业要求你有激情、能吃苦、善学习、爱思考。几年来,我在新闻采写中始终坚持着这样几条: 一、充满激情,认真深入生活 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新闻记者眼里的生活,既涉及人又包括事。它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整个人生。我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20.
陈俊年是如此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生,热爱新鲜的生活,难怪他笑脸如花,人生常乐。在一个冬口周末的早晨,在键盘上敲出这样一个题目,我自己都有些觉得惊奇。但回头细想,它却又像此刻的阳光照进书房那样来得自然,让人不得不将写作进行到底。其人我对时间的记忆总是很模糊。说不出是哪一年,总之还是我在广州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在也是冬季的一次年度选题会上,我第一次见到陈俊年先生。他是以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的身份出席我们社的论证会的。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貌不扬,但颇有个性,绝对的性情中人。因为一般的上级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