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2.
《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  相似文献   

3.
【阅读提示】二十年代,鲁迅曾在北京有过五、六年“抄古碑”研究墓志铭的蛰居生活,他使自己“回到古代”,是不愿如此却又不得不如此的“寂寞”.七十年代,孙犁写的这篇序有类似鲁迅的心境.他不趋时奉迎,“循迹反顾,无愧于心”。字里行间凝聚诚挚厚重的感情,落笔成发出作家肺腑心声。读其,可以想见其为人,因为背景不同,我们在课本中所学《黄鹂》一虽较为含蓄隐晦,而这篇章更为显豁.  相似文献   

4.
"抄书"是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鲁迅先生继承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鲁迅就开始抄读了.  相似文献   

5.
《明天》在鲁迅先生的整个写作体系中不是一篇特别引人注目的作品,但同样内蕴着鲁迅先生的一贯的精神主题.通过梳理单四嫂子的悲剧成因以及她的反抗表演,重新思索鲁迅世界中的批判与反抗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九二四年的“西安之行”,为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的写作实地体察了唐代长安的历史背景环境;在七月十五日的“碑林之行”以后,又激发了他的“碑帖意识”,与孙伏园等开始在西安“锐意穷搜”。这对鲁迅的古碑研究与《杨贵妃》的构思是双重的收获。同时,在奔波中又目睹到陕西人民的生活现实,更加深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我还记得“三一八”那天清早,我把手头抄完的《小说旧闻钞》送到鲁迅先生寓处去。我知道鲁迅的脾气,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做好预定的工作的,在大队集合前还有些许时间,所以就赶着给他送去。放下了抄稿,连忙转身要走。鲁迅问我:“为什么这样匆促?”我说:“要去请愿!”鲁迅听了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讲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但小说文本深层却体现了鲁迅对现代知识分子生存境况、心灵矛盾、精神历程的思索.这使得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意象等都染上了某种"寓意"色彩.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坛上的伟人,关于他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尤以这样一件小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次,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作了《罗素的话》一文,请他指教。鲁迅看过后,风趣地评了分:“拟给95分,其中给你5分,抄写功夫3分,末尾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给罗素。”鲁迅在评分的短文中,诙谐地指出了许广平将借鉴变成了生搬硬抄,因为缺少己见,缺少创新,文章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罗素的话”。这虽是发生在家庭中两人间关于一篇习作的小事,却使人深有所悟:引用借鉴是需要的,但是绝不能变成生搬硬抄,应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开辟自己的路,以图创新。无数的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一贯重视儿童教育,对与儿童教育有关的民谣儿歌也给予了充分重视。早在一九一四年二月六日,他曾把搜集到的六首儿歌抄寄给周遐寿,供其作进一步研究之用。贵刊八四年十期发表的《鲁迅先生手抄的民谣二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鲁迅先生手抄的民谣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它的学术价值用不着笔者赘述。可惜的是这六首儿歌一经搬上书刊就每每出错,有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阅读有关鲁迅的回忆文章和整理堆积的旧报刊中,发现了鲁迅残简二则,均为新版《鲁迅全集》书信部分一《鲁迅书信集》所未收,马蹄疾同志《鲁迅残简辑考》也未辑录,故特抄出,以供参考。其一,鲁迅先生离厦门赴广州时,曾函告外地友人,以下是写给一位友人书信中的残存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读书四法     
一、抄读法:此法为一边读书一边抄录自己感到需要记牢而又一时记不牢的材料。每抄一遍,就更加巩固你的记忆,加深你的理解,激发你的创造。"抄读法能帮助你"渐渐向里寻找那精妙处。"鲁迅、毛泽东读书,便是备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祝福》,虽属短篇,却内含深刻。细加思索,更感其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组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鲁迅的《朝花夕拾》较完整的反映了他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主要社会经历,其中大部分篇目写的是童年时期的生活.与单纯的回忆性散文不同,《朝花夕拾》常将生活习俗的描述与文化反思社会批判有机地融为一体,行文幽默,意味深长,构成了一个童趣、理趣、谐趣相统一的充满情趣美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对鲁迅加以审视无疑是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况且,现有的不少史料都能证明鲁迅确实极其自觉并深刻地思索和论述过金钱与人生、金钱与创作的关系等问题.所以,我们把这些被习惯的思维和陈旧的方式所忽视的光辉识见重新挖掘出来,这于当年的社会尤其是现在的文坛未尝不是一件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读小说背景《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1924年到1925年的短篇小说结集,从小说集的命名可以看出当时鲁迅在痛苦地思索现实往哪里走的问题。从选材上看,小说关注了农民问题,农村妇女问题,还关注了知识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余华用手中的笔表达着对生存的深深思索,体现在<铸剑>与<鲜血梅花>两文中就是作品表现了一种很强的虚无感.但是由于时代不同,他们的这种虚无思想的根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名家读书     
伍立杨 《师道》2002,(5):37
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焦。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之积累。观其钞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多次写到“我”是吸收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对传统小说模式的批判革新。“我”的形象不但从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引起了人们更深远的思索,也显示了鲁迅非凡的思想与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20.
萧红与鲁迅有师承关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深受鲁迅先生关怀、呵护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创作有鲁迅的风格,刀子的伤口更多地透视着深沉的社会历史思索和深刻的批判力,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极为合拍,但好身上同样兼具外来文化之影响,因此,也极富张扬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